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依据 1995年 3月~ 1996年 1月间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 ,并结合同期水温和营养盐的资料变化 ,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温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都有一定影响 ,秋季和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明显。根据胶州湾营养盐结构的改变状况 ,并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发现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数和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 ,优势种类趋单一化 ;但初级生产力并未下降 ,可能与微型浮游植物所占份额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2.
福建湄洲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金美  杨清良 《台湾海峡》1991,10(2):122-126
本文根据1984年福建海岸带调查及1988年港湾志调查所获的样品资料,分析报道了湄洲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文中共鉴定浮游植物127种,细胞总量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为最低谷,其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2010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甲藻/硅藻比均0.2。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在不同季节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表现为明显的"双周期",冬、春两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2月为全年最高峰,数量为1108×104个/m3,10月为夏、秋两季的高峰,数量为458.7×104个/m3。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  相似文献   

4.
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年11月南沙群岛海区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网采浮游植物共121种,隶属2个门类33属。垂直分层0—75m和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分别是0.070×104cells·m-3和0.044×104cells·m-3。0—75m层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区的东部和东南部,最高值出现在安渡滩附近的21号站;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高值区出现在32号站附近。垂直分布的明显特点是随深度增加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呈减少趋势。三叉角藻Ceratiumtrichoceros和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noctiluca是0—75m层和75—150m层共有的优势种。0—75m层和75—150m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40和2.07,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60。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比春、夏季低,浮游植物由硅藻、甲藻组成,甲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初步探讨了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与营养盐、温度与盐度、海流及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996 年 6 月 29 日~10 月 22 日对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湾贝类养殖筏区及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的生态特性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及优势度无明显差别,随季节变化其种类组成有显著改变;筏区内浮游植物的数量略少于筏区外,且高峰期的出现较筏区外滞后 1 个月;浮游植物平均量的平面分布显示离岸越远其数量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6.
1996年6月29日 ̄10月22日对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湾贝类养殖筏区及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的生态特性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及优势度无明显差别,随季节变化其种类组成有显著改变;筏区内浮游植物的数量略少于筏区外,且高峰期的出现较筏区外滞后1个月,浮游植物平均量的平面分布显示离岸越远其数量逐渐上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霜  张继民  冷宇 《海洋通报》2011,30(6):662-667
根据2009年5月和8月2个航次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18个站位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鱼卵仔鱼种类数高于夏季,平面分布范围大于夏季,主要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鱼卵仔鱼种类和数量大幅下...  相似文献   

8.
于2007年5-10月对北戴河养殖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网采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1属67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计有23属54种,其次是甲藻6属11种,定鞭藻和绿藻各1属1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初,低谷出现在6月中旬,平均丰度为1135.10×104cell/m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88~2.332,平均为1.162;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034~0.788,平均为0.333。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广玉  鲁静  何拥军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4):10-13,i002
2003年6月对胶州湾水域中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水域中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及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及多样性分布受西部陆源污染的影响很明显;浮游植物中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加氏星杆藻、锤状中鼓藻及扭鞘藻;由于各种原因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甲藻赤潮频发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年5 月-2005 年2 月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2001-2005年赤潮发生时收集的资料, 分析了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春季甲藻赤潮发生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5种,硅藻和甲藻分别为73种和28种;优势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6种;细胞丰度以秋季均值最高,达2.81×108 个/m3.与1990年的数据相比,种类组成及细胞丰度均发生较大的变化.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多种甲藻赤潮生物以及甲藻孢囊的存在为赤潮的频繁发生提供了种源,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某些甲藻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高N/P比有可能是导致该海域甲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与该海域春季赤潮频繁发生的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在黄骅海域进行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的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28属75种,其中赤潮种34种,种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为秋季(2010-10)>冬季(2010-12)>夏季(2010-08)>春季(2010-04).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可划分为广温近岸类群、暖水类群和暖温类群,广温近岸类群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动范围为(46.42×104~190.68×104)个/m3,季节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特征,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Jacard相似度指数的范围为0.19~0.42,季节更替明显.夏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磷酸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8(p<0.05),地表径流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温度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744(p<0.01);与无机氮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82.温度和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82~1983年、2008~2010年两时段对虎门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82~1983年检出浮游植物7门9纲20目42科100属,平均细胞密度24 500cells/L,生物量0.1176mg/L;2008~2010年检出7门10纲21目45科83属,平均细胞密度65 550/L,生物量0.1486mg/L。浮游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河口半咸水性群落、淡水性群落和近岸广温低盐性群落。两时段的目、科、属群落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3、0.92和0.78,优势属为0.55。2008~2010年耐污、富营养化指标性藻类大量出现,一些水域可见超富营养和污染指示属。比较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的历史变化,分析变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相似文献   

14.
杨清良  林金美 《海洋学报》1991,13(1):102-113
本文根据1987年春季(3—5月)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每三天一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处浮游植物在增殖季节的种类组成,细胞总量分布及其小间尺度的波动和优势种类、种属阶段性的更替等特征,并讨论了其时浮游植物分布与温盐、营养盐、降雨和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氮(NO3-或脲氮 (urea))和无机磷(PO43-)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潜在影响。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种类组成的平面变化最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实验结果显示,春季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翼根管藻模式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 genu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之间的演替可能受氮、磷条件变化的控制。夏季优势种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之间的演替可能受营养条件外的因素控制。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夏季无机氮磷比值较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磷限制现象,无机氮磷比值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也没有显著影响,而秋季氮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2000,22(1):102-109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6年5月和8月浒苔暴发前后,分别对日照近岸海域浒苔暴发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断面调查。两个航次中,硅藻都占据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的主导地位,在种类数上和细胞丰度值上都占了较大的比例。8月航次细胞丰度明显高于5月航次,这与调查海域的历次调查结果相一致。应用PRIMER软件中的单变量分析得到群落种数(S)、丰富度(d)、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aner index)(H′)和均匀度(J),从多样性指数分析可以看出,5月航次的生物多样性优于8月航次,5月航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都较均匀。两个航次中出现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2010年度6个双月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和周年变化特征,与1983—1984,1989—1990,1999—2000和2003—2004年四个年度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桑沟湾2009—2010年度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93个种类,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纺锤三趾藻(Tripos fusu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种类,且优势种组成和丰度随季节而变化。海带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物种数(站位年度平均为21种)最高,贝藻混养区(18种)居中,贝类养殖区(15种)最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分别呈现2月份最高和8月份最高单峰变化的整体规律,但不同月份各养殖区的特征不同。年际比较发现,1983—1984和1989—1990两年度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峰值出现在夏秋两季,而1999年至今的3个年度(1999—2000,2003—2004和2009—2010年)则呈现冬季浮游植物高丰度的特征,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水平大致逐年降低,周年规律可能存在双峰向单峰变化的趋势。养殖活动可通过改变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营养盐循环、营养竞争等方式影响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南麂海域2003~2005年4个季节8个航次浮游植物样品的观察,对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调查样品中鉴定出浮游植物为3门34属128种。南麂海域的浮游植物密度从4月下旬到12月中、上旬(除赤潮消亡期外),基本保持在107个/m3以上。春季浮游植物以甲藻为主,夏季和冬季以硅藻为主;秋季大部分时间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有时以甲藻为主。能形成该区域赤潮的生物有14种,其中已引发赤潮的生物占6种(甲藻3种,硅藻3种)。春季赤潮为有色赤潮,有较大的危害性;其它季节的赤潮为无色赤潮,未出现危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