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周世杰老中医运用药对诊治喉科疾病的经验。周老认为喉科疾病初期、急性期多为火邪作祟,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致病因素以风、火、痰、热为主,病性属实;缓解期及后期病性多虚实夹杂,包含气滞血瘀、肺肾阴虚、中气亏虚等。其治疗喉科疾病,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善用药对,以加强疗效。其常用药对有七对,如利咽疗喉药对:六角仙、卤地菊;清利湿热药对:黄蜀葵、积雪草;清热祛痰药对:胆南星、天竺黄;软坚散结药对:生牡蛎、海浮石;宣通鼻窍药对:鹅不食草、细辛;扶正补虚药对:仙鹤草、淫羊藿;解毒疗疮药对:连翘、马勃。临床应用药对治疗喉科疾病,疗效肯定,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香葛茯茶的主要药效学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观察香葛茯茶对自由饮食实验小鼠体质量、摄食量以及食物利用率方面的影响研究其促消化功效;通过观察香葛茯茶对实验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研究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通过观察香葛茯茶对实验大鼠排便情况的影响研究其促排便的功效;通过观察香葛茯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收缩压的影响研究其对血压的调节作用。结果:香葛茯茶能够显著降低自由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和食物利用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香葛茯茶能增加小鼠胸腺指数与脾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葛茯茶在给药4周后能够略微降低SHR尾动脉收缩压(SP),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葛茯茶具有减肥、增强免疫、促消化的作用,长期饮用还具有调节血压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瘀毒内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瘀毒内结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癌痛方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2组在第2阶段治疗后疼痛强度较第1阶段治疗后减小,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及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癌性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值得在中重度癌痛患者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香通络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香通络饮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13%(41/46),对照组为60.87%(2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头晕目眩、头痛、心悸、口干口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0.87%(5/46),对照组为19.57%(9/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香通络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介绍王明杰教授运用虫药开通玄府、畅达神机的临床经验。王教授从开通玄府的新视角指出,虫药药性灵动活泼、走窜通达、彻内彻外,能搜剔脉络玄府内有形无形之邪,具有显著的开通玄府作用。王教授经过多年来对开通玄府治法方药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发散开玄、搜剔开玄、香窜开玄、温通开玄、通下开玄、补虚开玄等12种常用开玄方法,用于治疗心、脑、肾、骨、眼等多种疑难杂病,屡起沉疴。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对虾病原菌抑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48种化学疗剂对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原菌(包括Vibrio alg-inolyticus,V.campbellii,V.parahaemolyticus,Proteus vulgaris及未确定的海洋弧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氯霉素(30μg/片)、磺胶药+TMP(25μg/片)和呋喃妥因(200μg/片)抑菌力最强、抑菌谱最广;红霉素(15iu/片)、土霉素(30μg/片)无明显抑菌作用。对27种中草药水浸液以平板点种法试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乌梅、石榴皮、五味子的水浸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可用于配制防病药物饵料。5,7—二氯-8-羟基喹啉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药物平板点种法最小抑菌浓度为25mg/L,药浴法有效抑菌浓度低于5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子、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于志强教授临床运用虫类药经验。于教授认为,虫类药善走窜,通达全身经络,搜剔邪气,且善疗久病顽疾。根据临床经验,常蝉蜕、僵蚕合用,祛风开音治疗音哑;地龙、僵蚕合用,祛风通络化痰治疗顽痰固性咳嗽;地龙、水蛭配伍,活血通络利水治疗难治性水肿;蛰虫、水蛭合用,活血通络治疗胸痹疼痛;全蝎、蜈蚣、水蛭配伍,活血息风通经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门诊医案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医案121则,提取其方药信息,并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 22.0软件建立方-证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核心网络药物及药对,建立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数学模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199首,涉及中药76味,累计用药频数2677次。高频药物共26味,排前5位的是海螵蛸、砂仁、生姜、厚朴、白蔻仁;药物功效以化湿、理气、补虚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甘味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聚类分析提取到2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味中药药对14对,3味中药药组3组,其中生姜、桂枝尖与其他药物关联性最高。结论:扶阳流派辨治脾胃虚寒型胃痛,临证常以扶正补虚为本,温通中上焦为要,如温阳佐以理气,或燥湿化痰以温阳行气,或理气和中以温阳止痛,或纳气补虚以温阳化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靶点法联合中药药熨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靶点法联合中药药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封闭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握力指数、Mayo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刀靶点法联合中药药熨法治疗网球肘疗效优于封闭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脾消癌方对HCT116/5-Fu耐药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5-Fu浓度递增间断刺激法诱导建立HCT116/5-Fu细胞,制备健脾消癌方含药血清,设立10%、15%、20%含药血清组,设立相同浓度无药血清对照组及10%胎牛血清组。采用CellTiter GLO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细胞抑制率,采用PI-FACS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Annexin V-APC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对HCT116/5-Fu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含药血清浓度的升高而抑制作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HCT116/5-Fu细胞凋亡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含药血清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提高幅度增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均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消癌方可抑制HCT116/5-Fu细胞的增殖,促进HCT116/5-Fu细胞的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进程,且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具有改善结直肠癌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通过分析摄食喜好系数、平均个体摄食量等参数,研究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摄食选择性,以及温度、饵料状态对香螺摄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螺成螺对不同的饵料具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喜食程度的顺序依次为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规格香螺摄食量先升高后降低,摄食高峰出现在15℃,香螺对于已开壳饵料的摄食量显著高于未开壳饵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壮药盘龙止咳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后续研发更有效、更稳定、更方便的新制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单因素试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乙醇浓度、溶剂倍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以山奈酚-3-O-龙胆二糖苷与岩白菜素总含量及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壮药盘龙止咳颗粒最佳提取参数。结果:壮药盘龙止咳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2倍量浓度为50%的乙醇,每次提取50 min,提取2次。结论: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盘龙止咳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预测性良好,重复性良好,简便可靠,为改变服用剂型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益肺饮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小鼠分为2组,分别灌胃益肺饮和0.9%氯化钠注射液,获得5%、10%、15%、20%的益肺饮含药血清和10%无药血清。A549细胞进行培养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照组加入10%无药血清,空白对照组加入10%胎牛血清。采用CCK-8法观察各组血清对A549细胞的增殖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益肺饮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其抑制率随药物浓度递增而增强,5%含药血清组与20%含药血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下含药血清组凋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组内比较,5%、10%、15%各浓度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5%与20%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肺饮含药血清对肺癌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马钱子碱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和划痕试验法研究马钱子碱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CCK-8试验结果显示,给药组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划痕试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药干预后可显著下调p-Akt、p-mTOR的表达(P<0.001),同时给药组的mTOR、Akt、PI3K蛋白表达下调(P<0.05);ELISA试验结果显示,采用马钱子碱进行干预后,细胞上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结论:马钱子碱可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而起作用,并通过调节TNF-α含量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史哲新教授采用温阳通络法治疗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经验。史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为肾虚精亏,正气不足,痰瘀毒蕴结体内,加之药毒攻伐,损伤脾胃而致气血生化不足,运行气血无力,营卫阻滞,肌肤、经脉、肌肉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临床治疗采用补肾温阳、活血通络法,选用辛温药如桂枝、附子等,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藤类药如首乌藤、络石藤等,随症加减。同时善用中药药对,以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功,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1996年4~5月山东省莱州市大华水产实业公司育苗场海湾扇贝亲贝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流行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肠道及肾肿胀、生殖腺及外套膜萎缩、壳内面变黑。自发病亲贝肾组织中分离到细菌作纯培养,经肌肉注射和浸浴法人工感染健康亲贝,得到与发病池中患病亲贝相同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病贝的肾组织中重新分离到同种细菌,证明所分离菌是发病亲贝的病原菌。经60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飘浮弧菌(Vibrionatriegen)。应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43种化学疗剂对所分离的扇贝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新霉素B(100μg/片)、氯霉素(30μg/片)、磺胺药+TMP(20μg/片)、美洛西林(30μg/片)及多粘菌素B(300iu/片)的抑菌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以赤魟软骨为原料,对赤魟软骨中新生血管抑制组分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盐酸胍抽提、冷冻离心、透析、冷冻干燥等方法,得到分子量为3~300 kDa的活性组分,活性鉴定采用改进的Robert法观察赤魟软骨提取物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作用情况。赤魟软骨提取物活性给药组为质量分数为10%、1%、0.1%的甲基纤维素溶液,空白对照组为质量分数为10%的MC溶液,加样24 h后对各给药组样品给药部位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原理编程进行血管数量统计。试验结果表明:赤魟软骨提取物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其活性与给药组质量分数成正比。且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直接来源于动物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肖长江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归纳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肖长江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病例处方,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搜集处方78 个,总用药频次为1157次,使用中药162味,得出核心中药21味,进行数据分析后,筛选出10组2味药对,12组3味药组合体。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