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乌鲁木齐市1951—2015年逐日最低气温(TD)、日平均气温(TT)资料,依据《寒潮等级》国家标准,以TD、TT为定义指标来普查寒潮降温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种指标统计的寒潮降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指标方法统计的降温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际、季节时间尺度上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TT法统计的年降温频数减少趋势显著强于TD法;90%的降温过程持续时间在1~3 d,TD、TT法统计的最长降温持续日数均出现在11月,且不同降温幅度的频数最大值亦在秋季;以TD、TT法统计的全年95.5%和94.6%的降温过程达不到寒潮的标准,2种方法统计的寒潮等级频数均表现为一般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2种方法统计的寒潮频数在年际、季节尺度上均呈现减少趋势,峰值期分别为4月和10月,20世纪50年代为多发期,2001—2015年为相对少发期;TT法统计寒潮频数未来持续性强度弱于TD法;相关性分析发现,寒潮频数与年均TD、TT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年均TD的相关性强于年均TT,表明TD是影响寒潮频数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2.
寒潮     
《贵州气象》2006,30(B09):47-47
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会向中低纬度暴发,其所经之处常会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这种冷空气在南侵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强度,才称为寒潮。按我国规定:一次冷空气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4℃(春、秋季节以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为准),陆地上有相当于3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  相似文献   

3.
寒潮研究及四川盆地寒潮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潮是影响我国冬半年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在业务预报和科研总结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过去几十年,寒潮被广泛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本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并统计了1951~2009年四川盆地寒潮概况,以期对寒潮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寒潮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联 《气象》1975,1(9):13-14
什么是寒潮? 冷空气活动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叫做寒潮。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最突出的表现是剧烈降温并伴有偏北大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空气对各地的影响情况不同,各地寒潮标准也不完全一样。就全国而言,中央气象台作了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6.
文苏 《气象》1984,10(10):44-44
关于nowcasting一词的译法,在国内各种气象书刊上确是出现过许多种。我完全同意本刊今年第6期文靖子同志文章中的意见,不译“短时预报”、“超短期预报”、“临近预报”、“实况监测”和“现时广播”等,而译“现时预报”较妥。 经与有关专家讨论后,我们气象出版社在编辑加工由K.A.Browning主编、周凤仙等翻译的专题讨论会论文选集“Nowcasting”译稿时,就译为“现时预报”(理由已在该选集的“译者的话”中说明了,这里不重述了)。另外,气象出版社正在组织编写的《大气科学辞典》中,也拟采用这个译名。这样译是否恰当还要听听更多同志的意见才能确定。 目前,各气象书刊上对不同时效天气预报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对著(译)者、编辑和读者都带来了一些麻烦,确实急需统一。怎么统一?我认为1983年世界气象组织第八届基本系统委员会通过的定义,应该作为统一的标准。这个定义(1983年7月出版的WMO No.617) 是:  相似文献   

7.
自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气象科研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寒潮、大风方面也大有成绩。全国广大台站对群众经验和谚语进行了大量、广泛地调查验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也得到普遍开展,各气象台站都建立了一些客观定量的天气预报工具,初步解决了天气预报客观化的问题。这对于广大台站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会有很大作用。寒潮、大风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较其它方面(如暴雨、冰雹、台风等)相对要少些,这主要是由于对这方面的总结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十余年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中也绝大部分可以掌握。而暴雨、冰雹等方面则过去的研究相对地显得少些,“两个服  相似文献   

8.
晚秋寒潮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而强寒潮伴随的偏北大风和低温天气影响尤为严重。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九日的强寒潮天气过程,24小时降温16.4℃,48小时降温20.7℃,出现了-8.4℃的低温,冻坏了绝大部分蔬菜,致使市场紧张,损失很大。因而,探讨晚秋寒潮的气候规律,总结预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万杰 《贵州气象》2006,30(Z1):25-26
对河池市1955-2004年间出现的寒潮个例和寒潮预警信号个例从评定标准、时空分布、天气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异同点,并找出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为德 《气象》1979,5(10):11-13
解放以后,随着台站网的建设和预报业务的开展,寒潮研究有了迅速发展。在寒潮天气过程、爆发条件和寒潮冷锋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六十年代中后期,以统计预报为特征的寒潮大风天气预报方法有了较大发展。七十年代以来,寒潮过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寒潮数值试验及爆发机制等方面又取得了进展。现就上述几方面的问题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寒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气象》1977,3(2):18-18
昭苏位于伊犁河谷南面的中部天山以南、天山主脉以北,特克斯河流贯昭苏盆地中部,自西向东流去,形成一个狭长的东西向河谷盆地。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南、北、西三面地势较高,惟东面河谷开口,是冷空气进入盆地的通道。在这样特殊的地形条件下,昭苏的寒潮有其本身的特征。 春季是我县农牧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寒潮是影响我国的一种大型天气过程。过去对影响我国的寒潮过程及其预报已做过不少工作。本文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日常值班工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经验,对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过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实践表明:对于寒潮预报来说,典型的寒潮过程是不难掌握的,但有很多寒潮过程是不典型的,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寒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12):651-679
绪言 (1)寒潮之行径 (5)寒潮与天气 (2)寒潮之各月分配附录一冬季之寒潮 (3)寒潮大高空观测附录二初春之寒潮 (4)寒潮与高低气压之关系附录三暮春之潮寒寒潮一名,乃专指北地冷气团南下时所生之诸种现象也。冷气团排除暖气团而代领其位,冷面於焉形成。其所经之地,温度低降,湿度锐减,气压增高,狂飚倏发’雨雹并施,雷电交作。天地为之震撼,草木因以零落。拔树摧屋,伤人损畜,其为祖之钜,视诸台风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的定义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使用1983年至199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14年逐日平均2.5°*2.5°再分析的网格点资料对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进行了 细胞研究,并对夏季风进退作了新的定义。它既考虑了西南风的强度亦考虑了其暖湿程度。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指的“华南寒潮”,主要是指在2—3月份,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广西(特别是南部)日平均温度≤12℃且≥3天的冷空气过程。近几年,我们对华南春季的低温阴雨送行多次分析研究。本文着重通过对寒潮前锋——锋面本身,在江南的演变——江南锋生进行过分析,发现它的演变,与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关系密切,从而提出一些短、中期预报线索。  相似文献   

17.
陕西寒潮的气候概况杨小艳,段桂兰,慕建利,王淑巧(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寒潮是陕西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直接影响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对这一天气过程的预报是省台冬季短期预报工作的重点,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对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全面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抚州地区1980年~1994年12月~3月出现的寒潮作样本,用日本数值预报图FXFE782和地面。高空实况作出区域寒潮预报和寒潮分片预报。在区域寒潮预报基础上,用14点地面单站要素作出分县寒潮预报。1预报思路经多年的预报实践发现,日本数值预报图FXFE782对850hPa温度场的预报效果较好。图1FXFE782图上选点图1中的C、D、B、E四点包围的区域为冷空气影响我区所必经过的区域,A点代表我区。B、C、D、E的温度越低,表明冷空气越强,它们与A点的温差越大,说明高空锋区越强。在寒潮影响我区前24-48小时,温度场的特征很明显,我们…  相似文献   

19.
王为德 《气象》1981,7(2):2-4
近年来,我国寒潮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对寒潮中期过程和爆发机制有了新的了解,关于大型环流和大气环流发展阶段性的研究有所加强,同时还研制或改进了一些寒潮预报工具。我们在日常预报实践中,结合以往的预报经验,学习和运用了上述科研成果,初步总结出一套中短期结合的寒潮预报思路、工具和程序,现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陕西寒潮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陕西1960年9月——1980年5月70个寒潮个例的分析,发现我省寒潮除了取决于冷空气的强弱、冷高压的移动路径外,还与极地高压的活动、高压场、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