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成矿溶液性质的认识是矿床成因和预测矿床的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讨论“酸性成矿溶液成矿机理”的报导甚少。作者认为,既然火山气体冷暖水是强酸性的,地壳中的岩浆气液冷凝水必然也是强酸性的,其pH接近于零,由岩浆气液冷凝水演变成的合矿溶液及其成矿作用在地质中可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讨论了岩浆气液冷凝水向含矿溶液转变的条件和机理、含矿溶液成矿的条件和机理,以及随后溶液又向近中性卤水成分演变的规律。本文以扬子地块西南缘低温热液交代改造型矿床为例,揭示地壳中酸性含矿溶液成矿的普遍规律及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2.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 ,特别是 pH值 (酸碱度 )的确定 ,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 ,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 ,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成矿溶液的性质 ,“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 ,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 ,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氢氧同位素资料、矿物包裹体中高卤水溶液的起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论述了酸性金属含矿溶液的成因及成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铁矿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堆积)、成岩后期变化、淋滤富集成矿作用,并将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6个阶段,3期分别为:矿源层形成期、含铁岩系形成期、淋滤富集成矿期;6个阶段分别为:峨眉地幔柱上隆-玄武岩浆喷溢阶段、风化蚀顶-玄武岩古风化壳形成阶段、古风化壳沉积物堆积-迁移-沉积-含矿层形成阶段,地壳振荡性升降-暴露-含矿层风化淋滤阶段、含矿层次生富集成矿阶段、含矿层被覆盖保存阶段,从而建立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福  龙洪波 《矿物学报》2000,20(1):28-34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特别是pH值(酸碱度)的确定,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矿溶液的性质,“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酸性溶液的形成和向成矿溶液演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福  王中刚 《矿物学报》1997,17(4):399-411
对成矿溶液性质的认识是矿床成因和预测矿床的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讨论“酸性成矿溶液成矿机理”的报导甚少。作者认为,既然火山气体冷凝水是强酸性的,地壳中的岩浆气液冷凝水必须也是强酸性的其pH接近于零,由岩浆气液冷凝水演变成的含矿溶液及其成矿作用在地质中可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讨论了岩浆气液冷凝水向含矿溶液转变的条件和机理,含矿溶液成矿的条件和机理,以及随后溶液又向近中性卤水成分演变的规律。本文以扬  相似文献   

6.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科华 《沉积学报》2009,27(3):452-457
从母岩特征、研究区风化作用特点等方面对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母岩—下志留统韩家店群的海相页(泥)岩富含水云母是风化成矿的物质条件;矿源区母岩风化形成的富铝碎屑经剥蚀、冲刷、搬运再沉积过程对铝土矿的形成、富集和进一步纯化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建立了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模式系列图。  相似文献   

7.
本文摘要介绍了桂西北地区区域地质特征、超微粒型金矿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简要分析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条件,其中包括:矿源层条件、沉积相及建造控制因素、构造控矿条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表生氧比淋滤和富集及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区该类型盒矿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同时建立了找矿模式,最后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成矿预测,并建立了寻找超大型金矿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含有机质热水溶液与金、铜、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有机质(脂肪酸、腐植酸,氨基酸、原油、油田卤水等)热水溶液对岩石中Au、Cu、Hg的淋滤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含一定有机质的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能力超过含NaCl、KCl等盐类的卤水,含有机质和盐类的卤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原油、油田卤水对HgS有较强的溶解作用,腐植酸及低分子的脂肪酸、氨基酸对HgS的溶解基本上不起作用。丙氨酸是岩石中Cu的有效活化剂,常温下可使岩石中46%的Cu进入水溶液。  相似文献   

9.
刘灵  杨宏辉  石庆鹏 《贵州地质》2019,36(3):207-214
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分布主要在黔东北、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集中分布特点。按照构造分区、矿床式及矿床边界等原则,将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划分为务川-湄潭重晶石矿集区和施秉-都匀重晶石矿集区,按矿床产出构造部位不同分为丰水岭式和顶罐坡式。前者产于黔北隆起区,矿床以萤石、重晶石共生为特征;后者产于黔南坳陷区,矿床以单一重晶石为特征。矿床主要受地层、岩相、构造和Si/Ca界面的控制。建立"矿源层-容矿层-盖层"的找矿模式,区内下寒武系牛蹄塘组(留茶坡组)黑色岩系为主矿源层;当大气降水下渗地下,受地热增温作用发生水-岩反应形成热卤水,热卤水与Ba元素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通过深大断裂运移上升至Si/Ca界面附近发生侧向分异,导致矿液在容矿层(碳酸盐岩)断裂构造带内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10.
薛建平 《地质与勘探》2017,53(3):464-471
产于内蒙古索伦山缝合带蛇绿岩中的菱镁矿,其深入研究对于菱镁矿的勘查、增加战略矿产资源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内蒙古索伦山地区菱镁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归纳索伦山地区菱镁矿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索伦山地区菱镁矿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索伦山地区菱镁矿的找矿潜力。索伦山地区菱镁矿产于索伦山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内,受岩体内部微小构造控制,矿体贫富受风化程度的制约,受超基性岩风化淋滤形成。菱镁矿与超基性岩硅质风化壳在成因上具有耦合关系,上部为风化淋滤残留物—超基性岩硅质风化壳,下部为风化淋滤的产物—菱镁矿。索伦山地区含菱镁矿的地幔橄榄岩岩体巨大,深部矿体众多,与国内西藏巴夏式菱镁矿在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方面相一致。所以,索伦山地区具有较大的菱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阐述相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 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 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 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和混入的雨水, 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 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 促使了铀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内生金矿的控矿条件是:古老绿岩+深大断裂+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绿岩的原岩经区城变质和超变质作用,即在完成古大洋壳向大陆地壳的转化中,Au被活化带出,进入液态矿源层(含Au高温卤水层).当构造岩浆活动切开液态矿源层的顶板,矿质就沿构造上升而进入各种主岩,在有利的容矿空间富集成矿.控制矿质迁移—沉淀的有温度、压力、溶液组份、浓度、pH值和氧逸度等6个参数.只要其中1个参数变化了,Au就会沉淀出来.由于参数变化呈现不同组合,加上围岩、构造、成矿期和成矿深度等的各种差异,导致矿床类型的多样性;但是各种类型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均出自同一矿源层(含Au高温酸性卤水层).  相似文献   

13.
对浙西金鸡岩金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石和矿石地球化学研究,以阐明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金鸡岩金矿是由多阶段成矿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以钼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高;第二和第三阶段以金矿化为主,成矿温度较低.该金矿的成矿压力小、深度浅.成矿流体具低盐度、弱酸性及较高矿化度的特点,其中尚有大量大气水的混入.区内的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属于原始矿源层,而中生代火山岩,特别是次火山岩属于直接矿源岩.就成矿机理来看,金主要是呈金硫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其次是被硅胶吸附呈胶体状态迁移的,而成矿流体的温度和压力下降、pH值降低以及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变是导致金沉淀的重要因素.区内胶体金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温度的降低和电解质的加入引起凝胶作用,使金随硅胶一同沉淀的.  相似文献   

14.
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是第四纪萨伦托型铝土矿的矿源层,但是其具体成矿地质过程并不清楚.在矿带东部平果矿田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针对性地对二叠纪铝土矿床进行了合山组含铝岩系基本层序、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古喀斯特地貌对铝土矿的控制作用及含铝矿物生成顺序的研究,并阐述了该类型铝土矿从源岩风化到搬运沉积的具体成矿过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的四阶段成矿模式,分别为孤立台地隆升接受火山喷发沉积物阶段、原地深度风化阶段、积水潜育化阶段和埋藏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5.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收集整理大量资料认为: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为加拿大派纳派因特式以锌为主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为热卤水成因,成矿金属物质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矿质硫来源于矿层上覆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中的膏盐,成矿温度为中—低温,含矿溶液为热卤水,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晚期,加里东早期形成矿源层、晚期改造矿源层形成矿床。保—铜—玉深断裂带是成矿金属物质来源的主要通道。本区是寻找以锌为主的铅锌矿较有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达拉松金矿床位于俄罗斯东亚地区,是世界驰名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形成具有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成矿阶段、多种成因成矿和多种金来源的特征。主成矿作用是中低温热液作用,成矿热液和成矿驱动力与中生代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有密切关系。成矿热液中的金来自地槽阶段海西期花岗岩内的金再造和地洼阶段的深部金源。热液成矿后矿区地壳继续隆起,导致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发育,在达拉松河谷阶地内形成沉积砂金矿化。因而,该矿床的形成类似于层控金矿床原理,只是矿源层在该区应为矿源岩体。矿区内既有内生金成矿富集,又有外生砂金成矿富集,共同组成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据此将该矿床列为多因复成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7.
热泉热液系统金的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腾冲热海、硝塘和藏中羊八井、羊应乡等高温热田内金矿化体地质、地球化学、水化学、微生物和有机质的调查及生物功能实验研究,阐述了热泉热液的金矿化作用和成矿效应。金矿化发生在沸腾面以上非平衡条件和溶解金不饱和且不稳定的水热流体中,金主要富集在非晶质到结晶质的硫化物相中。沸泉、汽泉和热泉流体在升流带和地表泉塘中有不同的成矿效应和特征矿化体,反映了多种成矿作用。证实微生物尤其是嗜热硫酸盐还原菌是热液流体氧化还原作用和金硫化物析沉的内在的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条裂谷的递进演化与王屋山地区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条—王屋山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形态的分析后,反演出中条裂谷的递进演化过程,认为王屋山地区在中条裂谷和区域地壳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有利的成矿条件:①形成多层含矿建造;②通达地幔的深大断裂提供了丰富的矿源和成矿空间;③频繁的岩浆活动补充了矿质并提供了成矿热能;④剥离断层系统进一步提供了扩容空间;⑤以活化转移为主要机制的强烈变形变质作用对已形成的含矿建造(矿源层)进行改造。因此,王屋山地区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思茅盆地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在侏罗系钾盐资源调查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盆地内其他含盐带研究程度薄弱。本文以整董含盐带的磨黑L2井勐野井组(K1m)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电子探针微区原位测试方法的建立,精细研究了样品岩相学、石盐矿物学及元素含量特征。同时,测试了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MK-1井花开左组(J2h)石盐样品。对比研究两个井样品中石盐矿物微量元素K和Br含量及103Br/Cl值(质量分数比)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演化,取得以下认识。L2井K1m(含)泥砾盐岩中石盐矿物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析出在碎屑中被盐类或黏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两类包裹体特征指示均属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井K1m的主体石盐、碎屑包裹和勐野井MK-1井J2h含钾盐层石盐的K含量分别为≤0.09%、≤0.18%和≤0.13%,Br含量分别为≤60×10-6、70×10-6~410×10-6和70×10-6~500×10-6,103Br/Cl值分别为≤0.10、0.12~0.71和0.12~0.85,主体石盐显著低于后二者,处于陆源或海陆混合源石盐阶段或重结晶石盐阶段,而后二者数值接近,大多处在海源石盐阶段,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属深部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可能的成矿模式为深部中侏罗统海相古盐体受盐底辟作用迁移到浅层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形成新的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保留下来,在早白垩世晚期新母液卤水蒸发成盐过程中被形成的盐类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在母液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下沉积成岩和成矿。以上认识完善了“二层楼”成矿理论在整董含盐带的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以岩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为基础,对广西象州县境内某铜铅锌重晶石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其成矿时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的矿化受构造破碎带控制;重晶石硫来源于泥盆系中封存的、与沉积物同时沉积的海水或膏盐;铜铅锌钡矿源层以泥盆系为主,部分来自深源的岩浆;含矿溶液为雨水经地下深循环形成的含矿热卤水;成矿温度约为170℃,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床形成时代为印支—燕山早期。研究结果为该铜铅锌重晶石矿的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