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金明  李妩巍 《铀矿地质》2003,19(6):349-354
在1:50万铀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本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区下白垩统和上新统岩石形成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结果显示,早白垩世该区为温湿-半干旱气候,晚新世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其地球化学指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有机质等)具有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62-669
本文通过系统的取样分析,详细研究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新获砂岩型铀矿床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初步揭示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有效信息。分析表明:矿段岩石成熟度较差,岩性为长石砂岩;矿段定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且存在含氧地下水二次氧化破坏可能;U元素与Mo的双峰富集式样可以作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化元素模型;本次见矿层位(芒棒组下段下亚段)古铀量较低,存在沉积期后铀元素预富集作用,且本身也可作为盖层铀源供给铀元素;该区铀成矿过程为表生来源,不具备深部热液作用特征,该区芒棒组各含矿层具有较统一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稀土元素与铀元素离子在该区地下水水溶液中主要呈REE(CO_3)~0、UO_2(CO_3)~0、[REE(CO_3)_2~(-2)]、[UO_2(CO_3)_2~(-2)]四种形式的络离子共迁移,并在适当的Eh和pH条件下与有机碳、Fe~(2+)等还原剂发生反应而沉淀富集于矿物颗粒裂隙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的取样分析,详细研究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新获砂岩型铀矿床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初步揭示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有效信息。分析表明:矿段岩石成熟度较差,岩性为长石砂岩;矿段定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且存在含氧地下水二次氧化破坏可能;U元素与Mo的双峰富集式样可以作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化元素模型;本次见矿层位(芒棒组下段下亚段)古铀量较低,存在沉积期后铀元素预富集作用,且本身也可作为盖层铀源供给铀元素;该区铀成矿过程为表生来源,不具备深部热液作用特征,该区芒棒组各含矿层具有较统一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稀土元素与铀元素离子在该区地下水水溶液中主要呈REE(CO_3)~0、UO_2(CO_3)~0、[REE(CO_3)_2~(-2)]、[UO_2(CO_3)_2~(-2)]四种形式的络离子共迁移,并在适当的Eh和pH条件下与有机碳、Fe~(2+)等还原剂发生反应而沉淀富集于矿物颗粒裂隙中。  相似文献   

4.
重点论述了盆地3处铀矿床(点)含矿层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组上段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认为该地区铀矿化发育主要受两种沉积环境控制:(1)受扇前辫状分流河道控制,该沉积环境内发育厚层砂体,具有泥-砂-泥结构,在潮湿、湿热古气候环境下,该沉积环境内的砂体中富含有机质和炭屑,有利于铀成矿;(2)受各类沼泽沉积环境控制,在潮湿、湿热古气候环境下,该地区发育大面积沼泽,沼泽沉积环境中多为泥炭、泥质岩及碳质岩沉积,有利于铀元素的吸附、沉淀、富集并成矿。受控于两种沉积环境,该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化矿体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卷状及板状。其成因为层间氧化作用与同生沉积富集共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陕西榆林地区ZK1534钻孔中侏罗统延安组孢子花粉66属103种,建立了该区延安组孢粉组合,对孢粉组合中主要孢子花粉的亲缘关系及古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孢粉生态类型百分含量、孢粉分异度值、结合孢粉植物群兴衰演替、沉积环境等因素,探讨了该区中侏罗世延安期聚煤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内蒙古东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孢子花粉 34属 6 3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中侏罗世早期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中侏罗世古生态、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及其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沼泽沉积对煤和油气的形成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华南早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对粤南地区古气候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其内在联系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粤南地区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小坪组、金鸡组、桥源组为研究对象,采集各组泥岩样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主量元素和ICP-MS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并开展了沉积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综合分析.测试表明,小坪组凤岗段泥岩样品CIA(75.7~81.3)、Sr/Cu(0.83~21.3)、Rb/Sr(2.32~12.8)、Mg/Ca(0.57~2.50)和Sr/Ba(0.04~0.19)均指示该区晚三叠世早期为温湿气候,δCe(0.93~0.95)指示弱氧化环境,间接反映该时期为温湿气候;小坪组马安段泥岩样品CIA(77.5~82.2)、Sr/Cu(8.41~13.3)、Rb/Sr(2.08~5.83)、Mg/Ca(0.79~3.10)和Sr/Ba(0.06~0.26)指示该区晚三叠世晚期为干热气候,δCe(1.04~1.05)指示还原环境,间接反映该时期为干热气候;金鸡组、桥源组泥岩样品CIA(77.1~82.3)、Sr/Cu(1.51~4.38)、Rb/Sr(2.16~12.1)、Mg/Ca(0.84~2.94)和Sr/Ba(0.04~0.24)指示该区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以温湿气候为主,短暂出现干热气候,δCe(0.92~1.00)指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间接反映该时期气候以温湿为主,短暂出现干热.将研究区与周缘地区古气候进行对比,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粤南及其围区古气候都经历了由温湿(晚三叠世早期)—干热(晚三叠世晚期)—温湿为主,短暂出现干热(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的转变,这一具有相同演化趋势的古气候转变,正是对该时期华南经历了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新疆乌恰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新疆乌恰地区中侏罗统塔尔尕组33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孢粉植物群。塔尔尕组孢粉植物群以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的松杉目的优势和包括桫椤科、蚌壳蕨科、紫萁科、海金砂科和双扇蕨科的真蕨目的次优势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特征以及古环境与油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中侏罗世晚期气候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型,巴通期气候相对湿润,卡洛夫期气候变干,开始趋于干旱。孢粉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带性反映,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具有山峦、河流、湖泊、沼泽、三角洲等多样古地理景观。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在巴通期暖热和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德国北部盆地上侏罗统广泛发育,但野外露头地层普遍出露不全。Hildesheimer Wald地区Wendhausen 6井和Süntel山地区Eulenflucht 1井完整钻遇了上侏罗统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地层,为分析该区晚侏罗世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变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岩心描述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根据不同层段的颗粒成分、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在2口井的岩心中共划分出14个岩石类型,分别形成于碳酸盐岩斜坡和三角洲环境。建立了该区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垂向沉积演化序列,垂向上由Heersum组到Süntel组,沉积环境逐步由外陆棚、内陆棚、临滨过渡到了开阔台地、潮坪环境,表现出了相对海平面降低的进积过程。同时对不同沉积相中保存较好的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牡蛎壳进行原位Mg/Ca值(古温度指标)测试,得出该区牛津期至启莫里期总体表现出了古气候变暖的趋势,且共有3次气候变暖过程。这一古气候变化与由沉积相分析得出的古气候变化一致,且同苏格兰、俄罗斯台地古温度变化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古气候是控制该区沉积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牡蛎壳Mg/Ca值可以做为一个古气候指示指标应用于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分析中。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1.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之一。其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呈板状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砂体中。笔者从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入手,通过对不同蚀变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认为蚀变砂岩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受成岩作用、水-岩作用,以及油气二次还原作用等影响,并且有机碳含量在矿化砂岩中较高,说明铀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矿化砂岩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富集或亏损明显,可能与成岩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有关。蚀变砂岩均表现出壳型花岗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LREE相对富集,说明盆地北部的阴山、大青山古陆壳富铀花岗岩体是直罗组的主要物源。此外,δEu和δCe特征也表明纳岭沟铀矿床是在弱氧化-弱还原过渡性环境下形成。这些特征可作为找矿勘探的重要指示或标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罕台庙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地层还原性的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发现该地层的还原性强弱与铀矿体的厚度、品位和平米铀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地层还原性较强或较弱,均不利于铀富集,仅在适当范围内,才有利于富铀矿体的形成,才能使铀矿体的厚度、品位和平米铀量达到最大值。因此,地层或砂体的还原性研究,对铀矿体的精确空间定位具有显著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运用沉积体系理论,对东胜地区直罗组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归属进行系统分析,指出直罗组为河流相沉积,其河流演化经历了早期辫状河、中期低弯度曲流河和晚期高弯度曲流河3个阶段。根据气候演变特点将直罗组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温湿条件下的辫状河沉积和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形成灰色沉积建造;上段为干旱炎热条件下的曲流河沉积,形成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沉积建造。本区铀矿化属河道砂岩型,矿化受辫状河道控制,主要赋存于辫状河沉积砂体中。同时,对河道砂岩型铀矿化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矿化区位于新疆吐哈盆地东南缘的大南湖凹陷东部,铀矿化赋存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和中段上部,上段主要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中段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铀矿石的特征元素有机碳orgC、CO2、∑S的化学分析平均值分别为0.42%、4.19%、0.38%,明显高于大南湖地区相应岩石的平均值0.34%、0.40%、0.14%,反映U元素的富集明显与其相关.铀矿石所分析的7种微量元素,其平均值均大于大南湖地区砂岩相应元素的平均值,反映了层间氧化作用可能是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机制之一.铀矿化厚度4.9m,品位为1.902×10-4,U含量为1.996 kg/m2.矿体形态为板状.含矿岩石主要为褐黄色、灰色中一粗粒长石岩屑砂岩、砂质砾岩、砾岩.大南湖地区含矿层位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为黑色和灰色.铀的存在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区内的铀矿化类型属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与层间氧化带发育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已发现店头砂岩型铀矿床及多个铀矿点,但对于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相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通过剖面实测、岩心编录,结合石油、煤炭、核工业地质钻孔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沉积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相与铀成矿的关系及下一步找矿方向。结果显示,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30~65 m、砂地比在0.6~0.75之间,为砂质辫状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早期砂体厚度10~38 m、砂地比值在0.15~0.45之间,为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沉积晚期研究区位于湖盆中心所在位置,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环境、沉积相、辫状河河道交汇部位、砂体厚度、沉积物粒度及泥岩夹层对铀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交汇或分叉部位应作为勘查重点,心滩亚相的含炭屑、黄铁矿砂质碎屑岩可作为铀矿化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侏罗世为直罗组下段沉积期,辫状河道为有利的铀储层砂体,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低洼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是砂岩型铀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控制着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和铀矿的富集:晚侏罗世铀预成矿期,古隆起区受到潜水淋滤,含铀物质向斜坡和低洼区迁移;早白垩世-古新世铀主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含氧含铀水的水流方向,氧化还原带主要分布在古地貌斜坡区。  相似文献   

17.
Diantou uranium deposits and multipl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sit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andstones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which restricts the prospecting work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Based on the outcrop measurements and drilling core catalog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drilling data of petroleum, coal, and nuclear industry, we have elaborat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Fuxian area. We have also combined uranium source, structure, post-alte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faces and uranium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s 30-65 m and sand ratio is 0.6-0.75. It is gravel and sandy braided river deposit.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s 10-38 m, and the sand ratio is 0.15-0.45 and is a meandering river deposi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s coastal shallow lacustrine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the intersection of braided river channels, sand body thickness, sediment particle size and mudstone interlay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eposit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section or bifurc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channel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The charcoal- and pyrite-bearing sandstone of channel bar can be used as a prospecting indicator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依据钻孔岩心、测井曲线及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了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铀矿化特征,并从铀源、构造、沉积、古气候及岩石地球化学类型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铀矿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铀成矿潜力。研究认为,含矿目的层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间微相,铀矿化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环境或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河道间微相接触界面附近。含矿目的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长石砂岩,次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铀矿化层岩石类型为砂岩及含泥砂岩,厚度平均0.30 m,品位平均0.0259%,平米铀量平均0.0775 kg/m2,铀镭平衡系数平均0.99,铀矿化层形态呈板状。研究区铀源丰富、构造条件适中、岩性—岩相组合较有利、古气候适宜、含矿层岩石还原能力及吸附能力较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辽东铀成矿带黄沟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陆块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笔者近几年在连山关地区开展铀矿普查找矿工作,通过黄沟铀矿床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对其赋矿围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蚀变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赋矿围岩重熔混合岩有4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呈负相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量元素具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特点;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Be、Mo、Pb、Y、Ba、La、Cu和亏损Co、Ni、Zn、Cr、Ti、V等特点;与铀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著的Eu负异常;蚀变特征研究表明胶状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最后探讨了铀矿成因,并首次提出了重熔混合岩热液型铀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