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旅游功能区。动用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和边缘效应等基本原理,探讨了在城乡交错带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交优先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相埘于传统的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而言,投资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的快速公交系统是短时间内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最佳选择之一.文中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公交系统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BRT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广州市BRT线路远期、近期布局构想,站点设置和现状道路断面改造方案,以及多条BRT线路共用BRT走廊的"灵活式"运行模式,为各城市寻求适合自身要求的BRT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论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广州市的城市景观存在城市建筑群急剧膨胀、城市道路增长迅速,而耕地、水面与绿化面积出现不断减少的劣势,指出这种景观退化带来的城市气候劣变、城市大气恶化以及城市洪水灾害的加剧等的环境变化是广州市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保持广州城市环境景观持续发展的政策策略和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城市景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症结.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风貌与景观特色已广受关注.针对城市景观乱象,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景观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城市景观调查、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重视乡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以及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等思路,探讨了构建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精神、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城市景观评价与控制体系,指出通过坚持城市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有效地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广州城市廊道变化对城市景观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维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4):76-80
城市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促使城市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城市廊道各要素的变迁有助于掌握城市景观的发展变化规律。该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对广州城区廊道的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探讨其对总体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不同道路类型对澜沧江流域景观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生境破碎化引发一系列潜在的生态效应,定量表达道路建设造成破碎化特征对于道路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澜沧江流域,利用GIS和FragStat软件,通过情景分析,分析了不同级别道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一级路所影响面积最大,三级路最小,而影响的斑块数目则为一级路>二级路>三级路>高速路;生态系统影响面积为林地>草地>旱地>灌丛>水田>建设用地,斑块数目以旱地最高,其次为林地。情景分析表明,随着道路的建设和规划方案的实施,影响域内斑块平均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平均分维数增加,但总体上,高速路建设对生境破碎化的贡献率较小。土壤侵蚀分布结果表明,侵蚀面积为一级路>二级路>高速路>三级路。 相似文献
10.
11.
12.
广州市社会空间景观形态演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1,17(1):31-36
相对于形体空间而言 ,社会空间是一个更深层面的城市空间领域 ,在城市形体空间日新月异的嬗变中 ,社会空间内涵的演化显得更为缓慢和深刻。以广州市为例 ,探讨这种景观形态演化的特性及其对现代城市形象建设和个性塑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佳分析尺度的广州市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指数分析软件确定最佳分析尺度,对广州市景观格局进行量化研究。对14个不同粒度的栅格图分别进行35个相关指数运算,根据15个敏感指数确定最佳分析尺度为120 m;选取空间组成和空间构型两方面的系列指数,在此尺度下对研究区域进行指数运算和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是以林地、水田和旱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复合景观结构,优势景观明显,3种主体景观类型集中连片、分布广泛;建设用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偏高;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斑块密度大,平均斑块面积小,景观破碎度较高。景观格局的量化受尺度效应影响,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尺度依赖性,因此在格局分析时需选择最佳分析尺度,突出格局的尺度性。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支持下利用FRAGSTATS软件,以2005年广州市林业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17个景观类型,分别用6个斑块级指数和8个景观级指数分析了广州市2005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市的森林景观总面积为2 961 km2,森林景观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占广州市森林总面积的40.83%.其中,森林景观面积最大的是从化市,达到1 396.65 k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70.73%.其次是增城市,其面积为864.08 km2,占53.45%.属于广州市区的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番禺区、白云区和花都区的森林景观总面积占其各区总面积的比例<40%,南部的番禺区所占比例仅6.66%.广州市各县级行政区域间的森林景观分布格局差异性较大,同时,城市化水平与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景观级水平上,森林景观多样性在各县级行政区间的差异不大,各森林景观斑块的分布较为均匀,同质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恩宁路骑楼街区是广州粤剧、粤曲、南拳、南狮、仪乐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为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日见消亡的岭南特色骑楼建筑,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社区,有必要将广州恩宁路打造成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休闲娱乐一条街、地方性民间艺术商品旅游经营一条街、西关家居旅馆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换言之,传承和发展历史名城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则是广州恩宁路骑楼街区极具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 相似文献
16.
广州近代大规模兴建的骑楼商业街,是继十三行夷馆之后,中西建筑文化再次相结合的历史性产物.人民南路骑楼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全市骑楼街道网络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高架路的负面影响,使其丧失了宜商、宜住、宜游、宜通行、宜创业的固有优势而走向衰落.保护具有连续空间的骑楼文化遗产,坚持名城地域性特色,复兴优秀历史街区,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时代义务. 相似文献
17.
广州水文化景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处珠江口河海交汇点城市的广州,其母亲河命名、建筑和布局、方言中采词、龙蛇图腾、南海神和妈祖神崇拜,以及江海社会族群蛋民生产生活等,充分表现了广州城市水文化景观,以及多元、开放、重商、开拓、兼容等广州文化风格.这应作为一种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为构建名城广州文化品牌服务.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区北部处于该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山、城、田、海"生态系统中"山"与"城"的结合地带,对维护该市景观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该区域的自然景观生态造成干扰:占用土地资源和空间,割裂山林景观的连续性;人工栽培的外来植被取代原生乡土植被现象严重;混乱的建筑布局和形态破坏山林景观的视觉美感;区域综合景观生态功能被削弱.在对广州北部房地产开发现状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就如何协调房地产开发与自然景观生态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与GIS的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基于3S技术对1986-2006年广州市森林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6年广州市森林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结构破碎化程度有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均匀度减小,在空间和类型上局部变化不同于整体表现。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政府政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城市扩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加剧,森林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城乡交错带土地覆被景观格局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1995、2000和2005年覆盖广州市南部拓展区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经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相土地覆被景观图。选取景观指数指标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缓冲区技术研究分析各时期内景观特征的梯度方向分异。结果表明: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在15年间景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时期内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大,景观异质性先增后减,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面积先减后增,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面积则逐年上升;景观格局梯度分析显示区域景观格局存在方向上的梯度分异,反映大城市中心区不同辐射距离范围内城乡交错带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