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野菜记忆     
正对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这代人来说,野菜始终是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带给我们味蕾的享受,更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白蒿"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这句民间俗语形象概括了白蒿的生长性状。白蒿是草是菜也是药,具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的功效。正月里,先从根部萌发的嫩苗叫"茵陈",药效最佳,只是多分布于荆棘丛生的向阳处,不易采挖;二月里天气渐暖,散落田间地头的种子破土而出且生长迅速,幼苗多被人当作菜肴食用。  相似文献   

2.
陌上寻青野     
正春食百味山野菜,秋品千种自然果。阳春三月,当别人沉醉于踏青寻芳时,我却性情不改,痴情于青青的山野菜间。又到周末时,陌上寻青野的念头油然而生。听老辈人说,三月正是吃茵陈的季节,有诗为证:"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我从没有挖过茵陈,但对其名字并不陌生,知道它能入药,治小儿黄疸。为避免挖错,我百度了一下,对茵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多生长于山坡、  相似文献   

3.
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五,在灵宝当地俗称“小年”。这一天,灵宝市国土资源局的10多位同志,注定要跟绝大部分“春节在岗”的同志有所不同,不是呆在温暖的办公室里为人民服务,而是要到灵宝市郊的田野里,顶着刺骨的寒风,忍着脚冻、手冻和脸冻,钻林子,爬地埂,上坡下沟,睁大眼睛,喊着数字,开始一种特殊而艰苦的工作——地表附着物清点。  相似文献   

4.
正浚县的正月古庙会,拥有着可溯千年的会史,会期长达一个月。这是朝圣的山会、贸易的商会、展示民风的风情会,更是演绎民俗的文化会。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与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华北地区"四大庙会"。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由此形成,只是规模较小,人数也少。随着浚县城千余年的发展变迁,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明代形成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基本规模。如今,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每天从周边各地来这里观光游览者多达几万人,高峰期有30多万人。  相似文献   

5.
<正>浚县的正月古庙会,拥有着可溯千年的会史,会期长达一个月。这是朝圣的山会、贸易的商会、展示民风的风情会,更是演绎民俗的文化会。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与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华北地区"四大庙会"。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由此形成,只是规模较小,人数也少。随着浚县城千余年的发展变迁,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明代形成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基本规模。如今,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每天从周边各地来这里观光游览者多达几万人,高峰期有30多万人。  相似文献   

6.
河南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河南民间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便有“年味儿”了。  相似文献   

7.
“他从未想过永垂不朽,只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血汗融进脚下的泥土,在这泥土里,终将生长出苍翠的青松,终将回荡着孩子的笑声。而他,青松一样的汉子,就如同这泥土一样,长存,不朽!”  相似文献   

8.
“他从未想过永垂不朽,只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血汗融进脚下的泥土。在这泥土里,终将生长出苍翠的青松,终将回荡着孩子的笑声,而他,青松一样的汉子,就如同这泥土一样,长存,不朽!”  相似文献   

9.
“我种的这5亩番茄,最好的一天卖了600多公斤,净赚了1000多块钱。现在大棚里的这点货,春节前已经预订完了,赚个四五万块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都是托了咱们国土资源所的福啊!”孟州市河阳街道函丈村村民訾新园激动地说。1月6日这天,天气极度寒冷,而在种植户訾新园家的地温式番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  相似文献   

10.
月17日,扶沟县练寺镇村民魏东升(化名)看着自家新建的第一层楼房吊上水泥板时,开心地笑了。今年44岁的魏东升是练寺镇张店村的村民。他的儿子到了结婚年龄,需要提前建好一栋楼房。于是,魏东升就趁正月农活不多的时候扒掉旧房建新楼。楼房建好一层后,需要回填土,魏东升就想起了自己可耕地里有片洼地,取点土也不影响种庄稼。他就在3月14日晚上找几个人到地里急如风火地拉了六车土,填在了自己新建的房子内。  相似文献   

11.
正正月里来庙会多,普法宣传正当时。在宝丰县,正月初九是第二十四届民间艺术大赛,正月十三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都会迎来四面八方赶会的群众。为此,宝丰县国土资源局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宣传小分队,进入活动主会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彩页等形式,向参会艺人、赶会群众、沿街商贩宣传国土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2.
祭灶糖     
正月初八飘雪花,家家户户把糖发。天热的时候不能做祭灶糖,容易融化。贮存时间长了也不行,糖分下降,口感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正月初八,天上飘起雪花,温度变得恰到好处,人们就开始做祭灶糖了。祭灶糖的做法很简单,首先是一个“发”字。先是用水泡得大麦长出白白的嫩芽,再用石磨磨成浆,和蒸熟的小米放在水缸中。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商丘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局长信箱”里收到一封题为“领导重视,基层负责人亲自过问,体现国土部门良好形象”的感谢信,对该局领导和基层负责同志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写信人是来自江苏盐城的客商马俊骥、王巧玲夫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得从一周前“局长信箱”里的一封来信说起。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的正月十五,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喝的"茶面糊涂",那香喷喷的味儿怎么都忘不掉。"茶面糊涂"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其实是在教育人们喝了"茶面糊涂"年就过完了,可不能犯糊涂,应该勤俭持家了。在我们老家,正月十五一般要吃上一碗"茶面糊涂"。还记得小时候住在老家,每年从正月十一开始,母亲就开始忙着准备做"茶面糊涂"了。俗话说"十一十二不碾米,十三十四大风起",意思就是说正月十一和十二这两天,一定要把"茶面"准备好。从正月十一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碾点湿小米或玉米,只有略带湿润,才能碾得更细。那时候我们家里没有小米,  相似文献   

15.
正月     
正正月是我国农历的第一个月,又称孟春、端月、开岁等。在古代,以哪个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是随着朝代更换而变化的。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把月份的次序更改一次。如商朝把十二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周朝把十一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十月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1月3日,民权县庄子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朱明博、李保民日常巡查至大安村时,村头公路旁的麦田里一片凌乱景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情况,去看看。”职业的敏感让两人顿觉不妙。“这是有人偷偷在耕地里违法建房呀!你看,这地基刚下好,水泥还是湿的,肯定是这两天的事儿。”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一只研究队伍乘英国皇家海军勘察船“忍耐号”在南极海域进行科考时有了新的发现:当冰山消融的时候,就有铁质颗粒被释放进海洋里,铁质颗粒是海藻的营养物质,海藻的生长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然后海藻沉入海底,将有害的温室气体在深海里羁留数百年。  相似文献   

18.
宗祠的建造源于由来已久的祖先崇拜。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礼俗和制度皆等级化,西周开始有规制。西汉人追记的《礼记·王制》里说,"庶人祭于寝",也就是小老百姓不得建祖庙,只能在家里的正屋里祭先人。"祠"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由于受礼法限制到宋代仍发展不多。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在奏疏里夏言列出建家庙的功能:“报本追远,溯源徂委,救宗睦族,以化民成俗。”“化民成俗”,即教育百姓遵守礼法。这在当时是很迫切的事情。所以明世宗嘉靖皇帝准奏,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平顶山市的领导干部和党代表都收到了一条短信,这个来自陌生号码的信息是辱骂时任平顶山市委书记邓永俭的。“短信是一首顺口溜,对市委书记本人进行谩骂,对他的政绩进行攻击,煽动党代表们不要再选举邓永俭任市委书记。”一位看过这条短信的干部说。这条短信发布时,距离平顶山市第七届党代会召开还有一个多月,而且这次会议是换届会,所以平顶山市上上下下都十分敏感。“短信事件”被迅速上报到公安部。  相似文献   

20.
<正>每年的正月十五,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喝的"茶面糊涂",那香喷喷的味儿怎么都忘不掉。"茶面糊涂"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其实是在教育人们喝了"茶面糊涂"年就过完了,可不能犯糊涂,应该勤俭持家了。在我们老家,正月十五一般要吃上一碗"茶面糊涂"。还记得小时候住在老家,每年从正月十一开始,母亲就开始忙着准备做"茶面糊涂"了。俗话说"十一十二不碾米,十三十四大风起",意思就是说正月十一和十二这两天,一定要把"茶面"准备好。从正月十一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碾点湿小米或玉米,只有略带湿润,才能碾得更细。那时候我们家里没有小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