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正文 《地质论评》1995,41(5):431,485
中国构造地质学1995年年会于5月10日至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与会的正式代表60人,列席代表约30人。共有63人次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会议专题讨论了中国构造地质学今后的重点主攻方向;还组织考察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一条路线。 本次会议的论文在广度、深度、和理论高度等方面,比去年构造地质讨论会有较大的进展。 1.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思路、概念和模式的前提下,基于中国的地质实际,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例如,对秦岭、地震地质和盆地  相似文献   

2.
一、会议概况 1991年8月25日至30日在日本福冈举行了“亚洲大陆东部边缘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沉积作用和大地构造”讨论会,IGCP245项“非海相白垩系对比工作会议”也一并进行。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日本、美国、中国、苏联、澳大利亚、印度、南朝鲜、德国、埃及、土耳其和台湾、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代表,100余篇论文。中国代表孙枢教授应邀主持会议的开幕式。学术内容分为五个方面:(1)盆地分析、沉积作用和大地构造;(2)白垩系—第三系界线事件;(3)海相与非海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45项(IGCP245)—对比与古生物;(5)特提斯地区的有关问题。会议并进行了三条路线的野外地质旅行,地质考察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国际煤炭勘探会议于1973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会上报告的论文主要反映了第一次国际煤炭勘探会议(1976年在伦敦召开)以后所出现的煤炭勘探方法、技术、装备等方面新的进展。这次会议收入论文集的论文总共25篇。  相似文献   

4.
2002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大地构造分部赞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了一次构造学研讨会。2003年4月美国在网上以“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为题,发布了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和理念。2003年10月在西北大学召开的“21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专家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30大陆动力学“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的地幔流和岩石圈变形模型”2004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5月23—25日在昆明召开,会后26—31日对云南哀牢山蛇绿岩、红河断裂、剑川一带新生代富碱斑岩、北衙金矿、丽江虎跳峡新构造、丽江附近峨嵋山玄武岩等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并参观了滇西地震试验场。来自中国、美国、越南、加拿大、罗马尼亚、法国、日本等7个国家的7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48份摘要,大会报告30个,其中13个为特邀报告,展讲17个。与会代表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动力学、有关的岩石…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30大陆动力学“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的地幔流和岩石圈变形模型”2004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5月23-251El在昆明召开,会后26-31日对云南哀牢山蛇绿岩、红河断裂、剑川一带新生代富碱斑岩、北衙金矿、丽江虎跳峡新构造、丽江附近峨嵋山玄武岩等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并参观了滇西地震试验场。来自中国、美国、越南、加拿大、  相似文献   

7.
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等发起 ,由西北大学主办的“2 1世纪初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2 6~ 2 8日在西安市西北大学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 1 1 0篇。 1 35名构造学家、地质学家参加了会议 1。会上由国家基金委有关负责人简要介绍了美国基金会构造地质学战略规划——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任纪舜、张国伟、张本仁、滕吉文院士和金振民教授相继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主题包括 :1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和中国大陆构造 ;2地球表层系统与新构造运动 ;3地质灾…  相似文献   

9.
由国际多年冻土协会下挂的中国冰川冻土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织的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会议,将于1993年7月5—9日在我国北京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会议将以论文宣读、专题讨论和论文展示的形式开展。宣读论文是会议的主要方式,大会将设立三个分会场,同时宣读普通冻土学;冻土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冻胀;多年冻土工程等三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发展”、“高山多年冻土和冰缘过程”及“寒区线形构筑物  相似文献   

10.
1尾砂和废矿国际会议,1月15~18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2变形测量国际学术研讨会,3月19~22日,美国阿纳海姆;3.第五届深基底实践国际会议,4月4~6日,新加坡;4阿拉伯海地区的地质和气候演化国际会议,4月5~6日,英国伦敦;5第十二届全球变暖国际会议暨展览会,4月8~11日,英国剑桥;6第二十届地球化学勘探国际学术研讨会,5月;7第六届原地和就地环境生物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4~7日,美国圣地亚哥8第四届遥感冰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4~8日,美国马里兰;9第十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0~15日,意大利萨丁尼亚;10第十七届国际矿业…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八月我们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举行的国际“运动中的雪科学讨论会”,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较具体地了解了国际雪崩、风雪流和冰川研究的成就与特点。会上共选用78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山坡积雪稳定性、雪崩  相似文献   

12.
黄土-红粘土记录的构造尺度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熊尚发 《第四纪研究》2007,27(2):242-250
晚新生代约5Ma以来,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转型,地球从单极(南极)常年有冰变为两极常年有冰,新生代从"温室"转为"冰室"的漫长历程至此完成.中国连续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覆盖了约8~7Ma以来的时段,提供了完整的Pliocene-Pleistocene转型时期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是研究晚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变化和转型的重要记录.黄土-红粘土记录表明,其构造尺度变化既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晚中新世-上新世以来的全球变冷信号和Plio/Pleistocene转折、Mid-Pleistocene转折等重要构造事件,同时也对重要的区域构造和环境演化过程有显著的响应.今后需要通过对黄土-红粘土记录的研究,就上新世-更新世一系列的转型过程中重要气候系统成员的变化特征、高低纬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特征以及转型机制等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根本问题作出有特色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 2 0 0 1年 2月 8日至 1 1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中西部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群及其全球构造意义》预设计项目学术研究计论会。这是“中心”组织的首次主题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策划“中心”在“十五”期间研究的主攻目标 ,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十五”期间“中心”导向性研究立项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纪分会中国委员 ,国际冈瓦纳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松研究员向会议报告了“国际前寒武纪研…  相似文献   

14.
1.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与会代表中,除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校、地矿部和国家地震局等系统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基层生产单位的代表。会议特邀了著名地球化学家江博明博士和英国学者Menzies博士出席,澳籍华人孙贤沭博士作为会议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此外,台湾著名岩石学家陈正宏教授和来自台湾大学的五名年青科学家以及美、英、日、意、墨西  相似文献   

15.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苗安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45-50
介绍了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这主要集中在大陆的构造隆升、板内造山带与大陆穹隆的形成、全球海平面变化、边缘海的“窗口”作用、水道的开启与关闭等方面。上述研究进展表明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塑造现今地球构造地貌格局和驱动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地球的整体行为出发 ,研究长时间尺度 (Ma)岩石圈结构变异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耦合反馈关系 ,是今后工作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际矿物学协会第十四届大会已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三日到十八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召开。与会代表701人,来自34个国家。中国矿物学家代表团20人。由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交了论文“中国金矿物产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现场研讨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和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勘查局和北京大学地质系等办的“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现场研讨会”于1998年5月8日~11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实地考察大青山的中生代逆掩断层带。 47名学者(中国学者42人,美国学者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就中国东部,特别是对阴山—燕山造山带的逆冲构造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崔盛芹阐述了燕山及其邻区的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时间序列和逆冲推覆构造的时空分布特征。G.A.Davis论证了燕山构造带的几何学和年代学。张长厚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冀北辽西地区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王继明叙述了北京地区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特征。朱绅玉、刘正宏讨论了阴山—大青山地区的燕山运动和逆掩断层,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该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的认识。任纪舜从区域构造的角度,强调指出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布并不局限于阴山—燕山地带;事实上在60年代,内蒙古的地质勘探工作业已发现在白音敖拉、朝根乌得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陆军冷区研究和工程实验所(CRREL)、美国陆军研究局及阿拉斯加州联合主持的“第三届国际土冻结讨论会(ISGF)”于1982年6月21—24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西黎巴嫩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西德、英国、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约60篇论文。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袁忠淮所长和笔者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20.
第八届国际遥感地质专题会议于1991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会议代表来自30个国家,共480余人。我国共派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们是作为核工业总公司的代表参加会议的。会议的大会共4天,分9个学术单元进行。在大会宣读的论文共60篇,展示论文250篇。这次会议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采用大会宣读和展示两种学术交流方式,专业覆盖领域全面,学术水平很高。这是一次具有十分重要科学意义的学术会议,一系列遥感地质新科技成果预示着遥感技术在地学科学中的地位及实际作用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上给代表们印象深刻并有启迪意义的新科技成果及动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