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陆玉麒  董平 《地理科学》2011,31(9):1035-1042
从发生学角度试图证明,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由区位论、双核论、海港论3大理论所组成,分别基于内生型、过渡型、外源型的区域发展背景。具体而言,均质平原是上述3个理论共同的假设条件,其实也是所有区域空间结构模型提炼的必要条件,但充分条件则各不相同。区域发展过程的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及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由此,至少从发生学角度而言,这3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理论地位也得以科学地确立。  相似文献   

2.
论发达地区城镇空间结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是多种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并与区域(城镇)功能相关联、相协调。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结构模式。如何重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顺利实现新旧模式的转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是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新出现且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出发,并结合镇江实例,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新旧模式的冲突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不同的区域背景及城镇职能组合,有不同的空间区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樊杰 《地理研究》1997,16(1):39-44
从区域经济学的内容结构出发,重点对传统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就主要理论研究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我国目前的应用问题、以及经济地理学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关系等阐述了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乡互动的衡阳市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修颖 《地理科学》2005,25(3):288-293
地方级中心城市的市域空间结构是全面反映城乡关系特征的空间尺度,也是体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尺度。因此,地方级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协调城乡关系为主线展开的,在现代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新的产业关系、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关系和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城乡通道系统、理顺城乡"流"动、探索新的城乡空间结构模式等措施,从而建立起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和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城乡空间结构。以衡阳市为实证,论述了基于城乡互动的市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具特色的不同区域的先后崛起,是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实践,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经济景观特征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每一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带来了区域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7.
哈长城市群核心-外围结构及发展阶段判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苏文  杨青山 《地理科学》2018,38(10):1699-1706
以哈长城市群为例,从“核心-边缘”理论视角出发,将哈长城市群空间结构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哈长城市群发育程度,判断哈长城市群发展阶段水平,并探讨哈长城市群成长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3核心-外围区”空间结构特征,发展阶段处在雏形发育的末期阶段。哈长城市群需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集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为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相似文献   

9.
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讨论商业活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业态等概念,尝试给出了基于商业动态供需平衡关系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框架。从商业需求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动态。注重城市- 区域关系层面上的商业业态研究和注重商业职能与其它城市内部职能、过程相互关系层面上的商业活动研究是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 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 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 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 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 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 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 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 经相关分析, 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 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系统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的形成及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子的综合产物,单凭泥石流学科本身的相关理论是无法对其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动力特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科学的引入,给泥石流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例举系统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现状,根据当前泥石流研究的进程及趋势,提出系统理论在未来泥石流研究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理解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穷游网UGC文本数据的挖掘,依托图论理论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保留旅游客流的有向性与加权性的流网络结构描述方法,并对西安市区域层面与节点层面的旅游客流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的客流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特征,客流网络结构主要由区域(节点)的中心程度决定;(2)城市旅游客流结构与旅游主体功能分区高度耦合;(3)区域(节点)主体功能的时空属性也是影响旅游客流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4)通过对区域(节点)净外向程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其旅游“集”“散”功能的偏重,可为具体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raffic flow transmission is a constantly important aspect of complex network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eld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ehicle flow i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streets than those of axial lines. In addition, street-based top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are more suitable for vehicle flow prediction, as well as more memory-oriented and global in nature.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 a dual graph to represent the street–street relationship and propose a routing strategy for networks on the basis of gravitational field theory. We aim to diminish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networks. We borrow from gravitational field theory in establishing a gravitational field stimulated by a node in packet transmission and in defining the corresponding gravitational field eq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a routing strategy.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hortest path routing strategy, the proposed method considerably enhances network capacity and effectively balances network traffic flow, especially for congested networks. We achieve critical gravitation that can always maximize network capacity, regardless of the values of other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程度,基于对舟曲南屿沟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利用灰色理论分析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与影响因素间关联程度,并建立了其预判模型。结果表明: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及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和长度,沟道内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及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源量和灾害点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接近;相同区域内不同沟道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程度受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及长度等因素影响显著;基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建立了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预估模型,其能够为区域内泥流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国良  张捷  刘波  李敏  万全友 《地理研究》2007,26(4):662-672
以四川省为实证区,借助齐夫(Zipf)定律,证明了国内旅游流和入境旅游流的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1996~2005年各年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图上无标度区范围、标度分段特征和各标度区内部流量密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入境旅游流,其流量规模分布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都呈逐年扩大趋势,但其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布形态变化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国内旅游流的分形结构由最初的局部分形演化为单分形,再由单分形退化为双分形结构;空间分布形态则由帕雷托(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入境旅游流的分形结构没有出现双分形退化,其空间分布形态也基本保持不变,仍呈帕雷托分布模式。两种旅游流规模分布不同步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通条件改善和新旅游景区(点)开发对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不一致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