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探地雷达在探测地下采空区范围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由放心弃的地下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沉陷,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查明地下采空区的埋深及分布范围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实例,简述探地雷达在探测地下采空区范围中的应用,探测目的在于确定地下采空区的深度,查明地下采空区的范围,为公路建设选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6.
超前探测中探地雷达应用与结果的处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工作的局限性,往往造成地质勘查成果与开挖后的情况不一致,这就要求在隧道施工工程中进行超前跟踪探测,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本文主要介绍SIR-3000探地雷达系统在郴(州)宁(远)高速公路芒头岭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概况,并采用空间域滤波和希尔伯特变换等方法对探测结果进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对隧道掌子面前方溶洞、裂隙等地质情况进行预测。隧道后期的开挖情况证明了雷达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也说明了采用空间滤波、希尔伯特变换等处理方法对改进实测数据质量方面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复杂条件下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中,最常用的物探方法是电磁法和电磁波法(探地雷达).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管线异常特征的介绍,提出了在复杂条件下物探方法技术的应用,目的是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突出目标管线异常,最终对目标管线进行精确定位定深.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探测煤矿采空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采空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异常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瞬变电磁法、反射波法、地质雷达法与EH4大地电磁法等4种地面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实例,总结了各种探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及优缺点,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方面具有分辨率高、经济快速、准确有效等优势,能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指导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隧道施工提供指导性资料,对某隧道出口DK1095+975掌子面进行了探地雷达法物探超前调查,目的是查明沿掌子面深度(前方)为30m范围内是否存在断层、溶洞或松散区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起到确保施工安全、降低地质灾害和危害程度的目的,并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和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对探地雷达在铁路隧道衬砌厚度、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衬砌内部钢筋、钢架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衬砌厚度的检测精度,双排钢筋情况下对第二排钢筋的判读和二衬内存在钢筋网的情况下对初衬钢架的检测.旨在说明探地雷达在目前科技水平下的实际检测能力,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探地雷达能够解决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山西霍西、西山、平朔、大同、沁水、内蒙准旗和河南禹县煤田或矿区的煤层全硫峰值闰于下伏砂体较薄带或尖灭处,呈错位关系,可靠性可达90%。其控制因素是下伏砂体决定的成煤泥炭沼泽基底地形的差异。下伏砂伏厚时,沼泽基底常呈现较状地形;在砂体较薄或尖灭的低凹处,常由潜流或迳流带来较多含砂吸附铁离子的细悬浮粘土及硫酸钙,经还原作用可形成较多的硫铁矿硫,使低凹处形成的煤硫含量较高。这种关系可用来预测低硫煤区及勘 相似文献
13.
14.
一直以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多层煤矿采空区的勘查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采空区的多层分布导致更加复杂的地下介质结构,地面及岩层形变也造成了介质层无规律的变化,如裂缝、垮塌、充(填)水等现象,这些都给利用介质差异为工作前提的地球物理勘探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度。笔者借助工作实例,来对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多层采空区勘查的异常特征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获得了一些认识,用于实际勘察工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探地雷达对浅层勘探具有较高分辨率,为煤田火区浅部松散煤体或采空区等典型火源地质结构探测提供了重要手段。然而如何识别各种火源地质结构体,确定火区重点范围还存在一定的理论不足。基于电磁波理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正演模拟了火区典型地质体地电模型雷达响应,其特征表现为:松散跨塌煤体对应雷达响应绕射波严重,其内部波形紊乱;空洞区顶界面回波能量强,较为连续,其内部无绕射。正演模拟和现场测试研究表明:探地雷达对识别浅埋火区煤层松散跨落程度,圈定火烧重点区域,减少灭火成本和火区开采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实用技术角度介绍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的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技术.从激发装置、接收装置及参数选定三个方面探讨数据采集技术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在坚硬岩、硬岩及软岩隧道预报的采集参数选定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波预报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