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深部负磁异常带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最新测量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图 ,经不同高度向上延拓后 ,发现在测区东部 ,即青藏高原中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 ,出现一条极为明显的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带。从对航磁区域场的分析 ,并结合人工地震、重力计算莫霍面深度、热水活动、最新火山岩活动、地貌特征和天然地震活动等多种资料的解释 ,认为负异常带是由于深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部岩浆熔融 ,使上地壳下部具有较高的地温 ,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 ,为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中部航磁异常带新解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纬向航磁高ΔTa异常带,一直是探讨盆地及深部基底的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的焦点。根据钻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发现满加尔坳陷中南部上奥陶统内发育大型地震反射异常体,平面上主要由8个地震反射异常体近东西向呈带状展布,与盆地中部航磁高ΔTa异常带相关。从地层发育及地震相特征分析,这些地震反射异常体应为辉绿岩-玄武岩等基性火成岩体,且与航磁ΔTa异常带上的磁力高相对应。异常体具有垂直向下的通道,与断裂及岩浆活动通道有关。盆地中部高航磁异常带为多期构造易活动带,反映了满加尔坳陷震旦纪与中晚奥陶世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南地区航磁数据进行化极、垂导和延拓等处理,研究西南地区航磁区域特征,确定采用航磁化极上延20 km等值线图作为西南地区航磁区域异常,对西南地区区域航磁异常划分了13个分区。结合地质、重力、天然地震和遥感等资料进行综合推断解释,将西南地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9个二级构造单元,22个三级构造单元,并重点对6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地质、矿产和航磁异常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异常带、雅鲁藏布江异常带、三江异常带等串珠状磁异常与该成矿带的矿产地位置吻合较好,证明航磁异常在找磁性矿产方面效果显著。通过航磁异常上延10 km与地震震中点位对比分析,证明航磁反映深部断裂构造特征明显,能明显反映出西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具备大规模成矿的条件和找矿潜力。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大型断裂、次级断裂及基底构造系统深入研究是揭示控制该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内容。对大兴安岭南部的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查明了研究区北东向、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为主的深部基底构造特征,圈定了火山机构分布位置,分析了大兴安岭南部区域构造特征,揭示了反映岩浆岩活动的线性或面状正磁异常和磁异常梯级带,探讨了研究区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带。为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三维地质填图、找矿远景区的圈定提供了基础性信息。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构造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地震形变带及活动断裂带的基础上,确定了NNW向最新活动构造体系。该体系的主体构造是由一系列呈NNW向相间展布的现代隆起带和沉降带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构造变形是该构造体系活动的结果。另外,还对体系的变形特征及"敏感点"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航磁概查对青藏高原一些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青藏高原中西部1:100万航磁概查结果,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界、高原内部几条规模较大断裂和区域性负磁异常带等高原地区几个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解释和探讨,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这对青藏高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通过航磁概查所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最新航磁图用于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为近代构造与地震均十分活动的地区,并有独特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物质组成。为了探讨本区南部航磁异常及其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对航空磁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航磁图比例尺为1:20万,磁测精度为±5伽马,飞行高度平均为三千米。 研究区域包括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以及这两个褶皱系的分界线——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我们在此称之为雅鲁藏布江碰撞带,对此下文将有论述。  相似文献   

8.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9.
张家声  李燕  黄雄南 《地质科学》2007,42(2):267-302
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和分辨率大于120km的长波航磁异常特征表明:塔南—华北—朝鲜北部(狼林地块)具有类似的太古宙结晶基底,它们可能曾经是太古宙统一克拉通的组成部分。20~120km分辨率的中波航磁异常凸现一组北东东—北北东走向、改造太古宙高级变质结晶基底的线性航磁异常,它们分别对应于地壳尺度的长寿断裂。古元古代阶段沿着它们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韧性伸展剪切运动,在使塔南、朝鲜北部陆块分别向南西和北东伸展拆离的同时,华北克拉通内部也出现了有限的裂解,并伴随着硅铝壳内活动带的发育。本文将这些古元古代阶段韧性伸展剪切带划分为塔南与华北陆块之间的西部剪切带系统、华北与狼林陆块之间的东部剪切带系统和华北陆块内部的青龙—太行山—中条山等3个独立的剪切带系统。西部韧性剪切系统由阿尔金、大同—环县、以及它们之间的狼山—吉兰泰、雅布赖山等次级剪切带组成,控制古元古代阿拉善群和上集宁群的孔兹岩系为代表的硅铝壳内活动带的沉积—构造演化。东部韧性剪切系统包括沂水和新宾—桦甸等韧性剪切带,相关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以胶东地区的粉子山群、荆山群和辽吉地区的辽河群为代表。中部韧性剪切带系统以太行山地区阜平群、赞皇群中出现的角闪岩相糜棱片麻岩、眼球状糜棱岩带为代表,发育b-型线理,指示近水平或低角度斜滑性质的左行韧性剪切,相关的古元古代活动带包括双山子—青龙河、五台—滹沱、甘陶河—东焦、吕梁、中条以及济宁等。不同规模的古元古代活动带彼此并不相连,以发育变质沉积—火山岩建造为主体,岩石磁化率明显低于太古宙高级变质结晶基底,与之相关的韧性剪切带则以其透入性矿物线理产生了增强的磁化率各向异性,两者共同构建了地壳尺度北东东—北北东向线性航磁异常带。古元古代末的中条运动使上述硅铝壳内活动带褶皱回返,塔南—华北—朝鲜北部陆块重新焊接,形成近纬向展布逐渐稳定的中轴大陆克拉通,上述地壳尺度的韧性伸展剪切带在中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大多被后期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所追踪。  相似文献   

10.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兴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6,41(1):64-80
赣江断裂带是江西省境内醒目的北北东向平移断裂构造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束组成,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并兼具伸展断陷和右旋走滑的成份。赣江断裂带在重力、航磁异常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带,是一条晚中生代的岩浆岩带,控制了以鄱阳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白垩纪-古近纪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育。该带在中生代的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压扭、晚侏罗早-白垩世左行平移和晚白垩世上盘斜落的右行平移3个阶段。在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大背景下,赣江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华南广为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北北东向断裂的发育则直接受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活动控制,因而表现出“北强南弱”和“北早南晚”的特点。白垩纪时赣江断裂的活动方式与郯庐断裂一致,可认为是后者的南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航磁异常与纬向构造的关系,了解到基底构造上存在纬向构造。它为岩浆侵入提供了通道。盖层上的新华夏构造带与北东向的正,负磁异常带吻合较好。矿床明显地受构造控制。通过研究负异常带切割正异常带,证实了本区的新构造运动。高空(飞行高度1600米)航磁异常对查明深部岩体的产状、形态、延深及岩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2.
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揭示区域性断裂带空间展布与岩石圈热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揭示辽宁及其邻区航磁异常与区域性断裂带关系,估算其居里面深度与岩石圈厚度,本文在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的基础上,利用功率谱法反演了研究区居里面深度;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辽东?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研究表明:(1)辽东、辽西与渤海湾地区存在多条北东向/北北东向航磁异常带,它们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作用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长期伸展与短暂挤压状态交替演变的产物;而辽北地区被北东向磁异常带错断的近东西/北西西向航磁异常带,则是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晚期伸展抬升至中地壳层次的构造形迹.(2)辽宁及其邻区居里面深度在16~40 km之间,平均深度为28 km,阜新与盘锦等居里面隆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相对偏高;而沈阳与辽源居里面坳陷区对应的大地热流值偏低.(3)辽宁及其邻区岩石圈厚度具有空间非均匀性,变化范围为70~150 km,平均值为100 km;郯庐断裂带附近的营口?鞍山地区下方岩石圈厚度最薄,为60~80 km;辽东与渤海湾地区岩石圈厚度空间非均匀性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片俯冲诱导的上升流与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聊考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聊考断裂带地质背景、历史地震状况、地质构造状况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鲁西地区航磁异常的研究分析,并将结果与浅层地震调查探测、土壤氡汞气联合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构造带隐伏断裂的存在并具有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与华北地块北缘近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该交汇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产出了柴胡栏子、莲花山、红花沟等多个大-中型金矿床。航磁和遥感资料解译结果表明,矿田内发育北北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共4个方向的构造形迹,呈现"米字型"结构的展布特点,分别控制了晚古生代岩浆岩(脉岩)和主要金矿床的展布。在柴胡栏子金矿区,4个方向的构造形迹也组成了"米字型"结构,控制了矿体(矿化带)和化探异常的展布。矿田和矿区级别的构造形迹均呈现"米字型"分布特点,是新华夏构造体系分级控岩控矿规律的具体表现。上述认识为矿床成因研究和矿田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解释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王绳祖 《地质科学》1997,32(4):455-464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冀中北部地区高精度航磁局部异常与盖层断层对应关系之实例,经与地震资料对比及正演拟合计算,着重分析研究了盖层断层引起局部磁异常的条件、特征及地质因素,从而提出了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确定盖层断层的可能性及划分原则与方法。本文还指出,串珠状微弱局部磁异常带与盖层断层十分吻合的事实,为高精度航磁确定盖层断层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埋深大、品位富,研究其地电化学等综合物化探特征,可为建立覆盖区航放异常有效查证技术方法提供依据.基于矿床地质及航磁航放特征的分析,开展组合物化探方法测量及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哈达图铀矿床位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北东向、北北东向中等磁场区及中等-弱磁场的梯度带;航空及地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六十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陆域的航磁覆盖,为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地球物理资料。航磁异常主要反映了岩石圈中磁性物质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构造 岩浆活动能够产生明显的磁异常,为隐伏岩浆岩的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镁铁—超镁铁质岩通常具有较强的磁性,可以通过航磁异常进行识别。本文基于全国1100万航磁数据及其岩性 构造解释结果,阐述了通过航磁异常识别镁铁—超镁铁质岩的标志和圈定方法,分析了推断镁铁—超镁铁质岩与蛇绿岩带的关系。研究表明,蛇绿岩带通常都具有形态规则、宽度窄、异常幅值大的线性或串珠状磁异常特征,主要与蛇绿岩的保存情况密切相关。蛇绿岩带通常是不同板块的拼接带,呈现出区域磁异常边界的特征,代表不同陆块的基底性质的差异。但是,部分蛇绿岩带,如弧后盆地拉张等形成的蛇绿岩,因两侧地块基底性质相似,通常不具有分割区域磁场的特点。基于航磁推断镁铁—超镁铁质岩分布,在全国划分了22个蛇绿岩型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并对岩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呈现出双磁异常带的特征,北带磁异常的规模较大、延伸长,推断深部存在镁铁—超镁铁质岩。南带磁异常规模较小,仅在日喀则地区连续分布,其余为串珠状磁异常,且不具有分割区域磁场的特点。通过磁异常三维反演,构建了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深部结构模型。本文旨在通过磁异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蛇绿岩带(缝合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隐伏蛇绿岩,以指导铬铁矿找矿。目前航磁测量以中小比例尺为主,对于蛇绿岩带研究及铬铁矿找矿勘查是不足的,精细的分析和深部结构建模需要15万或更大比例尺航磁数据。  相似文献   

19.
杨雪 《地质与勘探》2015,51(6):1033-1040
梧南航磁异常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该异常区于1978年发现两条近于平行的正磁异常带沿北西西向展布,航磁异常特征非常明显。笔者通过对梧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成矿环境、岩(矿)石物性及航磁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梧南地区航磁异常引起的原因,进而推断两条沿北西西向展布的航磁异常带上,叠加的几处局部升高强磁异常可能与隐伏的磁性体有关。鉴于此,笔者以异常带上的新C-1978-127航磁异常为例,对航磁异常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2.5D拟合技术进行定量拟合计算,推断航磁局部强磁异常可能与隐伏的磁铁矿有关。依据区内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航磁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结果,建立了该区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识,并进行了找矿远景分析,认为区内新C-1978-127、127-1、127-2、127-3、127-4等5处局部强磁异常找矿潜力较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与华北地块北缘近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该交汇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产出了柴胡栏子、莲花山、红花沟等多个大-中型金矿床。航磁和遥感资料解译结果表明,矿田内发育北北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共4个方向的构造形迹,呈现“米字型”结构的展布特点,分别控制了晚古生代岩浆岩(脉岩)和主要金矿床的展布。在柴胡栏子金矿区,4个方向的构造形迹也组成了“米字型”结构,控制了矿体(矿化带)和化探异常的展布。矿田和矿区级别的构造形迹均呈现“米字型”分布特点,是新华夏构造体系分级控岩控矿规律的具体表现。上述认识为矿床成因研究和矿田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