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南沙群岛南永1井珊瑚礁岩心声速垂向变化与地质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央心声速垂向变化与地质事件、沉积相、沉积岩石学、埋藏深度等有关。南永1井研究结果表明,在琵琶Ⅱ事件、布容正极性、松山反极性和松山反极性转换期、上桂事件和贾拉米洛事件时期形成的礁坪相珊瑚礁岩心声速Cp出现异常,Xi湖相珊瑚礁岩心声速值Cp较低。但物理机制尚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南沙群岛永暑礁钻井珊瑚礁和珊瑚碎屑的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1、2井珊瑚礁和南永3井潟湖珊瑚碎屑的磁性测试与研究发现,它们的磁化率以负值(χ<0)为主,具抗磁性特性,但有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又具有铁磁性特性,即具有抗磁性与铁磁性共存的磁学性质。珊瑚礁和珊瑚碎屑的磁性主要来源于珊瑚骨骼及死亡后古生物和富铁细菌等壳体中变价的铁离子,这些变价铁离子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组成新的铁氧体,具有似单畴(PSD)的磁性特征。这个磁性不但在井深103m和254m处记录了布容/松山和松山/高斯地球磁场极性转换界限(年龄分别为0.78MaB.P.和2.58MaB.P.),而且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期和松山反极性期内的琵琶湖I、II、贾拉米洛、奥都维、留尼汪Ⅰ、II地球磁场漂移,并提供了磁化率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冷暖变换有关的信息。当χ<0时表示冷期,当χ>0时表示暖期。 相似文献
5.
6.
7.
南沙群岛遥感复合信息的珊瑚礁顶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与珊瑚岛礁发育及其所表观的遥感信息特征,借助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以遥感复合信息所建立的趋势面分析系统,模拟了南沙珊瑚岛礁顶部地理数据的空间分布及其区域性变化趋势,从而对南沙珊瑚岛礁的空间分布特征作出科学的解释与区域比较. 相似文献
8.
9.
利用SEABAT8111多波束系统在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海域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单道和多道地球物理调查。探测表明该区珊瑚礁礁体的活动断裂主要有NE、NW、SN向3组。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岛礁区内,是晚燕山期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N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张剪性断裂为主,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主要有南海西部的滨海断裂带,它是南海SN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是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带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活动断裂与灾害性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浅层地震剖面资料,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南海南部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还对该区的灾害性地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南海是一个具有特殊大地构造背景的区域,该区的第三纪生物礁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南部和西部边缘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对生物礁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古构造和古环境研究证实,该区第三纪生物礁生长发育位置明显地受古构造控制,成礁期大型古河流体系对生物礁的生长和分布有较大影响,这些认识对南海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完善生物礁研究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性质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和分析了12°N以南的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纵波速Vp、横波速Vs、弹性模量E、体积弹性模量K、压缩系数β、剪切模量μ、泊松比ν和拉梅常数λ,并对大陆架和大陆坡、深海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浅层沉积物声速(纵波速)以低声速为主,高声速沉积物主要在大陆架和个别岛礁区域,低声速沉积物连成一片,高声速沉积物不是连成一片。大陆架海底沉积物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拉梅常数等4项参数比大陆坡海底沉积物要高,大陆坡海底沉积物压缩系数比大陆架海底沉积物要高,剪切模量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海底上相差不大。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及其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冬季南海南部海区不同天气过程下的湍流通量输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九五”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 1 997年 1 1月 3— 2 6日期间的走航和定点连续观测获得的大气和海洋资料 ,探讨了调查海区的气象特征 ;使用考虑风速和大气稳定性影响并经高度订正的整体通量输送动力学公式 ,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 ,与其它天气过程相比 ,降水过程期间无论是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 ,还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通量 ,其值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GIS辅助估算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有低温高压条件的深海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场所。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分布的赋成条件入手,分别根据Levitus水温数据和Sloan的CSMHYD程序拟合出水温水深方程和相界线方程。假定南海南部温度梯度范围为59—90℃·km-1,得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水深的关系方程。采用最新的南海南部海底数字地形图数据,在GIS平台上分析得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图,进而获得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最大厚度为230—355m,容积为5.7×1013—9.5×1013m3;甲烷量为2.451×1015—4.085×1015m3;资源量为1.729×1013—2.169×1013m3。 相似文献
17.
南海南部ODP1143站晚中新世沉积硅藻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ODPl84航次采获的南海南部1143站晚中新世沉积132个样品硅藻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上部至中部极少或没有硅藻,而底部硅藻丰富。基于Nitzschia marina初现面、Coscin—odiscus yabei的末现面划分出部分的Nitzschia porteri和Coscinodiscus yabei带,1143站的底部年龄应小于11.3MaB.P..硅藻丰度及大于60μm个体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南海南部在8.6MaB.P.以前上升流活动很频繁,8.38—8.27MaB.P.期间有较强的活动。硅藻组合的分析表明,1143站311.14、390.92、414.28及439.7—444.68m层位中存在着来自沿岸浅海的浊流沉积;469.98—475.18m层位中存在再沉积现象。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灾害地质及地质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及钻孔资料,研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编制了南黄海灾害地质图。南黄海灾害地质类型很多,包括活断层、地震、海岸侵蚀、海岸淤积、沙波、现代潮流沙脊、古潮流沙脊、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和埋藏古湖沼洼地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大,特别是在122.5°E以西的海域和海岸带地区,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分布密集。晚更新世以来黄海地区发生了3次大规模海进,3次海进之间还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海退成陆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南黄海海域复杂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南黄海众多的灾害地质问题将会对海底工程建设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