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G109国道门头沟段崩塌灾害隐患为例,提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公路崩塌灾害隐患进行稳定性评价。根据山区公路发生的崩塌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难以定量化估计的情况,将损失大小用危害程度来代替。应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崩塌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多发,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查明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刻不容缓。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详查,共发现潜在崩塌灾害体56处。经过统计分析,总结了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的发育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横向对比确定了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危险性评价指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危险性评价体系,并对56处潜在崩塌灾害体进行危险性评价,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调查提供了思路,为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公路黄土崩塌灾害在陕北黄土地区多发、易发,给当地公路交通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危害。结合陕北$302(榆林至佳县)沿线典型路段黄土边坡的现场调研,研究公路崩塌灾害简易快速评价方法,对灾害科学评判及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首先,分析了影响黄土崩塌灾害的因素,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和相对比较评分法提取了4个关键因子作为识别指标,即破坏阶段、坡度、崩塌规模和坡高;其次,给各个识别指标赋以相应权重,对公路黄土崩塌危险性进行初步综合评价,并以K66+100~K66+650路段为例进行实例检验,为快速识别评价公路黄土崩塌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软硬岩互层边坡崩塌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塌是红层地区软硬互层型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公路边坡为例,在边坡地质结构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砂泥岩互层边坡崩塌形成机理,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崩塌后上部凹腔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并采用基于强度理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崩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差异风化在下部软岩部位形成凹腔,导致上部硬岩产生拉裂并逐渐贯通;若不及时治理,上部岩体中结构面贯通至60%时,可能产生坠落失稳。综合分析边坡稳定性状况及变形破坏演化模式,采用清坡+局部削坡+挂网喷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撑柱+排水的治理方案,重点控制凹腔以上岩体中拉裂的发展并做好防、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全书共分两篇十四章,系统阐述了边坡(滑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法和不稳定岩体(崩塌)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分析上限法原理、土质和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极限分析上限解;崩塌地质力学分类、崩塌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崩塌灾害危险性分级与分区评价。本书可供国土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矿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后,公路岩质边坡结构面发育,极易失稳形成崩塌。从发育的多组结构面中选取典型的结构面作为形成崩塌的控崩结构面,并通过对结构面所处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得出控崩结构面的选取原则;考虑控崩结构面与边坡临空面的空间位置关系,运用赤平投影解法重点分析一组和两组控崩结构面与边坡临空面的图解关系;将震后公路边坡发生崩塌分为三种类型:滑移式、坠落式和倾倒式,结合边坡岩性、坡形、坡度、坡高等因素,得到了震后公路边坡崩塌三种类型的判据;将其应用到汶川地震后映秀—卧龙公路沿线边坡发育的典型崩塌中,得出的崩塌类型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9.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治理的难点在于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与当地自然风景相统一,既保留住景区的背景特色,又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的安全隐患。本文对北京怀柔某景区崩塌隐患点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介绍,对隐患点危岩体(带)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及评价,分析了地质灾害成因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景区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比选分析,选择了加固及避让的治理措施,摸索出经济、合理以及与景区风景相协调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可以为相关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河崩塌体堆积边坡坡度陡峭,起伏变化大,钻孔勘探难以准确查明边坡松散覆盖层厚度、边坡下伏基岩起伏情况及其风化发育程度。选用地震散射剖面的物探方法探明了马河崩塌堆积体结构特征,并采用多种极限平衡法(Bishop、Janbu、Morgenstern-Price)计算和对比基覆界面的安全系数,评价马河崩塌堆积体在三种不同工况下(自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的稳定性。得出结论为:马河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层:靠近地表为厚度为30~40m左右的松散覆盖层,未胶结; 中间为厚度10~15m的中-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 40~50m以下为完整性较好的基岩,波速在2500m s-1以上。对地震和降雨2种不利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地震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覆盖层底界面或者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在降雨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1.
  张亮  曹国强 《城市地质》2016,(3):91-95
崩塌是北京山区汛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北京地区尤其西部和北部山区崩塌的形成主要与长期以来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工程实践与经验积累,柔性防护网技术在国内已经使用的越来越多。这种以钢丝绳为主要构成特征的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已在铁路、公路、水电站、矿山、市政工程的崩塌落石、浅层坍滑、风化剥落和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防护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怀柔老公营崩塌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网在北京市边坡防治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戒台寺滑坡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马鞍山的北麓,马鞍山背斜的北翼,组成边坡的岩性较为软弱。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体中裂隙发育,岩体结构破碎,风化卸荷严重。边坡为顺倾结构,边坡中顺倾坡外的软弱夹层、软弱结构面及断层发育,它们分别为边坡的滑动提供了滑动面和切割面的作用。由于边坡中岩层倾角大于边坡的坡度,因此并没有剪出的临空面,只是一个受特定边坡结构控制的蠕变体。但是近年来在胜利煤矿和石厂煤矿的大规模采掘Ⅳ级平台山梁下煤层影响下,形成采空移动盆地,造成Ⅳ级平台山梁整体塌陷,客观上为蠕变体提供了变形空间,引起戒台寺SN向山梁Ⅰ~Ⅲ级平台坡体依附于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的松弛,导致各块坡体沿软弱结构面向临空产生蠕动和滑动。采石场大药量爆破的地震波的频繁作用影响,使坡体内的构造结构面扩展松弛张开,表水易于下渗,岩体强度及变形特性显著降低,斜坡稳定性对降雨入渗的敏感性显著提高,最终导致了蠕变体变形的加速。  相似文献   

13.
李鹏  苏生瑞  黄宇  苏卫卫  高雄飞 《岩土力学》2015,36(12):3576-3582
以四川省S303线卧龙至巴郎山段K70+340~K70+388处崩塌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力学分析和UDEC离散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震裂-滑移式崩塌形成机制及其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该类型崩塌主要发生在有陡倾结构面的顺层岩质斜坡;地震波对斜坡岩体主要为拉剪破坏,并呈现出坡顶和坡面处拉应力大于坡体内部的规律;地震力对斜坡的影响表现出顶部较下部、坡面较坡内变形快、变形量大的特点;随地震波加速度的幅值的增大,斜坡动力响应也越强烈,崩塌体的位移也越大;震裂破坏过程可以归纳为6个阶段,即(1)地震作用下岩体的损伤和拉张裂缝的形成;(2)拉张裂缝的拓展和软弱滑移面的贯通;(3)崩塌体整体震散和局部岩块的滑移;(4)局部岩块失稳,产生岩体的坠落、弹射、抛射和滚落现象;(5)岩体整体产生坠落、弹射、抛射和滚落;(6)崩塌体趋于稳定。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分析提供新方法,而且对震区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光忠 《贵州地质》2010,27(4):296-301
本文结合某挡墙滑塌地质灾害的工程实例,通过简单力学分析认为,应将受拉力的锚杆锚索变为可承压的隐地梁,并尽量使其与滑动结构面近直交,通过主动支撑支挡使整个抗滑工程系统更为稳固。通过对挡墙结构的改进,可使其在对山区高速公路、大型场地建设高切方边坡、较陡潜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高填方边坡的治理中更能发挥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崩塌地质灾害是苏南低山丘陵地区岩质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在对无锡鼋头渚景区沿湖景观路崩塌危岩体开展应急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文章对崩塌危岩体地质背景条件和灾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采用赤平投影法对危岩体结构面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深入研究崩塌灾害形成原因与破坏模式后,提出采用危岩清除+钢筋混凝土肋柱锚固+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系统截排水+纳入群测群防应急体系的综合防治对策,为苏南丘陵地区同类型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采空影响顺倾构造山体侧向变动的复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空区地表山体侧向变动,不同于一般天然山坡,也与采空区一般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有异;它是二者复合机理的效应。本文在分析考察了毗邻电厂的横山顺倾构造山体,剖析了地下采空情况后认为,山体侧向变动中,软弱夹层有决定性作用;变动范围、速率与规模,与地下采空有关。从而又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探索了采动引起山体应力场及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山体岩层的变形、位移、破坏,由直接顶板向地表发展;采空坍陷诱发了软弱夹层的蠕滑,则产生山体侧向滑移;电厂区地表隆起变形是山体侧向滑移挤压地基土的反映。通过现场实际调究、变形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坍落拱梁的成生效应、挤压蠕滑效应、失稳效应;揭露了顺倾构造山体在采空影响下,具有地表、地下的复合临空面的复合应力场中复合变动的复合机理;并提出这种山体侧向变动机理的典型地质模式,借以论证山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清(远)至连(州)公路是广东省粤西北山区第一条一级高等级公路。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路堑边坡高陡,建成通车后时有边坡变形破坏发生,对公路的正常营运造成了严重威胁。作者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的作用以及人为作用等因素基础上,将清-连公路边坡主要变形破坏类型划分为以下6类:坡面冲刷、崩塌、落石、坍塌、滑坡、表层溜坍、剥落。其中前4种灾害规模大、数量多,对公路运输威胁较大。并分别对不同边坡变形破坏的特征机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清-连公路边坡变形破坏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减灾防灾策略,希望能对清-连一级公路顺利的实施升级改造有所帮助,以减轻或防止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公路的畅通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林孝松  陈洪凯  许江  唐红梅 《岩土力学》2010,31(10):3237-3242
将统一强度理论和Lode应力参数进行耦合,建立计算山区公路高切坡局部安全稳定的数学模型。基于ArcGIS9.3对高切坡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和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高切坡研究断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断面各节点的相关参数,利用ArcGIS9.3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后期分析与可视化,最终得到研究断面岩土安全分区图。以重庆市两巫(巫山-巫溪)路高切坡K88+680为实例,模拟得到K88+660、K88+680和K88+700三个断面的安全分区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得出该路段坡面的安全分区图。研究结果与实际相吻合,可用于指导该高切坡的开挖及防治,同时研究方法对于高切坡的局部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