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的多口探井中发现了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的孢粉化石,为了建立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划分标准,将该地区与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Cyclogranisporites--Den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Ⅰ),归属于太原组;Sin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Ⅱ),归属于山西组;Punctatisporites--Limitisporites--Punctatosporites组合(Ⅲ),归属于下石盒子组;Vitreisporites--Pteruchi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Ⅳ),归属于上石盒子组。该研究成果为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系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的孢粉数据,古气候恢复表明,太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下石盒子组时期气候开始偏干旱,上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气候则持续向干旱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唐口二叠纪孢粉组合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区二叠纪3个孢粉组合带,①Densosporites(套环孢)-Crassispora(厚环孢)组合;②Gulisporites(匙唇三缝孢)-Sinulatisporites(曲环三缝孢)组合;③Anticapipollis(逆沟粉)-Macrotorispora(大一头沉孢)组合。这3个组合带分别反映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的孢粉组合面貌,其地质时代分属于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钻孔岩心观察、室内试验测试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泥页岩层系分布特点及其沉积环境演化。结果表明: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均发育了不同厚度的泥页岩层系,泥岩岩石类型包括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太原组发育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组成的含煤沉积,部分沼泽、湖泊相发育了泥岩;山西组为海退系列的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下部厚约10m的暗色泥岩段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为研究区内主要赋页岩气层段,上部为分流河道沉积,泥岩发育不稳定;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河流作用增强,沉积环境更靠近陆地一侧,不利于有机质的聚集,沉积泥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本区富有机质泥岩的富集层段,更具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4.
对鲁西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采取的岩芯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和统计,发现了大量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总计76属189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植物群演化的阶段性、主要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和含量上的变化,建立了本区二叠纪的四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Ⅰ.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Florinites junior(VJ)组合;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CS)组合;Ⅲ.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Torispora laevigatus(ML)组合;Ⅳ.Triquitrites-Anticapipollis tornatilis(Tt)组合。它们分别归于本区早二叠世早期的太原组中上部(组合Ⅰ),早二叠世中期的山西组(组合Ⅱ),早二叠世晚期的下石盒子组(组合Ⅲ)和晚二叠世早期的上石盒子组(组合Ⅳ)。简介了各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同期的孢粉组合的对比,并讨论了各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植被面貌和古气候环境。另外,太原组下部和本溪组由于化石稀少,且保存状况较差,不足以建立孢粉组合,有待今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孢粉组合:Ⅰ.Laevigatosporites Granulatisporites组合(太原组上部),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 Leiotriletes adnatus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山西组);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即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应置于山西组底部泥岩之底;最后,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继而进一步佐证了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  相似文献   

6.
山东二叠系石盒子组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彭庄煤田、淄博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各段进行采样,经孢粉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46属6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孢粉组合:Ⅰ.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黑山段);Ⅱ.Patellisporites—Densosporites—Florinites(万山段、奎山段);Ⅲ.Anapiculatisporites—Cordaitina(孝妇河段)。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植物属于华夏植物群面貌,与下伏地层沉积时期不同的是裸子植物越来越繁盛,且种类越来越丰富,表明气候较下部地层趋于干旱。同时依据二叠系山西组植物群的组成、形态和总体面貌的变化,分析了山东二叠纪的古气候状况及其演变历程,即山西组、石盒子组黑山段沉积时期为温暖半潮湿气候;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沉积时期为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学地质方法对庞庄煤矿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沉积旋回和沉积环境进行马尔科夫—熵分析,结果表明该含煤地层是一套连续沉积且旋回明显。经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含煤地层岩性的优选转移趋势为粗一细一粗的对称旋回,从太原组到下石盒子组旋回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沉积环境由浅海相逐渐过渡到陆相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本溪组和太原组发育的煤层是主要的烃源岩,深入研究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保德地区扒楼沟剖面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序列,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上古生界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保德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本溪组、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识别出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曲流河和辫状河4种沉积相,并建立8种典型的沉积序列;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本溪组与太原组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山西组至石千峰组时期海水逐渐退出盆地,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障壁海岸-碳酸盐台地-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禹州的本溪组、太原组与山西太原的岩性相似,唯厚度较小;禹州的石盒子组与太原的岩性和厚度差异大,而且太原的煤层厚、层位低,禹州的煤层薄、层位高。由本溪组至山西组呈向南穿时,石盒子组为向北穿时,显示海水先向南侵后又向北回泛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由下而上由陆表海经三角洲向大陆体系演化,并向南迁移,反映了该区总体上北部是陆地,南部是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放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2):132-139,147
河南禹州的本溪组,太原组与山西太原的岩性相似,唯原度较小;禹州的石盒子组与太原的岩性和厚度差异大,而且太原的煤层厚,层位低,禹州的煤层薄,层位高,由本溪组至山西组呈向南穿时,石盒子组为向北穿时,显示海水先向南侵后又向北回泛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由下而上的陆表海经三角洲向大陆体系演化,并向南迁移,反映了该区总体上北部是陆地,南部是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山西轩岗矿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孢粉样采集于山西宁武县轩岗矿区黄甲堡矿小立石沟。山西组沉积连续,旋迴清楚,化石孢粉相当丰富,是建立和划分孢粉组合带的理想地区,地层剖面简述如下: 上覆地层:下石盒子组(P_(1x))底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明显的交错层  相似文献   

12.
华北二叠系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其中,研究最早、研究程度最高、最典型的是太原西山剖面。二叠系共建立了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4个组。60年代初,与4个组相对应,李星学等建立了4个植物化石组合带:山西组的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um alatum组合,下石盒子组的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Cathaysiopteriswhitei组合,上石盒子组的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Lobatannularia heianensis组合,石千峰组的Ullmannia aff.bronnii—Rhipidopsis lobata组合。其地质时代依次为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晚二叠世晚期。30年来,这一认识在指导煤田勘探的地层工作上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产与科研的深入,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第六、七煤段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光华 《地质论评》1984,30(5):446-455
河南省西部的禹县境内,发育了一套完整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煤系地层包括晚石炭世的太原组、早二叠世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以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其中的上石盒子组中发育了华北晚古生代特有的可采煤层。探讨其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显然对了解华北聚煤区南带晚二叠世时的古地理与成煤规律,对进一步开发本区煤炭资源颇有裨益。笔者在一般了解禹县上石盒子组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上石盒子组含主要煤层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油源对比、地层系统、沉积体系、储层特征、盖层特征等基本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432井区生、储、盖的分布特征及组合方式、上古生界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组合类型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432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级别为中~好,砂岩储集层基本都属于特低孔渗级别储层,盖层主要为石千峰组上部、石盒子中部和中下部、山西组山1段的3套区域泥岩。成藏组合类型包括三种类型:(1)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地层中的源内自储式成藏组合,(2)本溪—太原组源内自储式基本成藏单元,(3)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底层中的跨越式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前渤海湾盆地中浅层油气资源勘探已进入中、高成熟阶段,上古生界现成为寻找和发现潜在油气资源的重要领域,对上古生界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华北东部地区秦皇岛石门寨上古生界野外露头剖面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勘测,识别岩性特征、地层序列以及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明确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秦皇岛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共识别出潮坪相、潟湖相、障壁岛相、台地相、浅水三角洲相及河流相6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本溪组—太原组发育潮坪相、潟湖相、障壁岛相、台地相,山西组发育浅水三角洲相,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发育河流相。研究区上古生界经历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浅层油气勘探进入中高成熟阶段,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已成为油气勘探和储量接替的重要领域,对上古生界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华北中南部淄博博山上古生界露头剖面为基础,通过详细踏勘实测,识别其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与沉积序列,明确其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博山地区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共识别出障壁海岸、潮流、碳酸盐台地、三角洲和曲流河5种沉积相及8种典型沉积序列;本溪组-太原组发育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山西组发育三角洲相,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发育河流相和潮流相;研究区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台地复合沉积体系过渡为三角洲相,最终转变为河流相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兖州东滩补33孔(地理坐标北纬35°27'19"、东经116°51'32")采取孢粉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从太原组到下石盒子组都有大量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孢粉化石55属155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本区早二叠世3个孢粉组合,自上而下为:.Florin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428.36~369.10m);.Punctatisporites-Sinulatisporites组合(543.43~496.95m);.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thiessenii组合(589.20~550m)。本孔孢粉组合与华北地区的孢粉组合以及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由于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与国际接轨,移至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因此,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中期、早二叠世晚期。最后,结合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 (1)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峰组被剥蚀殆尽; (2)石炭纪—二叠纪研究区经历了海陆交互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 其中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潟湖、潮坪及障壁岛相,山西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及泥炭沼泽等微相,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微相; (3)受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本溪组—太原组的砂体呈斑块状展布,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呈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对济阳坳陷北部潜山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为该古潜山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变迁过程中其沉积演化特征决定了气田内储层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和分类评价。通过对大牛地地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岩芯观察,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综合确定太原组为滨浅海环境,下部发育碳酸盐岩斜坡体系,上部为障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受北部物源区抬升影响,陆源推进和尚未完全褪去的海水影响,山西组为海陆过渡环境,发育潮控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伴随北部物源区逐渐抬升,陆相碎屑显著推进至研究区,下石盒子组底部形成陆相河流环境,发育辫状-曲流河沉积体系;大牛地上古生界整体呈陆进海退特征。由海向陆变迁过程中,太原组和山西组发育的煤层是研究区重要烃源岩;太原组上部障壁砂坝和潮道等砂体,山西组下部辫状河道,潮道和潮砂坝砂体和下石盒子组底部厚层叠置辫状-曲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内上古生界重要的产气储层。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思想框架下,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对区内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岩石地层可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其中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生物地层方面,建立2个组合带和5个植物组合带;区内石炭纪地层仅发育上石炭统,二叠纪地层齐全;区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通过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突出了不同地层单位的属性特征,优化了区域等时地层格架,有助于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