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环境的演变,是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进程的双重控制。在中国,经近几年对冰川作用和冰期系列磁性地层与气候地层等综合研究,逐步揭示出第四纪气候变化、侵蚀一堆积过程与新构造运动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同步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此,笔者之一已据北京地区的第四纪地质资料,提出了自距今3.4Ma以来构造一气候旋回的概念及其原则性的划分意见。本文拟把研究区域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进一步就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从第四纪初期后,地球各处的气候,有显著的剧烈变化,发生数次冰期和间冰期。李四光同志1922年在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等地发现漂砾,以后又在庐山和附近发现冰川停积的泥砾,证实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现象的存在。可是当时的一般地质学者,都未能同意。步达生认为中国的地位,在第四纪时代接近赤道,猿人因为气候的缘故而迁徙到中国。德日进由中国古代哺乳动物的鉴定和记载,强调  相似文献   

3.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主导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全球冰量显著增多,海洋温度下降,陆地干旱化程度显著增强。与海洋沉积记录相比,陆相沉积记录的MPT研究易受载体的连续性和分辨率限制,总体上不多,而针对中国南方红土MPT的工作就更为稀见。本文基于ESR年代学框架,对江西九江九庐(JL)红土剖面的多个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尝试建立JL红土剖面第四纪环境演化序列,并据此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JL红土剖面记录了MPT过程,其中区域气候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在MPT后可能被打破,区域气候向着冷干方向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本研究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推测MPT时期全球冰量增加、全球变冷、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共同驱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更新世气候演化。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在第四纪漫长的200~300万年里,气候变化经历了多次旋回和波动(冰期与间冰期、冰阶与间冰阶)。本文通过揭示气候变化的地质事件等自然变化规律.来说明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过程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在应对世界气候变暖上,尽可能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也应当遵循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防范和利用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蔡炳贵 《第四纪研究》2005,25(6):669-669
2005年8月是古全球变化(PAGES)研究学者们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会聚北京,对目前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借此机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高分辨率洞穴沉积古气候记录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师范大学等国内从事高分辨率喀斯特气候记录的研究群体,于会后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活动。8月14日,代表们参观了北京石花洞,并现场观看了中…  相似文献   

6.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自三十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根据庐山、黄山等地的地质地貌现象确认有第四纪冰川流行以来,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论的双方都能在地质、地貌、气候、古生物等方面列举一些例证,并在理论上加以阐释。笔者从事钉螺研究数年,深感钉螺的存在与古冰川说法之间有着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兹据现代钉螺的宏观分  相似文献   

8.
G.Kukla 《第四纪研究》1992,12(2):184-187
在过去的几年间,通过对一些连续沉积如湖泊、近岸海域、冰芯及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研究,我们在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质记录表明,全球气候至少在4—3Ma以前即开始波动,逐渐向现代气候格局转化。在2.5或2.4MaB.P.前后,有一个全球性的干冷期,这个显著的干冷期后在世界各地均表现为更新世气候格局。因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第四纪冰期的来临,被公认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两大事件。用冰期和间冰期来划分我国第四纪地层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所开创并致力研究和极力倡导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冰期间冰期,即从气候地层学观点来划分第四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第四纪开始时,出现全球性冰期寒冷气候。此时堆积物及其所产化石组合,为确定第四系下限提供了可靠证据。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也建议,以晚第三纪以来第一次明显的气候变冷作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依据之一。也就是承认第四纪开始是一次寒冷的冰期气候。W.H.Zagwijn(1960,1974)根据孢粉资料,将荷兰的雷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第四纪红土日益受到第四纪地质学、土壤学研究者关注,一系列研究表明红土中赋含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与青藏高原隆升、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隆起及中国南北第四纪环境分异等重大事件紧密关联,亦为全球变化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科学家近年来纷纷注意了对干旱区成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未来的趋势与对策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对中国的干旱区气候特征,辐射特征、边界层、小气候、数值模拟等研究中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今后应密切注视干旱区环境的发展趋势,并停止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科学试验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泥石流活动期与气候期的阶段性耦合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参考绝对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等手段,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华北地区近40多个第四纪泥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我国第四纪泥石流沉积主要集中大约在1.8~1.6MaB.P.、0.7MaB.P.、0.5MaB.P.、0.14MaB.P.~80000aB.P.、40000~25000aB.P.、8000~5000aB.P.和200aB.P.以来共7个阶段。泥石流发育与区域乃至全球性气候波动呈现出大致同步的规律性;同时,不同地区泥石流发育历史存在明显的差异。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几乎贯穿整个第四纪时期,很少间断;甘肃白龙江流域第四纪期间泥石流活动受全球气候波动影响明显;太行山东麓及北京地区的泥石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晚更新世以来。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与气候     
吴子荣 《第四纪研究》1989,9(2):112-112
有关黄土与气候问题,早在60年代初刘东生教授就有构思,1961年赴华沙参加国际第六届第四纪大会时,阐述了他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赞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倪健 《第四纪研究》2017,37(3):431-441

在大气科学、地学和生态学的长期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年与季节的单一和综合气候指标,来表达气候及其变异特征,并预测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和未来变化。在近期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尤其是植被模型领域,科学家们较多利用生物气候指标来模拟和分析植被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定量关系,包括年均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均温、极端低温、年降水及其季节性分配、生长度日(积温)GDD0和GDD5,以及各种干旱或湿润指数,比如α指数(实际蒸散与可能蒸散的比率)、Palmer干燥度指数(PDS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等。然而,部分计算较复杂的指标在古生态学和古植物学领域,尤其在基于孢粉数据定量重建古气候时,使用尚不频繁。本文在简介生物气候指标及其对物种和植被分布的控制原理之后,重点介绍全球植被模型与古气候定量重建中常用的一些生物气候指标,包括其原理、计算方法、优缺点及其应用举例,并列举一些易获取的气候数据库供下载使用,如CRU和WorldClim全球气候数据库,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各种元数据和插值数据,以及来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系统的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气象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6.
在第四纪地层中存在一类与冰期寒冷气候有密切关系的、独特的变形构造,通称为“融冻变形”、“冰缘现象”、“多边形构造”、“冰楔”、“热喀斯特”等等。这类构造在欧洲和北美第四纪冰川分布区及其边缘的第四纪地层中广泛分布,有很多描述与研究。作为第四纪冰川的同时或准同时现象,对于阐明第四纪气候特点及某些沉积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这类现象,正在引起第四纪地质工作者注意。黑龙江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融冻变形构造是很典型的,本文仅对野外观察的现象作简要报导並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国玉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084-1091
简要回顾了关于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评述了当前气候学界对全球和中国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及其仍存在的不确定性。气候学者对气候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认识,目前比过去任何时候似乎都更加清晰,但他们眼前仍然弥漫着重重迷雾。引起观测到的气候变暖的因子十分复杂,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未来气候变化科学的进步依赖于对这些尚存不确定性的认识水平和削减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发起的2000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13日在兰州召开。出席会议的17位专家分另IJ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地理研究所和新疆气象局等10个单位。会议首先由发起和组织者施雅风院士讲述了2000年来气候变化在古全球变化(PAGES)中的重要性,并转达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主持者叶笃正院士的贺函,以及我国古全球变化研究主持者刘东生院士对会议的关怀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胜利剖面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蒙脱石以及少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和高岭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都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先后经历了湿热-温凉-温湿-干冷2个周期性的气候旋回,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与土壤沉积物的CIA指数共同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有逐渐干冷的趋势,这与全球性的第四纪气候尤其是中国区域内的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