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氚迁移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与展望,包括氚在不同土壤和植物中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氚的化学形态和氚迁移数学模型研究等。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受其在水稻土中的形态分布、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物料和微量或大量元素的交互作用影响,以及其在水稻根际环境中的形态转化条件制约.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迁移和总量传输,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重金属处理水平、不同生长期水稻的不同器官的重金属含量不一,从土壤和根部传输上来的重金属会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上地气物质迁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地气测量技术应用于油气田勘查及评价工作中,地气测量反映出4000多m的深部构造形成的弱异常,地气异常间接批示了该地区的含气性。地气物质迁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器上沉积的物质是以纳米级微粒及其集合体形式存在的。这些纳米级微粒由于具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得它可以与地壳中上升气流的气体相吸咐,随着垂向迁移的气体而上升。不断产生的纳米级微粒被上升气流带到地表,从而在地表形成地气异常。  相似文献   

4.
5.
岩浆结晶过程中,矿物-熔体相分离时,Pb优先进入熔体相,表现出不相容性;流体-熔体相分离时,Pb优先进入流体相;卤水-气相分离时,Pb优先进入卤水相;Pb在成矿过程中主要进入液相中进行迁移。氧化、偏酸性、富氯热液体系中,Pb主要以PbCl2-nn(0≤n≤4)形式迁移,尤其在高于350℃的高温环境下,Pb的氯络合物起支配作用;中低温、贫氯、高还原硫的碱性热液中,Pb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迁移;氧化、贫氯的强碱性(pH7.5)热液中,Pb主要以羟基络合物形式迁移;贫Cl-且富CO32-和HCO-3配体的中、低温弱碱性热液体系中,PbCO03、Pb(CO3)2-2络合物也很重要。NH3、F-、Br-、S2-x、NaPbCl03、NaPbCl4-以及S2O2-3等潜在无机配体对Pb迁移成矿意义不大。某些有机配体,如羧酸、氨基酸、腐殖酸,在低温(200℃)条件下对Pb的运移成矿有重要作用,尤其羧酸比较重要。在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成因的Pb-Zn矿床通常经历了早期岩浆房去气、期后热液和晚期热液3个阶段。非岩浆热液成因的层控Pb-Zn矿床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矿化机制主要为构造挤压与重力的联合驱动,或者伸展背景下的海底热液对流。影响Pb沉淀富集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热液组成、温度、压力、pH值以及Eh值等。热液演化过程中,沸腾减压、围岩蚀变以及流体混合等地质作用促使上述微观物理化学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形成地球化学障,从而使得矿石矿物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6.
广东河台金矿金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贺勇  胡广  张召  娄伟  邹艳红  李星  张可能 《岩土力学》2022,43(2):528-538
随着全球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壤和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日益严重。基于某铁合金厂铬渣场地现场调查与采样分析,开展铬渣场地土样吸附、渗透和弥散试验,研究六价铬在粉质黏土土样中的吸附特性和迁移规律,建立考虑对流-弥散-吸附的六价铬迁移三维动力学模型,结合数值软件获取污染源位于场地上、下游时地下水中六价铬迁移分布特征,并揭示弥散度?和分配系数 对六价铬时空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对六价铬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66.6 mg/kg;蒸馏水和160 mg/L 六价铬溶液入渗下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约为6.5×10–7~6.7×10–7 cm/s,1 000 mg/L六价铬溶液的渗透系数增大至4.4×10–6 cm/s;粉质黏土水动力弥散系数D为1.4×10–4 m2/d,计算得到阻滞因子 为4.2~1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场地下游受到六价铬污染时,即使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上游仍有被污染的风险,污染程度取决于含水层的弥散度;考虑含水层对六价铬吸附时,土体分配系数越大,六价铬污染羽分布范围越小,在预测地下水中六价铬浓度分布时应重点考虑六价铬吸附等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核素迁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核素迁移研究是高放废物安全处理和处置的重要内容.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核素迁移过程分为三种模式:工程屏障中的释放-扩散模型;地质屏障中的对流-弥散模型和在生物圈中的分区传递模型.在分区传递模型中利用转移系数描述核素在各分区之间的迁移.通过对每种模型核素迁移机理的分析得出概化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微藻(莱茵衣藻)为材料,通过室内模拟石灰岩土壤系统,对接种微藻的土柱进行不同淋滤条件的处理,系统监测了淋出液的电导率、Ca2+浓度和碳酸酐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以双蒸水进行淋滤的土柱,Ca2+总淋出量在24 d时仅为以微藻培养液进行淋滤土柱的11.9%,且淋出液碳酸酐酶的平均活性与Ca2+总淋出量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微藻及其碳酸酐酶对石灰岩土壤系统中的Ca元素迁移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探讨藻类碳酸酐酶在岩溶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弄清藻类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碳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4,8(3):357-364
本文主要概述国外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进展.Au可呈多种形式迁移,在低温热浪中,主要呈硫氢络合物或与有机质吸附在一起搬运;而在高温热液系统中,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流体沸腾、有机质作用、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及流体混合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等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1.
煤中砷的迁移及富集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s是煤中的毒害性元素之一,煤在开采、运输、燃烧以及其它加工利用过程中,煤中的As进入大气、水及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详细对As的赋存特征、迁移规律和富集机理的讨论,为高砷煤的利用和对砷污染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武夷山隆起带中段茅店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镜下观察和化学分析,对韧性剪切带中两个系列的糜棱岩与其相应的原岩在矿物成分和化学组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构造形变过程中物质成分的迁移、集散规律。同时,对惰性组分的集散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中进行了放射性核素13 1I在页岩介质中的扩散、渗透 -弥散的实验。采用渗透法及扩散法获得了实验曲线并计算出弥散系数、阻滞系数、孔隙度等参数。实验表明13 1I在页岩介质中为弱吸附核素 ,其阻滞系数较小。在此实验基础上建立了放射性核素13 1I在页岩介质中的一维迁移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3 1I随地下水迁移得比较慢 ,因此页岩对13 1I的迁移能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寒湖沼景观水系沉积物元素迁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系沉积物元素迁移机理是区域化探方法的理论基础.文章研究了青海省高寒湖沼丘陵景观水系沉积物的元素粒级分配特征,提出元素相态分配系数可以定量描述水系沉积物迁移过程成矿元素分配机理.指出区域化探适宜的采样粒级为-10目~ 40目或-10目~ 60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矿源和成矿物化条件基础上,化理论计算和研究,提出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金是呈Au(HS)2^-形式存在阀迁移的,矿质沉淀的主要机理为温度下降和因硫化物沉淀而引起的决硫(及还原硫)活度下降,其次为压力的下降和有机质的还原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核素在地下介质中迁移机理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铀尾矿库的物理、化学概念模型和其中重金属、放射性核素迁移的一般过程 ;论述了沉淀作用、络合作用和胶体作用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描述吸附作用的离子交换模型和表面络合模型的建模机理 ;对定量模拟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的 Kd模型、表面络合模型及“反应 -运移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物质结构和变形特征,根据古滑坡体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展开分析讨论。初步认为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滑覆堆积体上发展而来,滑坡启动时具有牵引式滑裂变形破坏特征,并逐渐向推移式塑性挤压变形模式转变,形成了滑坡由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的力学机制演变过程。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的最直接的主要诱发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指导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和工程布局,对区域内建设场地选址和同类型工程滑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在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及其富集机理。考查了多种配合物的物质来源及稳定性。认为在表生条件下,Au(S2O3)配合物是金迁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机群并行系统与网络并行计算环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网络并行计算环境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并行环境的一个重要方向。由网络并行环境支持的机群并行系统具有投资少、可扩展性好的优势及无可比拟的灵活性,特别适合应用于我国许多科研和教育部门。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机群并行系统和网络并行计算环境的一些技术问题,并给出了一个建立PC机群并行系统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SiO2“释放-局部迁移”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0℃条件下,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分解,解释出大量SiO2,在成矿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局部迁移,聚集。要使SiO2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富集,还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脆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