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38.5亿t,煤炭消费总量28.04亿t,均实现连续三年增长。煤炭消费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在57%以上,煤炭将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本文通过总结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经济、环保、安全、智能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部署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能源结构正逐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但煤炭依然占据我国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传统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勘查方式方法效率低,资源的开发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传统的构造“九宫”分区基础上,重点考虑生态环境和煤炭资源分布两大因素,划分出九大煤炭生态区,分析各生态区煤炭生态地质特征,总结典型的生态破坏问题,以期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粉煤灰的主要来源是以煤粉为原料的热电厂和城市集中供热锅炉,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粉煤灰的排放量与日俱增.2005年全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t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55.2%,其中煤炭消费21.4亿t,增长了近9亿t.火电行业消耗煤炭11.1亿t,产生粉煤灰约3亿t.因此,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粉煤灰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含煤面积约1.79万km^2,煤炭赋存量居华东第一。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共提交各类地质报告和资料694件,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约300亿t,保有资源储量约260亿t。目前,两淮煤田勘查深度一般为-1000~-1200m,埋深-1200~-1500m的煤田勘探多属空白。针对安徽省当前煤炭勘探形势,安徽省煤田地质局以新增煤炭资源储量为目标,利用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加大科研和装备投入,实现了深部矿床勘探中的重大突破。随着深部勘探程度的提高,预计可为安徽新增煤炭资源储量近200亿t,这将大大缓解安徽省的煤炭供需矛盾。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深部找煤的重大突破,对于提高煤炭供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焉耆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区内水土资源丰富,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牧业的主要基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地区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论文利用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计算出该地区的农业需水量约为10.11亿m3,园、林地需水量约为2.43亿m3,牧草地及荒草地需水量约为30.00亿m3,博斯腾湖大小湖区的总蒸发及生态需水量约为13.86亿m3.该地区生态需水量共计约为56.40亿m3.通过计算焉耆盆地的生态需水量可为合理分配该区域的水资源提供参考;为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煤炭资源、煤炭生产现状入手,按照煤炭资源区划,分析了我国煤矿现有产能及其分布,按照区域煤炭产能估算公式,测算我国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仅能形成65亿t产能,其中东部地区仅为8亿t。对影响煤炭产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集约化生产、运输、大气环境等多种约束条件进行研究与评价,估算出我国煤炭科学产能为38亿t左右。通过煤炭资源保障程度的分析,认为我国煤炭资源总体保障程度高,但是东部地区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资源保障程度较低,主要炼焦配煤短缺局面仍未得到缓解,认为加强东部和稀缺煤种找矿力度,合理勘查开发周边国家煤炭资源,是缓解我国东部煤炭供应紧张局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煤炭分质利用是契合其高效、清洁与绿色发展趋势的必然途径,而了解煤的基本化学组成与关键工艺性质是实现煤炭资源分级分质利用的基础.陕西神府南部矿区煤炭储量丰富,是西部重要的低阶煤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未能完全实现煤的最佳分质利用,制约着优质煤炭资源价值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此为背景,以神府南部矿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分析河南省各煤田煤中灰分和主要有害元素分布特征,评价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通过系统收集12个煤田的煤质资料,并均匀采样作化验分析,获得各煤田煤中灰分和10种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利用广义对比加权标度指数法计算出煤炭资源洁净潜势综合指数I值,评价煤炭资源清洁利用潜势,得出河南省煤炭资源清洁质量从西向东依次为不洁净-较不洁净-较洁净煤这一逐渐变好的趋势,影响煤炭资源洁净潜势评价的主要因子为灰分和硒元素。最后,统计了12个煤田各清洁等级的煤炭资源量:较洁净煤235亿t、较不洁净煤30亿t、不洁净煤5亿t,并探讨其利用方式。研究成果对河南省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诱发了煤矿区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开展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结构–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动态演化的耦合机制研究,发展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和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煤炭开采技术,分析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1)开采前煤炭赋存综合地质条件勘查、评价,开采区生态环境类型划分:通过三维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性质和生态环境等系统调查分析,阐明煤炭开采区损害类型及其主控因素。(2)煤炭采动作用下地质条件变化与地质结构功能系统演化:阐明煤炭开采条件下覆岩变形特征及地质条件响应模式和损害机理,揭示开采过程中应力场、变形场、渗流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规律。(3)采后煤炭绿色地质保障技术与生态环境功能重建:研究采后覆岩结构、地质结构功能、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采空区与遗留资源的利用途径,恢复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功能。基于精准勘查与监测,创建含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和岩体力学性质等信息的数据库,建立煤炭开采地质结构演化动态模型,构建生态脆弱区煤炭...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是煤炭企业未来转型发展、实现清洁利用、提高资源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属于源头控制。从源头对煤炭进行煤质指标评价,确定其利用方向,为煤炭分级分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述煤炭地质勘查中煤质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总结了煤质评价内容和方法,依托"特殊用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指出煤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分析各个煤质指标对炼焦、直接液化、气化用煤的影响,确定主要的煤质评价指标,建立炼焦、直接液化、气化用煤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地质勘查中建立高炉喷吹用煤、煤制清洁燃气技术用煤和高锗煤、高镓煤、高铀煤等一系列煤质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化学成分和其他地质现象一样,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节律。文中选择大气中的CO2、海水中的δ34S和87Sr/86Sr、地壳中的K/Na为代表,介绍了地球历史发展中的地球化学节律,同时还给出了区域构造演化中的地球化学演化节律的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对引起地球化学节律性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板块构造机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用“开”、“合”的思路去认识地球历史的地球化学节律性。  相似文献   

12.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综合各方面资料编制了全球“开”、“合”旋回演化简图。古地磁场强度、古地磁场极性倒转比例、古地磁场极性倒转频率和真极移速率在地史上均呈周期变化,与开合构造关系密切,同受全球性因素制约。因此,用“开”、“合”观点研究古地磁可以揭示古地磁的本质特征。通过古地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开”、“合”环境,恢复“开”、“合”历史,探索“开”、“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煤岩分析在煤相研究、地质勘查、炼焦配煤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应用;合格的煤光片是煤岩分析的前提。为解决易碎裂样品、老化煤光片等\  相似文献   

14.
此次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从地质构造、植被、地形和诱发条件4个方面分析灾害的形成。在研究该地区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共同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楚雄市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酸性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蚀表面特征及机理,以南堡凹陷及周边凸起区10个典型碳酸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乙酸和盐酸溶液的溶解实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溶蚀特征。结果显示,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选择性溶蚀,是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形式;方解石和白云石均存在特有的溶蚀现象,即"溶蚀晶锥"方解石和"蜂窝状"白云石,为晶体选择性溶蚀的产物;表生条件下,灰岩中少量白云石的加入能够增加方解石的溶解度,白云石的含量上限为13%,超过该界限,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溶蚀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6.
17.
从关键地质事件看华南的前寒武系划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吴根耀 《地层学杂志》2006,30(3):271-286
2004年的《国际地层表》与以往“国际地层表”的最大不同是对前寒武系的划分原则,即:以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地球系统巨变中的关键地质事件作为划分地层单位的界线,并据之建立“自然的”前寒武纪地质年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文以川滇赣三省为重点,重新审视华南的前寒武系资料,分中太古—新太古代、跃迁期、古元古—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四大阶段阐述了关键地质事件并讨论了其在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意义。这四大阶段的主要构造面貌分别是:片麻岩基底和绿岩带盆地,古陆壳的形成与裂解,第一个超级大陆即哥伦比亚(或称努纳)超大陆的形成与离散,板块构造体制下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与离散,反映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因而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沉积建造、火成岩类型及组合、变质作用、构造样式、构造线方向、变形方式和成矿作用。基于这些事件介绍了前寒武系的分布,列述了若干条相对连续的地质剖面上所见的这四大阶段的代表性地层序列及其对比方案。文章认为“参考方案”对前寒武系研究有推动和导向作用,并探讨了地层研究具体操作中关于事件的内容、事件与过程、现存地质记录的残破不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宗杰 《地层学杂志》1998,22(4):304-307
最近“史密斯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分别被应用于克拉通和造山带地区,其含意与由人名“史密斯”所赋予的内涵相去甚远,名不副实,易引起误解。构造地层学实际上可囊括“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所有内容,却不会造成误解和矛盾。强调造山带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无疑很有必要。但同时还应当指出,造山带地层学与其它地层学分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否则就不隶属地层学范畴了。  相似文献   

19.
杨静波  吴立愿  许钦  金君良 《水文》2021,41(2):51-55,100
随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广西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的出台,在洪涝频繁、中小河流站点点多面广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广西河流预报任务由传统的预报增加至预警、预报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及洪水水位涨率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根据"预测-预警-预报"河流预报模式,研究开发了适应此...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哈图地区石炭系广泛出露。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前人在包古图地区建立和命名的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层型由早石炭世包古图组细碎屑岩和晚泥盆世克拉玛依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勒古拉组”在西准噶尔地区的使用和相关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