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8年6月8~9日香港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1998年6月8~9日香港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分析,表明:(1)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对流性降水,期间有3次强降水过程,每次维持时间2~5小时,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系统.(2)雷达回波强度与卫星云图对比发现,强回波区全位于云顶温度≤-32℃的云团内,但具体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强回波区位于通常所说的发展强盛的α中尺度云团的边缘TBB等值线密集区,一种如尺度较小的线状强回波则位于两个β中尺度云团(云顶温度≤-52℃)之间.这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是无法识别的.(3)分析单多普勒雷达反演的水平风场发现:大尺度的环境风场中,存在β中尺度系统的独立流场;中尺度云团内部的流场辐合与强回波带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1995年初夏致洪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卫星云图为基本资料,通过云图增强显示,结合气象常规资料,物理量诊断资料及降水资料,探讨贵州暴雨云团产生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基本类型及活动特征,分析高低空急流和物理量场与云团活动的空间配置,并分析三种不同类型暴雨云团与降水的关系,提出了暴雨云团降水的短时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2002年6月21~23日发生在黄海-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系列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云顶辐射亮温(TBB)和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锋上的MCS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甚至大暴雨级强降水的主要系统;MCS的强降水中心(区)与TBB≤-32℃的频率FM、TBB≤-52℃的频率Fs高值中心(区)关系密切,由FM和Fs可以相当明显地反映降水的总体特征,而且比使用TBB低值中心(区)来反映降水的总体特征能力要强;地面的梅雨锋、低层的切变线、对流层上层的高压这种上下层系统的配置十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加密观测资料 ,首先对 2 0 0 2年 6月 2 0~ 2 4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 ,有 7个尺度较大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雨。然后针对安徽南部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MCS生成于切变线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 ,其源地是大别山区和大别山与九华山之间的长江河谷地带 ;低层西南风的水汽输送是安徽南部对流不稳定和对流有效位能积聚的主要原因 ;在降雨发生前整层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开始降雨后则逐渐减小。雷达探测的回波显示α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有 β和γ中尺度系统的活动 ,β和γ中尺度系统与整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不一致 ;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带状回波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 ,对流带随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移动 ,对流带中的对流单体沿辐合带移动。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用天气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对2002年3月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500hPa的短波槽和南支槽、边界层的强偏南风和辐合系统以及适度的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有机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18~21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2004年7月18-21日广西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的大尺度动力、热力背景和卫星云图的TBB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风带的冷空气加入对中尺度云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形成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斜压不稳定区;暴雨强度与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密切相关,强降水出现在对流云团的发展阶段,云团下风方和≤-70℃的冷云覆盖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卫星云图对引发2004年6月22~24日贵州省连续性区域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产生此次连续性暴雨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2002年8月20日强热带风暴的螺旋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19-20日,受14号强热带风暴影响,我省出现大范围降水。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螺旋度进行计算,并对降水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2.
P. P. Alberoni V. Levizzani R. J. Watson A. R. Holt S. Costa P. Mezzasalma S. Nanni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2000,75(1-2):101-120
Summary ?On 18 June 1997 two simultaneous supercells 50 km apart swept the Po valley W-NW to E-SE. An exceptional hailfall lasted
for more than 3 hours over a strip 200 km wide. There are no records of companion supercells over northern Italy, a fact that
attributes to the present observations a considerable meteorological interest.
The forcing due to a baroclinic wave disturbance created the synoptic conditions favourable for storm development. A closer
mesoscale analysis conducted using the 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 (LAP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torm
systems with the low-level frontal high-humidity band is a key aspect of their evolution.
The operational polarimetric Doppler weather radar of S. Pietro Capofiume was used for a volumetric analysis of the storm
system focusing on the microphysical and dynamical structure, and wind patterns. Reflectivity and Doppler wind fields document
the transition from multicell to supercell phase for one of the storms.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DR) fields are examined. Positive ZDR columns are detec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torms strong updraft. Flare echoes hint to the presence of substantial hailshafts.
The spectrum width fiel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internal motions. Limited dual Doppl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nd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torm evolution properties.
Received June 30, 1999/Revised February 3, 2000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对2002年6月天气概况及环流形势的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导致贵州6月降水量偏多,平均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1970~2000年安阳市高温天气资料和实时资料,分析了安阳市2000年6~7月两次区域性连续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特征、地形影响及高温天气变化周期,揭示了高温天气的成因,找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 1°×1°每日4 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 年7 月8—9 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 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 次线状MCSs 活动造成,其分别为邻接层状单向发展MCS、前导层状MCS 和镶嵌带状MCS;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MCS 表现为回波组织性强、模态清晰,或移动,或静止,MCS 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决定雨带走向和落区;3 次MCSs 活动分别对应地面图上不同的天气影响系统,第一次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MCS 主要受地面弱冷锋和低压倒槽影响,第二次前导层状降水MCS 受强的锋面影响,第三次镶嵌带状MCS 由地面风场上辐合线造成,与之对应的对流层中低层流场或高度场上表现为两次低涡活动,随低涡演变,MCS 生成区对应气流辐合区。 相似文献
18.
向闻楸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2,42(S2):187-190
在2021年6月17~18日开江县暴雨天气服务中,开江县气象局共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3期、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期、暴雨橙色预警信号2期,气象信息快报2期,雨情通报9期,发布决策服务短信17292人次,短信48041条。此次暴雨预报服务的成功在于准确预报和提前预警,加强联动和及时叫应。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江淮梅雨期一次特大暴雨的研究——中尺度对流和水汽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3,他引:4
本文对2003年7月4日-5日江淮梅雨期间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的详细分析.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和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的有利环境背景形势下,由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低压、低层切变线及西南低空急流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强降水中心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关系十分密切,中β尺度云团的生成合并增强,和其中中γ降水系统的存在,导致了降水强度的局地性差异.江淮流域主要表现为经向水汽通量的辐合区,强水汽通量舌与低层高θse的舌区一致,暴雨过程中水汽的快速集中主要是通过风场散度项造成的,局地风场的辐合在水汽快速集中起主要作用.低层充沛的水汽则通过气旋性涡度柱中的强上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的中高层.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7月江西雷电灾害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2007年6—7月江西雷电灾害特别严重的事实,从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形势背景、对流不稳定指数,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常频繁的闪电和较高的闪电密度,是造成江西2007年雷击人员伤亡重于往年、重于其他省份的重要因素。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次数和闪电密度相关性较好,当闪电密度≥2.0次/km2时,发生雷击伤亡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副高位置不稳定、短波槽移动频繁以及不稳定指数偏强,是江西雷电频繁发生的天气背景条件。当雷达组合反射率强度>54 dBz、回波顶高>12 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40 kg/m2时,江西易产生强雷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