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表层温、盐度的观测结果,结合相关断面的CTD调查资料和同期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图,分析了2000年7月10日到8月2日台湾海峡南部至珠江口附近海域的一些海洋现象,结果表明:(1)在调查期间,东山至惠来沿岸海域存在明显的低温高盐区,海丰和惠来以南近岸海域的海水也具有相对高盐的性质,说明调查期间在闽南、粤东沿岸普遍存在上升流现象;(2)调查期间在台湾海峡南部至珠江口之间陆架—陆坡区附近的多个断面上观测到了较明显的盐度锋面;(3)珠江口外的盐度锋面的位置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的中心位置和共同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海峡有多个上升流区存在,其中西部海区的海坛岛东,东山岛东南和台湾浅滩南部外区三处上升流最活跃和持续时间最长。本文依据1983至1989年期间在台湾海峡西部和中部的三次海洋综合调查资料,着重探讨了上述三处上升流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冷水中心位置,指出它们共同特征是每年出现的或消失的时间基本稳定不变,并随北向海流和风要素的变化而长消。  相似文献   

4.
台湾浅滩西侧水道夏季的水文特征与上升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根据1984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结果及历史资料,分析了台湾浅滩西侧水道夏季的水文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该海区夏季上升流的关系。并讨论了该海区夏季上升流海水的理化特征、上升流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等。  相似文献   

5.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区1997年8月的CTD资料进行了温、盐垂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海域存在温、盐跃层;台湾浅滩南部和东南部海域的温、盐垂直结构较为复杂,这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有关,但下层海水的低温高盐特性仍表明这一海域是上升流区;泉州外海的下层存在低温高盐海水的爬升,但没有影响到表层.  相似文献   

6.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区1997年8月的CTD资料进行子温、盐垂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海域存在温、盐跃层;台湾浅滩南部和东南部海域的温、盐垂直结构较为复杂,这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有关,但下层海水的低温高盐特性仍表明这一海域是上升流区;泉州外海的下层存在低温高盐海水的爬升,但没有影响到表层。  相似文献   

7.
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温高盐的涌升水中,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存在上升流区边缘、温跃层附近,台湾海峡东部海域由高温、低盐、低营养盐水占据,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海峡西部海域低。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台湾浅滩至闽江口南近海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要素的分布特征,获知夏季海峡西部沿岸存在着上升流。上升流最强的位置有两处:其一在平潭岛附近海域,另一处位于台湾浅滩西北侧东山岛以东海域。文中从底层海流逆坡爬升及风生海流引起的海水涌升等动力学因素方面,对台湾海峡西北部沿岸上升流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用等密度线位移估算了平潭岛附近海域上升流的速度为1.6×10~(-3)cm/s。  相似文献   

9.
台湾省恒春西南海域声速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联系南海与台湾海峡 及巴士海峡的主要海上交通和军事要道-我国台湾省恒春西南海域作为研究海域,依据1998年夏,冬季对本海域海洋环境补充调查的CTD资料,按《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的声速换算经验公式,推算得到本海域的海水声速系列,结合该海域温,盐环境背景,分析其声速场特性,给出海水声速的平面,垂及断面分布,也给出了本海域海水声速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等三大表征值的变化特性及其声道位置。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夏季海水及某些营养盐水平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寿景  黄自强 《台湾海峡》1998,17(3):275-277
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历史资料和1994-1995年“台湾海峡碳及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课题的现场调查资料,计算出台湾海峡南、北两个断面夏季海水、铵、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平迁移通量。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是上升流多发区,近年来已引起众多海洋学家的重视。我国海洋学家通过对台湾海峡区水团、海流和营养盐等的分析研究,不仅得出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并对其成因也作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由于这些研究都是采用间接方法,因此对上升流的主要成因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引起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各驱动力因子量级的分析,进而判断出上升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台湾岛恒春西南海域声速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联系南海与台湾海峡及巴士海峡的主要海上交通和军事要道———我国台湾岛恒春西南海域作为研究海域 ,依据 1 998年夏、冬季对本海域海洋环境补充调查的CTD资料 ,按《海洋调查资料处理》(GB1 2 76 3 7- 1 991 )的声速换算经验公式 ,推算得到本海域的海水声速系列 .结合该海域温度、盐度环境背景 ,分析其声速场特性 ,在给出海水声速的平面、垂直及断面分布的同时 ,也给出了本海域海水声速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等三大表征值的变化特性及其声道位置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水温、盐度年、日较差及年、日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取“福建海岸带调查”的9个站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10个站的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余流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胡毅  陈坚 《海洋学报》2008,30(2):102-110
利用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现场激光粒度仪剖面测量数据,运用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理论,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剖面分布精细结构。横跨台湾海峡沿岸及浅滩外斜上升流的A和B两断面Sheldon粒径谱类型相近,正态化谱图的斜率r的范围从-0.79到-0.65,在明显高于寡营养海域的水平上波动。斜率r的高值带或高变幅带,在上升流系高叶绿素带及叶绿素最大层的周边或前端的呈斑状分布。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分析结果支持关于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生态系高生产力、短食物链和高营养转换效率的宏观认识,并深化对营养转换效率分布精细结构的了解。现场激光粒度仪可发展为探索海洋食物链时空分布精细结构的常备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
浙江近海存在沿岸上升流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海洋中的垂直环流过程——上升流是海水运动的特殊形式之一,也是整个海洋总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升流能把海洋次表层(浅海区为近底层)冷而营养盐丰富的海水带到表层,从而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生产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近十几年来,沿岸上升流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它已作为“沿岸上升流实验”(CUE)的课题而被列入“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中。自从人们发现上升流以来,普遍认为,沿岸上升流仅仅是大洋东边界的独特现象。但近几年来,随着大洋西部上升流的相继发现,这一看法已经开始动摇。R·博吉和M·托姆克  相似文献   

17.
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走航式观测结果 ,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夏季台湾海峡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 ,表层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水温区。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区的边缘。作者认为这是上升流中心区与边缘区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具有一定的“时间差”的缘故。台湾海峡24°N以南及以北海域 ,由于上升流强度的差异 ,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变化也明显不同。夏季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a含量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及其取食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年 8月对台湾海峡南部 4个取样站进行了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85种 ,隶属于 3目 2 5科 75属。密度较高的种有变异矛咽线虫 (Dory laimopsisvariabilis)、萨巴线虫 (Sabtieriasp .)、(Vasostomasp .1 )、(Vasostomasp .2 )和 (Xyalasp .)等 ,其平均密度分别为 1 .1 4、1 .1 2、0 .6 1、0 .87和 0 .34× 1 0 4个 /m2 ,分别占海洋线虫总平均密度的 1 1 .7%、1 1 .5 %、6 .2 %、9.2 %和 3.5 %。与其他海域相比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优势种的密度低 ,但与大型底栖动物或多毛类相比 ,海洋线虫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 ,均在 4.0以上。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类型占多数 ,但刮食性种类也不少 ,这与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台湾海峡南部既有细的陆源沉积物流入 ,又有上升流、黑潮暖流等的作用而形成的较粗沉积物 ,因而构成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1999年8月表层温盐的走航式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8月台湾海峡的调查资料中走航式温盐仪的资料,对该海区的表层温盐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海区存在多处上升流和冲淡水。台湾海峡调查海区的上升流区大致可分为两类:(1)海峡西部沿岸上升流区:平潭上升流区、东山上升流区和南澳上升流区;92)台湾浅滩附近的上升流区。冲淡水主要有九龙江冲淡水、珠江冲淡水和闽江冲淡水,此外还有粤东沿岸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已有一些研究(肖晖等,1988;曾刚等,1988),但对海峡中部和东部海域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该海域海水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拟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台湾海峡海域的水文状况、水团结构和海水的垂直混合过程及其机制,对该海域的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开发也有现实意义。 本文所用资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1987年7月11-20日和8月25-29日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进行的两次“上升流”专题调查中搜集的,调査站位如图1所示。这些资料包括南森站资料和CTD资料两类。前者系利用南森采水器和颤倒温度表获得,观测层次采用浅海标准层次(即0,5,10,15,20,25,30,50,75m,…底层)。后者系用美国 Interocean 公司513D型多要素探测仪(CTD)获取,为连续取样,该探测仪深度、温度和盐度的观测误差分别为±0.03m,±0.02℃和±0.05。 两次调查期间的天气状况基本相似。第一航次期间天气形势较稳定,多为晴和少云。第二航次期间天气形势基本与第一航次相似;但8月30日因受合风影响,天气状况趋于恶劣,F断面未能进行观测。在两次调査期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风向较稳定,多为南-西南风,仅个别测站出现东南风;风速変化也较小,一般都在2-5m/s之间,最大风速为9m/s。调査期间气温较高,大都在26.8-28.8℃间2最高为2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