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渡船头伊利石矿床位于浙南瓯江边上的渡船头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床。有关专家著文认为该矿是一火山气成热液矿床。笔者收集整理浙江非金属矿产资料时,对这一矿区的地质情况、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结合包体测温和包体成分分析等资料进行了研究,对矿床成因提出不同认识,愿与地质同行共同探讨。一、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处在浙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区,区内出露地层有前寒武系花岗片麻岩,中生界侏罗系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区内的断裂可分三组:(1)北东向断裂;(2)北  相似文献   

2.
<正> 伊利石 K(?)(Al,Fe)_2(OH)_2{AlSi_3O_(?)}·nH_2O,属层状硅酸盐矿物。它富钾、高铝,具有松软、光滑、明亮、细腻、耐热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国外被应用于造纸、高级陶瓷、耐火材料,日用化工、涂料工业。伊利石也是一种常见的粘土类造岩矿物,但富集为工业矿床者则不多见,本文报导的浙南渡船头伊利石矿床,是我国第一个被勘探开发的此类矿床,有一定代表性。认真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研究矿床成因,探索成矿机理,对扩大找矿远景,丰富矿产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形成于陆相到海陆过渡相环境中,其泥岩的粘土矿物组成可以反映这种环境背景。该区泥岩粘土矿物类型以高岭石和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为主,伊利石次之,局部层段见较少绿泥石及蒙皂石。垂向上,高岭石在富源后所矿区、盘县盘关矿区剖面中下部(即宣威组中、下段和龙潭组)含量偏高;伊利石在织金矿区剖面上部(长兴组)和下部(龙潭组下段)含量明显偏高,而在剖面中部(龙潭组上段)偏低;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在后所矿区、盘关矿区、纳雍矿区占绝对优势,而在织金矿区仅在剖面中部含量较高,并与伊利石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蒙皂石含量很少,仅出现于盘关矿区和织金矿区剖面的上部和下部。粘土矿物的上述分布特征可大致反映出龙潭早期为海侵期,龙潭晚期为海退期,长兴期为新的更大的海侵期。平面上,从陆到海,即从滇东的冲积平原河流体系,向东经盘关向斜的上三角洲平原、纳雍的过渡带三角洲平原,到织金的下三角洲平原及潮汐平原,高岭石含量急剧减少,伊利石含量逐渐增加。最为明显的是从滇东河流体系到黔西三角洲—潮坪体系之间高岭石含量骤然减少。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浙南温州渡船头伊利石矿的热膨胀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1300℃温度区间内,其热膨胀性表现为先收缩后膨胀再收缩的特性,其中在1300℃之后不同类型矿石的热膨胀性亦不同。伊利石的这种热膨胀性与其在加热过程中晶体结构及物相的变化密切相关。伊利石矿中的铁质杂质矿物对其热膨胀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飞宇  张水昌 《地质论评》1997,43(5):540-546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聚集成藏导致储层中自生矿物形成的抑或中止,成岩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成岩矿物形成的准确时间,成岩事件年代学研究可用于定量分析油气藏形成时间。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流动的富钾孔隙不介质环境下才能形成,烃类流体注入储层后伊利石形成便会中止,因此,烃类流体进入储层时间不可能早于自生伊利石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聚集成藏导致储层中自生矿物形成的抑或中止,成岩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成岩矿物形成的准确时间,成岩事件年代学研究可用于定量分析油气藏形成时间。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流动的富钾孔隙不介质环境下才能形成,烃类流体注入储层后伊利石形成便会中止,因此,烃类流体进入储层时间不可能早于自生伊利石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矿床类型,斑岩铜矿一直是工业界勘查的首选.对此类矿床的勘查,在中-深剥蚀程度的矿区相对简单,而在浅剥蚀的矿区则变得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浅剥蚀的矿区,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很难快速有效定位.近年来,在矿产勘查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通过特定蚀变矿物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系统变化的规律来厘定热液/矿化中心,在块状硫化物及浅成低温矿床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为浅剥蚀斑岩铜矿热液/矿化中心的快速、有效厘定提供了一种途径.为此,文章选择了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剥蚀较弱的念村(即夏玛日)矿区,拟通过矿区样品短波红外光谱的系统测量,寻找出蚀变矿物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系统变化的规律,进而约束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本次研究在念村矿区共识别出7种蚀变矿物,按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为伊利石、绿泥石、蛋白石、叶蜡石、高岭石、绿帘石及多硅白云母;而且,矿区外围以伊利石-绿泥石±绿帘石蚀变矿物组合为主,向内逐渐过渡为伊利石±蛋白石、伊利石-叶蜡石±高岭石组合.通过对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的计算发现,伊利石结晶度及Al-OH吸收峰位,这些通常被认为与伊利石形成温度有关的光谱学参数,在该矿区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在矿区东北部,伊利石结晶度较大(>1.6),Al-OH吸收峰位较小(<2 203 nm),而该区域的外围,伊利石结晶度变小,Al-OH吸收峰位变大.这表明矿区东北部伊利石的形成温度更高,暗示该区域可能为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因此,建议在本次研究所圈定的热液/矿化中心范围内,在适当开展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布置勘查工程进行验证,以实现矿床的尽快查找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甘肃岗岔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之碌曲-成县逆冲推覆构造带的西段北侧,是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储量可达中型。在矿区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采用BJKF-1型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对矿区7号勘探线ZK07-4钻孔、8号勘探线ZK08-6钻孔及27号勘探线的ZK27-1、ZK27-3、ZK27-4钻孔岩心进行蚀变特征研究,识别出的主要蚀变矿物为伊利石、云母类、地开石、高岭石等。蚀变矿物分布及含量变化特点表明,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是绢英岩化,其中已探明矿体多位于采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圈出的绢英岩化带内。此外,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和Al-OH特征吸收峰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即含矿段和近矿段伊利石结晶度大(SWIR-IC值5.5~5.7),Al-OH吸收峰尖锐;远矿段和无矿段伊利石结晶度小(SWIR-IC值1.3~1.5),Al-OH吸收峰平缓,显示含矿段伊利石形成温度较高。上述结果表明,矿区内绢英岩化蚀变及伊利石结晶度、Al-OH峰形是有利找矿标志,对找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祁民 《地质与勘探》2015,51(6):1089-1095
内蒙古达斯呼都格矿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区内以斑岩型矿床为主。本文使用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在矿区内进行蚀变矿物填图,通过对区内17个钻孔862个样品进行测量,分析发现主要蚀变矿物有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地开石、石膏、石英、碳酸盐等,石英脉多以0.1~1cm宽度的细脉形式出现。矿区内蚀变分带明显,热液活动强烈,总体上显示了从矿区东南部向西北部热液温度逐渐增高的趋势,为铜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西合浦清水江高岭土矿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合浦清水江高岭土矿床属花岗岩蚀变型.在区域地质背景概况调查及矿区地质特征、矿石自然品级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在矿区内7个不同地点采集样品并分离提纯.样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表明黏土矿物主要由高岭石和伊利石组成;热分析显示了矿物的相变过程;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高岭石为片状;其化学成分以比较低的铁、钛含量为特征;漂白作用对黄色和红色黏土的白度改善非常明显,小于2μm的颗粒分布占80%左右.这些特征表明广西合浦清水江高岭土的品质优良,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伊利石与高岭石是很相近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在国内外造纸工业上早已广泛应用,而伊利石只是用于陶瓷行业,尚未见过造纸工业上应用的报导。用在陶瓷工业上的软质伊利石俗称瓷土,硬质的称瓷石,吉林省万宝伊利石矿属软质。最近我们对该矿区伊利石分布、产状、矿物组合及物化性能作了研究,进行了选矿工艺试验。将提纯的伊利石精土,在造纸厂汽刀涂布机上进行了试涂,其结果是涂料的制备、汽刀  相似文献   

12.
浙江渡船头“伊利石”应属绢云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渡船头云母状矿物长期以来被称为“伊利石”,近期经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TA)、电子显微镜(EM)观察及化学组成等研究后显示:这种呈薄鳞片状、粒度很细(一般小于5μm)、结晶度高的矿物,其d(002)=9.95?,为2M多型,出现特征的3625cm~(-1)、3450cm~(-1)、1020cm~(-1)、935cm~(-1)、825cm~(-1)、799cm~(-1)、755cm~(-1)、543cm~(-1)、480cm~(-1)红外吸收和40—70℃、106.4—111.2℃两弱吸热谷及630—670℃强吸热谷;矿物MgO小于0.25%,结构中八面体Mg~(2+)量小于0.03,以Al~(3+)和Fe~(3+)为主,八面体电荷为-0.052—+0.048/O_(10)(OH)_2,K_2O一般大于9%。上述这些均表明,渡船头“伊利石”应属绢云母。  相似文献   

13.
伊利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主要为钾离子,可利用K-Ar法、Ar-Ar法和Rb-Sr法等相关的测年方法来分析和限定与自生伊利石有关的地质事件的时代,例如盆地演化历史、热液活动、构造活动和油气运移。本文讨论了利用钾盐矿床中自生伊利石进行蒸发岩地层年代学研究的可能性。虽然多数研究表明温度是控制自生伊利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自生伊利石一般形成于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但一些研究表明在地表温度的盐湖环境中也可形成自生伊利石,此种环境下控制自生伊利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流体成分。这构成了利用自生伊利石定年来研究蒸发岩地层时代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德兴矿区内普遍存在伊利石 ,其多型特征表明 ,矿化围岩与区域围岩 (>2km)中伊利石的矿物结构与矿化流体有关。经长期埋藏变质作用 ,区域围岩中形成了结晶程度完好的 2M1伊利石 ,K櫣bler指数为 0 .1 6°,Ir=1 ,无膨胀层 ,是浅变质作用的产物。与发育热液成因 1M伊利石的花岗闪长斑岩一样 ,矿化围岩发育了具有较高K櫣bler指数 (平均值为 0 .5 5°)、含少量的膨胀层 (1 %~ 5 % )、1M型伊利石 ,它是热液流体作用下伊 /蒙矿物逆向退化的结果 ,且受热液流体量及水 /岩比制约。在此 ,斑岩铜矿中伊利石多型可能成为有效的矿化晕指示剂。  相似文献   

15.
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即变质泥质岩石的二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伊 /蒙混层 (I/S)—伊利石—白云母 ;对应变质镁铁质岩石的三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绿泥石 /蒙皂石混层 (C/S)—绿泥石。岩石微构造也发生同步变化 ;明确了广泛应用的伊利石结晶度的本质是雏晶大小的一种量度 ,也与晶格应变有关 ,主要受反应动力的控制 ;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技术方法 ,包括野外采样方法、室内X光衍射法 (XRD)、透射电镜法 (TEM )、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岩石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是进行区域,矿区及矿体勘探和开发的重要方法,确定矿区主要要造事件的时限可以建立流体通道及矿床成因模式的推论,构造地质最实际的用途是测定矿体构成的各种要素,可直接用于矿石储量估算,地面控制,品位控制,安全问题和矿山设计,矿区和山区尺度的构造地质研究可直接用于长远战略规划,经济分析及矿权等问题。沉积岩金矿的矿体是一些不连续的内生或后生地质体,通常赋存于断裂带,角砾岩体或岩层(岩性单位)中,矿体的这些标志使构造地质可以直接用于矿山和沉积岩金矿床的勘探,矿体的内部成分通常反映了不同的和建造,矿体的主要成分是矿石矿物,脉石和蚀变,它们通常以互相混杂的结构产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于解释矿体的形态过程及矿体的控制因素。矿体的位置与形状一般受扩容带的主位,产状,倾斜,岩体接触带及相互交切的变化所控制。此外,一些概念参数(如矿区组构,矿区的距离和排列)也都可用于了解矿体的几何形态,用一些定位的概念,如矿体的内外倾伏,矿区的倾伏及排列,流体通道的类型,地球化学,地质压力,地温梯度及翘曲可对矿区内矿体的位置及几何形态的控制进行不同程度的预测,这些概念在大部分矿区的矿产勘查中已有实际和经验上的应用,但这是很宽泛的和通常所知的应用,不能表达已知的或推断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柴北缘开采矿区煤矸石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得到研究区煤矸石矿物组成、化学组分、微量元素、热值等信息,指出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伊利石、高岭石、云母,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微量元素中Ga,Zr含量均超过伴生有用组分要求,具有回收利用价值。对照煤矸石利用技术要求,提出研究区煤矸石可用于制砖、烧制陶粒、生产水泥、发电、配制加气混凝土,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伊利石: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敏  寇晓威 《世界地质》2000,19(4):346-349
伊利石是一种富钾、高铝的层状含水硅酸盐矿物,是近几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不同品种的伊利石可分别用作陶瓷制品的原材料,造纸用涂布粒等。经改性后的活性伊利石粉可作为橡塑制品的填充料。以优质伊利石为原料制取钾肥,同时还可获得4A沸石、净水剂等多种副产品。伊利石的深层次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9.
岗岔—克莫金矿区位于西秦岭北缘夏河—合作成矿带,具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特征,初步显示深部可能具有斑岩成矿系统存在。利用短波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对岗岔—克莫金矿区蚀变岩特征的研究表明,矿区内发育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白云母、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地开石、绿泥石、绿帘石和次生石英等。近矿蚀变类型主要为绢英岩化。矿区内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了中心带(绢英岩化带)、过渡带(泥化带)和外围带(青磐岩化带)。此外,伊利石结晶度以下家门沟口为中心向外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研究结果指示下家门沟口可能是矿区的热液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20.
甘肃岗岔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北侧之夏河—礼县成矿带西段,属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探明储量已达中型。采用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对矿区蚀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远矿到近矿(矿体)存在3个明显特征:①远矿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伊利石,近矿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白云母+伊利石±次生石英;②1 400 nm结晶水特征吸收峰、1 910 nm吸附水特征吸收峰和2 200 nm Al-OH特征吸收峰均表现出由远矿至近矿峰型变浅的趋势;③普遍存在的蚀变矿物伊利石,在近矿位置其结晶度高,远矿位置结晶度低。上述分带特征对于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