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引进遥感资料和应用遥感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实现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在国家地震局领导下,应用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编制了中国地震构造图(1:400万),这是我国应用遥感资料编制的第一张地震构造图。它既有别于根据一般常  相似文献   

2.
遥感影像信息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遥感图像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活动断裂与其它活动构造的影像全貌,而且直观地揭示了洗断裂的影像信息,为分析断裂的活动状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为识别地震构造与强震的孕育地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遥感技术方法本身的优势,又使得遥感构造研究具有了视域开阔、信息丰富直观、处理方法多样、易于综合分析、获取成果迅速等特点。从直观上讲,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主要有色调、构造形态、断层三角面、地貌及水系等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垂直错动标志。从多方面总结了活动断裂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和识别标志,并为今后活动断裂以及地震研究中遥感影像信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活动断层填图中的航片解译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宏林 《地震地质》2011,(4):938-950
遥感技术和高精度遥感信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各种遥感技术在最近几年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充分挖掘各种遥感信息以提高填图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引起了广大相关科技人员的重视.航空照片以其高精度和高直观性在所有遥感信息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中晚期,中国...  相似文献   

4.
详细精确的滑坡编目是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理想的编目要满足如下条件:覆盖整个地震影响区;应包含所有可调查到的滑坡,滑坡的最小长度应小至1~5m左右;编目中的滑坡位置也必须准确,应使用能够反应它们真实的平面形状的区要素来表征。符合上述要求的滑坡编目可以用来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和其他的定量分析研究。详细的地震滑坡编目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初的航空摄影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科学的进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成为可能,从而使得除最小的滑坡之外可以识别并绘出所有由地震事件触发的滑坡。得益于遥感技术的这种可以观测到地球任何地方的能力,我们可以获取到任何大量地震滑坡发生区域的遥感影像。然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代的到来,地震滑坡编目数据不完整也成为当前研究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业务体系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高分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项目的进展.该项目针对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发展的应用需求,在整合地震行业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遥感数据在地震构造调查、地震监测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应用的关键技术,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建设高分遥感地震业务应用示范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从以往分散的科学研究提升到一个业务化应用的状态,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灾害对社会基础设施的破坏信息对救灾和重建工作至关重要,遥感技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中回顾了地震应急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灾情调查的几个阶段,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总结汶川地震遥感应急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地震应急和评估中遥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发...  相似文献   

7.
陈荣华  丁香 《地震》1996,16(1):45-52
地震学者认为,在地震活动区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地震群体活动的强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一个地震活动期里,不仅地震群体活动在强度上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且在地震活动期的各个阶段中地震活跃幕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也可能会有较显著的不同。基于这一思想,文中研究了华北地震区、我国西部及其邻区以及全国大部分地震带,在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随着地震幕强度的变化,幕的持续时间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通常有两种  相似文献   

8.
申旭辉 《地震学报》2016,38(3):329-332
正我国的卫星地震应用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2)基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MSS的遥感图像,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活动构造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的主要活动构造及其分布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兵马未动,遥感先行,这已经成为目前地震构造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震监测技术的创  相似文献   

9.
海域活动断裂探测和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地震活动强烈 ,不仅在陆域的不同地震区带内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而且在不同海域也有强震发生 ,如在渤海、南黄海、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等海区均发生过多次 6~ 7 级地震 ,有的海域地震的重复性很高 ,如渤海及邻近海域自公元 1 54 8年以来已先后发生过 4次 7级以上地震 ,南黄海在最近 50 0年内已发生过 1 0次以上 6~ 7级地震 ,台湾海峡在 1 7世纪和2 0世纪先后发生过多次 7级以上地震。近 40年来 ,我国对陆域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尤其是最近 2 0年来 ,由于定量活动构造学的发展 ,对陆域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及…  相似文献   

10.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地质与地貌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光学遥感影像识别特点。从遥感成像的光学原理深入解析了汶川地震断层陡坎在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形成与识别特征,明确了成像时刻和断坎产状对影像阴影的形成和断层陡坎识别能力的约束。结合影像成像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应用分析,客观地认识了现有遥感影像在同震地表变形应用中的局限性,可为今后的应急航空遥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快速获取地震灾情信息、震后应急和震害快速评估的有效手段。但以往的遥感震害信息提取结果精度较低、震害识别对象单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古地震学的掘起,遥测遥感技术和大比例尺航片判读的引进,微地貌,~(14)C年龄和树轮年龄测定以及考古等方法的应用,地震地质学的地表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标志是描述地震地质现象的时间尺度大大缩小,使得从数百万年的新构造运动尺度缩小为几万年,一万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文历史尺度,能够大体与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所要求的时间尺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信息进行不同专业内容的分析判读,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引进遥感资料和应用遥感技术与方法,是提高我国地震科学技术水平,实现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组织救灾和震后重建,快速地获取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破坏范围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遥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时效性、经济高效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防震减灾事业中。本文简单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历史及现状。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地震防灾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应用遥感技术在研究地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唐山地震等发震断裂构造的判读,显示了其优越性.我们利用ERTS_2的象片对忻县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初步解译,结合他人工作成果和历史地震资料,划定了忻县地区未来发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李亦纲 《地震学报》2011,33(4):532-538
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遥感影像在灾害应急评估和紧急救援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首先总结了应急搜救目标选取和遥感影像判识两方面工作,然后分析了震后重点搜救区域和目标判定的基本原则,研究了面向搜救的高分辨率影像基本特征,确定了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判定重点搜救目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  相似文献   

17.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2000,22(3):210-21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7.9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旬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20d阿尔金断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然后逐渐扩展,形成了明要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11月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城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城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玛尼地震与队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地震科学家相继开始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尝试。我国地震学家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探索地震热红外辐射前兆领域,也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地震发生和孕育过程中,伴随许多与电磁辐射相关联的"震兆"现象。卫星遥测长波辐射通量即"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作为反映地-气系统电磁辐射能量的一部分,有可能是监视和预报地震的一种新途径。因此,笔  相似文献   

19.
渤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渤海是我国东部陆缘海湾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研究渤海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探讨我国沿海地震的成因、沿海现代地质构造活动性质以及海洋石油开发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研究了渤海的历史地震资料,除中国大地震目录已发表的地震外,本文新增补了2次6—61/2级地震和3次5级左右地震。讨论了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地震目录给出的深度为35公里(位于地壳以下)。根据其他作者的最新测定的结果和作者等人重新测定的微震震源深度,认为1969年渤海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较合适,渤海地震都位于地壳以内。渤海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与华北地震区完全一致,渤海地震是华北地震区的一部分。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地震活动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以及与其共轭的北西西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已有多年历史.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综合叙述了遥感技术在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方法,并对将来遥感技术在资源预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