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树海 《高原地震》2007,19(2):76-77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1998年3月1日施行以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四个条例。中国地震局先后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等七个规章,内蒙古自治区相应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政府规章。  相似文献   

2.
王汝雕 《山西地震》1995,(3):163-169
本文根据现有史料,从灾情较重的14个州县的分布、极震区人口震亡率、震后政府反应、李宏性《地震述》一诗的史料价值、地震地塌与滑坡、地震当日的尧庙庙会、通利渠的破坏等7个方面,对这次地震做了研究,对史料的存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娄霓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4):364-366
0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赋予了地震部门依法行政的社会管理职能。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发布后,各省和省会城市都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云南省人大、政府相继制定的《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政府令),进一步明确了执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公元前23世纪,4千多年来积累的浩如烟海的地震资料,成为研究地震问题的金库。地震工作者多次对这些资料进行大规模系统整理,先后编辑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以及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2月召开了政府间地震危险的评定及减缓会议。会后出版了《正式报告》等资料汇编,1978年又出版了《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论文集,内容分四个部分(详见本刊本期对此书的介绍),其中《正式报告》中的“一般讨论”等章节,已在本刊第8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1978年地震计划和活动概况》一文中摘用,现再将“地震危险的评定”一节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6.
潘红芹 《地震学刊》2002,22(4):73-76
通过对《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和《地震地质》4种地震科技期刊2000-2001年所发表论文作者状况的调查统计。从6个方面对地震科研工作者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就统计中发两年 问题对地震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制度是《防震减灾法》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在《防震减灾法》的指导下,部分省制定出台了地方政府规章,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法律制度.在法律实践方面,1996年国务院批准了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防区方案,2006年又批准了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防区方案.  相似文献   

8.
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与强震目录再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瑞生  王彬 《中国地震》2005,21(2):280-284
上世纪50、80年代,我国曾两次广泛搜集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及各省区《地震资料汇编》等。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960年、1995年等4版强震目录,它们反映出我国历史强震活动及其灾害的基本状况,是地震预测、防震减灾等研究的基础资料。但因资料分析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致使一些地震参数判定有误,并丢失了大量的中强地震:①历史记述之真伪判定与取舍;②无破坏性文字记述的所谓“有感地震”的分析处理;③地震震中、强度及其精度判定。本文以云南历史地震记载为据,对照1995年版《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以下简称《95目录》),就以上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基础资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的有关法律规定,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认为:第一,《防震减灾法》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各级政府在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遵循依法行政原则,依据《防震减灾法》全面履行了职责。  相似文献   

10.
繁荣地震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纪念《地震研究》创刊20周年晏凤桐谭庆云(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041)《地震研究》创刊至今已20周年。共出版了20卷92期,发表了中文学术论文1181篇,英文学术论文116篇。这些文章的发表,对于繁荣地震科学研究,积...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学刊》1996,(1):33-36
简述了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青年学术研讨班的情况,胡聿贤、金严、张国民三位专家分别做了《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若干问题》和《大陆地震成组孕育模型和地震预报问题》的专题报告,青年学员也各自做了重点发言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同时硬度班提供了一些建议供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震学报》1995,17(3):400-400
第四届《地震学报》京区编委扩大会议在京召开《地震学报》编委会于1995年4月21日召开京区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震学报》名誉主编秦馨菱院士,地震学会理事长、《地震学报》主编陈运泰院士,副主编冯德益教授、张以勤编审、黄杰藩教授;有工作在北京大学、中...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数次大震的冲击和各国政府地震减灾对策的实施已经证明,地震保险作为灾害风险补偿,对综合减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保险业向市场化模式过渡,显然地震保险的潜在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因此1996年7月1日起地震保险责任被从财产保险中剔除。为尽早恢复地震保险责任,为建立新的地震保险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科委、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办公室的支持下,于1996年10月开展了《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研究》项目工作。《地震风险和地震保险》一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2004,20(1):12-12
2003年底,《中国地震》编辑部召开了京区部分编委参加的座谈会。主要议题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地震》的工作,把刊物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地震出版社与《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于7月16日至23日,在河北省昌黎县黄金海岸联合举办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研讨班.地震出版社、《华北地震科学》、《地震学报》、《地震科技情报》、《地震地质》、《东北地震研究》编辑部等30多个单位近60人参加了研讨.宣读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是地震档案的科学分类标准,它的分类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地震档案的特点及地震行业的职能分工特征。该文介绍了《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的分类体系及其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应用,指出了它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地震》编辑部《地震地质》编辑部《世界地震译丛》编辑部《地震文摘》编辑部《地震研究》编辑部《地震学刊》编辑部《西北地震学报》编辑部《东北地震研究》编辑部《广东地质》编辑部《灾害学》编辑部《热带地理》编辑部《山西地震》编辑部《广西水利水电》编辑部《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中国岩溶》编辑部《四川地震》编辑部《人民珠江》编辑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部《海洋石油》编辑部《内陆地震》编辑部庆祝《华南地震》创刊二十周年共贺单位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博士于1978年10月应邀来华访问,曾在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了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1961~1978年地震计划要点》的学术报告,同时并赠送了一些有关资料。现根据这次报告的打字手稿,以及1976年政府间地震危险评定和减缓会议的《正式报告》等资料,综合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9.
欣慰的回顾──祝贺《东北地震研究》创刊十周年徐心同(辽宁省地震局沈阳110031)《东北地震研究》做为东北地区地震科技工作者的创作园地,在广大读者、编委和东北三省地震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已渡过了十个春秋。由于她的诞生本身就是出自强烈的需要,因此,自她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工作,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以下简称《条例》)。文章宣传了贯彻《条例》的意义和目的,并从制定防灾预案,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作用;加强震情应急研究,做好防震救灾基础工作;加强地震应急宣传,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山东枣庄市地震办公室在贯彻《条例》时所做的实际工作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