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黑色页岩的资源功能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利用ICP—MS等分析技术对典型黑色页岩的微量元素及P、S等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黑色页岩的化学特征、风化机制和微量元素富集特征,阐明了黑色页岩的资源功能和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黑色页岩不但富含多种矿产资源,产有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而且可用作复合化肥以改良土壤。同时,黑色页岩因风化分解释放CO2、产生酸性矿排水、释出重金属元素等而可能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引起环境问题。开发利用黑色页岩不但要充分认识其资源功能特征,拓宽其应用途径,而且要特别注意其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陕西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Hg污染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Hg污染区的小麦、蔬菜、水果中的Hg含量为重点研究对象,与尚未污染的农田土壤区进行对比,研究土壤Hg污染的农作物效应.评价区小麦样本Hg的超标率为78.57%,小麦Hg超标与土壤Hg污染的关系明显.评价区萝卜样本超标率为40%,叶菜、西红柿、苹果、红薯中样本超标率均为100%,对照区果蔬类也全部超标,但明显低于评价区.评价区农作物Hg超标倍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青菜>油麦菜>萝卜叶>西红柿>苹果>红薯>小麦>萝卜.土壤Hg污染的环境效应极为严重,矿区环境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4.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重金属高背景区,在重金属高背景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采集云南省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壤表层(0~20 cm)样品242件,农作物及对应的根系土样品74件,分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8种重金属(Cd、Cr、As、Hg、Pb、Cu、Zn、Ni)含量以及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受地质背景因素影响,Cd、Cr、Cu、Hg、Ni和Zn含量平均值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Cd、Cu和Ni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规定的筛选值,土壤pH值多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中As、Cr、Cu、Ni、Pb和Zn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生物有效性低,是由地质背景引起的;Cd残渣态占比较低,生物有效组分较高,Cd元素的地累积指数分布显示,Cd受人为污染和地质背景交互叠加的影响,是研究区污染风险最高的重金属元素。Hg来源较为复杂,全量较低,污染风险较小。研究区大宗粮食作物(马铃薯和玉米)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小于0.03,粮食作物较安全,生态风险较低。黄烟中Cd含量远远超过目前初步制定的安全限量标准,BCF为3.13,说明烟草特别能富集Cd,... 相似文献
6.
皖江经济区南陵县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该区农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研究对于提高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陵县基本农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要求,布设和采集了0~20 cm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500组,分别监测了土壤中Cd、Pb、Cr、Hg、As、Cu、Fe、Mn和Zn等重金属含量现状,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量化解析了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潜在生态风险效应。结果表明:(1)土壤中除了Cr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都不同程度存在异常;(2)局部土壤中Cd、Hg和Fe等元素含量存在异常,平均含量分别是所在区域背景值的1.92,1.95,7.13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3)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值(平均RI值)为164.5,Cd和Hg元素为主要影响元素。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及空间分布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为揭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教,以研究区西邻无工矿影响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作为参比值,对矿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评价.结果表明,Hg是农田土壤中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的元素,其次是Cd和Pb.Hg、Pb、Cd对土壤污染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97.41%.仅Hg的贡献率就达84.37%.多个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很强、极强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49.62%,影响面积达74.54%.从西北向东南,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激增,这种空间分布与目前金矿选冶的布局一致.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环境危害的后果已被前期研究成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8.
某冶炼厂附近农田镉污染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遭受某铜矿冶炼厂镉污染的湖北省某镇约30km^2的农田土壤进行了调查,对土壤耕作层与亚耕层以及污染源(废气、废水和炉渣)中全量Cd和有效态Cd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未受Cd污染、受轻度污染及受中度污染的土壤面积分别占3.6%,82.1%,14.3%;土壤中全量Cd及有效态Cd含量的分布规律均表现为西灌区>东灌区>灌间区;土壤耕作层与亚耕层中全量Cd含量的差异不大,而有效态Cd则主要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中;受土壤pH值的影响,Cd在污染区土壤中的活化率低于远离冶炼厂未受污染的农田对照区。该镇农田的Cd污染主要来源于某铜矿冶炼厂的废气和废水,而炉渣的污染相对较小。运用生态方法治理该镇农田的Cd污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值得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9.
农田生态系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示范研究:以成都经济区土壤Cd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择成都经济区作为典型研究区,以Cd为代表,在生态地球化学填图的基础上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示范性研究。布置采集了58个大气干湿沉降、86个化肥、121个灌溉水、276个农作物样品,分析和计算了Cd等重要元素的含量和通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局部地段地表土壤Cd环境质量较深部有恶化之势,部分水稻籽实Cd含量已超过无公害食品标准;大气干湿沉降物输入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Cd平均通量为17.76g/(hm2·a),占总输入通量的85.20%,是研究区外源Cd的主要输入途径;下渗水(2.34g/(hm2·a))和作物收割(1.87g/(hm2·a))是Cd的主要输出途径;全区外源输入Cd可使土壤中的Cd含量以0.006mg/kg的年速率递增;在Cd输入-输出通量不变的情况,预测未来20a研究区三级土壤面积将增加2~3倍,适耕土地面积将全面缩小;研究区因酸雨沉降和施肥等因素使土壤pH值下降的平均速率为0.106a-1,其中化肥施用的贡献率为89.62%。预警研究显示,目前研究区95%的水稻生产是安全的,但预测20a后研究区土壤质量退化明显,近70%安全土壤等级降为一般土壤,须报警土壤面积也将由目前的不足4%快速上升至27%。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及空间分布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为揭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以研究区西邻无工矿影响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作为参比值,对矿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评价。结果表明,Hg是农田土壤中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的元素,其次是Cd和Pb。Hg、Pb、Cd对土壤污染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97.41%,仅Hg的贡献率就达84.37%。多个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很强、极强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49.62%,影响面积达74.54%。从西北向东南,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激增,这种空间分布与目前金矿选冶的布局一致。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环境危害的后果已被前期研究成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1)区域环境污染,其中包括“三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农业的危害及对大气的污染;(2)水土流失在各市县均有发生;(3)西部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面积达47.99hm^2,正在发展的沙化土地面积41.82万hm^2;(4)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面积已达199.73万hm^2;(5)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危害极大,严重威胁农业生产;(6)近年,全省春夏持续高温,干旱土地逐年增多。文章最后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通过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进步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对旱涝的防治应防汛、抗旱并重;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兴修水利,达到除害兴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矿产开发过程中的辐射环境影响日益被管理部门和广大公众所重视。针对我国南方某铜矿开采项目,在详细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铜矿开采可能带来的辐射环境影响进行了细致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建设对辐射环境的可能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相关结论和措施对于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N. F. Gray 《Environmental Geology》1997,30(1-2):62-71
Work carried out at the abandoned copper (Cu) and sulphur (S) mine at Avoca (south east Ireland) has shown acid mine drainage
(AMD) to be a multi-factor pollutant. It affects aquatic ecosystems by a numbe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ways. Major impact
areas are rivers, lakes, estuaries and coastal waters, although AMD affects different aquatic ecosystems in different ways.
Due to its complexity, the impact of AMD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and predict, especially in riverine systems. Pollutional
effects of AMD are complex but can be categorized as (a) metal toxicity, (b)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c) acidity, and (d)
salinization. Remediation of such impacts requires a systems management approach which is outlined. A number of working procedures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haracterise AMD sites, to produce surfac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plans, and to remediate mine
sites and AMD are all discussed.
Received: 16 January 1996 · Accepted: 5 March 1996 相似文献
14.
Abandoned mines draina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discharges from coal mines in the U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K has a legacy of pollution caused by discharges from abandoned coal mine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pollution by new discharges as groundwaters continue to rebound to their natural levels. In 1995, the Coal Authority initiated a scoping study of 30 gravity discharges from abandoned coal mines in England and Scotland. Mining informatio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water quality data were collated and interpreted in order to allow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source and nature of each of the discharges.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remediation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easibility and relative costs of alternative remediation measure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discharges and of the proposed remediation schemes were also assessed. The result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Coal Authority studies of discharges in Wales, were used by the Coal Author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ormer National Rivers Authority and the former Forth and Clyde River Purification Boards, to rank discharge sites in order of priority for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初步探讨了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思路。参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列举了矿产资源规划的类型;依据《环评法》第七条和第八条,阐明了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规划所对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要求;提出了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并简单地探讨了2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锦州城区土壤环境质量及潜在生态危害,以城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2018年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分别对城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深层土壤背景值,表层土壤Hg、Cd的元素富集系数较高,分别为2.36、2.27,变异系数Hg、Cd较高,分别为1.28、1.49,城区绿地土壤Hg、Zn、Cu元素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城郊旱田1.5倍以上;综合评价,锦州城区以一等无风险土壤为主,二等风险可控土壤多分布于城郊,汤河子工业区周边为三等污染风险较高土壤;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Hg元素易于释放且对生物潜在毒性较大,达到较高生态危害程度,其他元素为低生态危害程度,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喀斯特峰丛节齿藓类(Arthrodontae mosses)的生态分布规律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选择贵阳市思雅河3座典型喀斯特峰丛为研究对象,利用藓类综合优势比、Sorenson相似性指数及RDA对节齿藓类的生态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座喀斯特峰丛上共发现节齿藓类植物11科、26属、74种,其中顶蒴单齿藓26种,顶蒴双齿藓21种,侧蒴双齿藓27种。Ⅰ号峰丛以侧蒴双齿藓为主,综合优势比为100%,Ⅱ号、Ⅲ号峰丛则以顶蒴单齿藓为主,综合优势比分别为81.80%、69.75%。节齿藓类在喀斯特峰丛上的分布在坡底以侧蒴双齿藓为主,其综合优势比为97.06%,坡中、坡顶以顶蒴单齿藓为主,其综合优势比分别为86.23%、90.76%。坡中和坡顶的顶蒴单齿藓物种相似性指数最高,为27.91%;坡中和坡顶的侧蒴双齿藓物种相似性指数最低,为11.63%。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是影响顶蒴单齿藓类分布的主要因子,侧蒴双齿藓类的分布则主要受到相对湿度的强烈影响;而顶蒴双齿藓类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