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胆是人们比较生疏的一种海洋生物,它的别名叫棘锅子、海刺猾、棘球和海针;它的体形呈球形,有的呈半球形;它的身上长着一个个带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它又叫“海底刺球”、“龙宫刺猬”,它和海参、海星同属于棘皮动物门,自列一纲——海胆纲。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坚硬沙泥质浅海地带,具有避光和昼伏夜出的特性。目  相似文献   

2.
曹玉茹 《海洋世界》2005,(11):29-30
刺鲀刺鲀属于刺鲀科,全身的鳞已变成粗棘,一旦遇敌,它就会把倒下的硬棘全部竖起,使敌害无从下口,从而保护自己。其皮肤、眼睛、内脏均有毒。  相似文献   

3.
海胆的叉棘是海胆御敌、清除体表异物的重要器官,其形状在海胆的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西太平洋海山区柔海胆科软海胆属Araeosoma、兜海胆属Sperosoma和革海胆属Hygrosoma的叉棘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提供了柔海胆科属的检索表。结果表明:柔海胆有三种常见的叉棘形式,三叉叉棘、三叶叉棘和指状叉棘。三叉叉棘和三叶叉棘在3个属中均存在,指状叉棘只在软海胆属中存在,三叶叉棘和指状叉棘的超微结构变化比较细微,三叉叉棘的超微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属间差异。建议将叉棘的种类和结构作为柔海胆科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胆是海洋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品种有马粪海胆、紫海胆、光棘珠海胆、细雕刻肋海胆等,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我国沿海均有生长,主要喜居浅海中岩礁多、藻类丰富的地方,以海藻类为食。  相似文献   

5.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 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 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 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 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 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 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 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 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 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 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 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海胆的外表虽然黑黝黝,满身都是保护自己的尖刺,可是无人不知尖刺底下藏着海洋中最甘香的人间美味——海胆卵。几乎全世界的海域都有海胆的存在,这种浑身长满刺棘的海中刺猬本想低调生活,但是人类真是世界上最好奇的多事动物,对海胆也充满各种好奇。首先是科学界大咖对海胆如何成为海胆这个事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海胆君是这样成长的:海胆卵开始发育时,起初分裂为两个细胞,然后分裂为4个、8个、16个,最终分裂为许多细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沿海进行海底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奇怪的生物,其中一只外形怪异的无鳞尖牙黑鱼就是在海底火山发现的。据悉,科学家们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在这次研究旅程中还拍摄了这些奇异的新物种的照片。除了无鳞黑鱼,专家们还发现了酷似鳗鱼的奇棘鱼科鱼和长有巨型门牙的蝰鱼科鱼。参与这次研究旅程的海洋生物学家伊恩教授称,这次的发现转变了他们对海底鱼种的研  相似文献   

8.
叉棘是海胆的重要组成器官。不同种类海胆叉棘结构的异同,不仅有助于海胆的种类鉴定,对海胆生物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刻肋海胆科中4种海胆的常见叉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海胆常见叉棘均分为4种类型:球形叉棘、三叉叉棘、三叶叉棘、蛇首叉棘;各种叉棘的显微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建议将叉棘结构作为物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刺鲀     
刺鲀是鱼类家族的刺猬。平时,刺鲀在休息状态下,身上的硬刺平贴在身体上。如果遇到敌害,刺鲀身上的硬刺会马上竖起来,使敌人无从下嘴。这个本领和刺猬是一样的。不过,它还有一项刺猬所没有的本领,那就是它能把身体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它是用这种办法让那些体型和自己差不多的敌人,根本没有办法把它吞到肚子里去。可见刺鲀在混身膨胀,竖起刺的时  相似文献   

10.
在浩瀚深邃的大海里,居住着近20万种海洋“居民”。我国海域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区,孕育着丰富的海洋动物资源。海洋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海水有深有浅,压力大小又各不相同,因而生活在海洋中的“居民”也就长得千姿百态,运动方式也各有特点,有长着“翅膀”的飞鱼能腾空而起,在空中滑翔;满身长着硬刺的刺鲀鱼会腹面朝上,在水中漂浮;身着艳丽服装的蝴蝶鱼在珊瑚礁上翩翩起舞; 两眼长在一边的比目鱼静卧在海地养神;还有那花朵般的海葵、驼着背的对虾、会放“烟雾”的乌贼、敢抛出肚肠的海参……在一望无垠的海洋中还生活着个体较大的“居民”——鲸、聪明的  相似文献   

11.
密斑刺鲀(Diodonhystrix)不仅具有食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的中药及保健食品,但目前关于密斑刺鲀的生殖内分泌调控研究较少,限制了密斑刺鲀的人工繁育基础理论的发展。总所周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是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关键因子之一。利用转录组分析及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密斑刺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GnRH) gnrh2和gnrh3基因的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密斑刺鲀gnrh2 cDNA开放阅读框共279 bp,可编码92个氨基酸残基;密斑刺鲀gnrh3cDNA开放阅读框共270 bp,可编码89个氨基酸残基。通过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密斑刺鲀GnRH与鲀科类的鱼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gnrh2和gnrh3基因在密斑刺鲀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发现gnrh2和gnrh3基因在脾、鳃和垂体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此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密斑刺鲀gnrh2和gnrh3基因在性腺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密斑刺鲀gnrh2基因在不同的性腺发育时期中没有显著性的变化,而gnrh3基因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不断升高。研究主要获得两个创新性的重要结果:首先是证实了密斑刺鲀存在两种gnrh基因(gnrh2和gnrh3),其次是提示了gnrh3基因可能是密斑刺鲀生殖调控的主要gnrh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密斑刺鲀生殖内分泌调控机理提供研究方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粪海胆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是一种经济海产动物,它的生殖腺营养极为丰富,我国明代就有利用海胆生殖腺制酱的记载。由于马粪海胆的生殖腺色泽橙红,因此是加工高级“云丹”的优质原料。此外,海胆的提取物“波乃利宁”(Bonellinin)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抗癌药物的材料。据报道,苏联有关学者最近对海胆生殖腺作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线性连续梯度非变性电泳结合邻苯二酚发色法分离纯化了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体腔液上清中的酚氧化酶(PO),然后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进行了光棘球海胆PO氧化产物的抗菌特性分析。结果显示:(1)光棘球海胆体腔液上清中存在3种PO(Sn PO1,Sn PO2,Sn PO3),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与邻苯二酚反应分别呈现褐色、黄色和紫色;(2)以多巴胺为底物时,Sn PO1的氧化产物对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抗菌作用,Sn PO2氧化产物对哈维氏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拟诺卡式菌Nocardiopsis sp.有抗菌作用,Sn PO3氧化产物仅对哈维氏弧菌和拟诺卡式菌有抗菌作用;(3)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时,仅Sn PO2氧化产物对拟诺卡式菌有抗菌作用;(4)光棘球海胆PO氧化产物对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和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光棘球海胆中,PO氧化产物具有窄谱抗菌活性,多巴胺氧化产物的抗菌活力高于左旋多巴氧化产物,并且不同PO亚型的氧化产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抗菌特性。  相似文献   

14.
河豚,又叫“鲀”,不同的地方,叫法各异,如:气鼓鱼、敌目鱼、廷巴等。其实,“河豚”并不是一种鱼的名称,它实际上是鲀科,特别是东方鲀属的多种鱼的通称。这些鱼通常都具有以下特征:体呈圆筒状,牙愈合成4个喙状牙板,无腹鳍,无鳞,具有能吸气膨胀的气囊。河豚含有的毒素毒性很强,基于安全的原因,8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沿江各地通过广播、宣传画等一再告诫人们不要误食河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是一种经济海产动物,它的生殖腺营养极为丰富,我国明代就有利用海胆生殖腺制酱的记载。由于马粪海胆的生殖腺色泽橙红,因此是加工高级“云丹”的优质原料。此外,海胆的提取物”波乃利宁”(Bonellinin)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抗癌药物的材料。据报道,苏联有关学者最近对海胆生殖腺作了测定和分析,认为海胆生殖腺所含的二十烷酸(C_(19)H_(39)COOH)  相似文献   

17.
东方鲀属主要经济鱼种繁育养殖、育种和基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鲀类是指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一个鱼类类群。在南方,人们称它为“鸡泡鱼”、“气泡鱼”,在北方则称“河鲀”或“廷巴”。鲀类种类繁多,从太平洋至大西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光棘球海胆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摸清了光棘球海胆的繁殖季节、胚胎发育及幼体生长时序,掌握了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技术,对浮游幼体及稚海胆的培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1990年进行水温(0-30℃)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光棘球海胆各发育阶段的生长等均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其中,低于5℃或者高于26℃时,受精卵不发育;低于15℃或者高于24℃时,浮游幼体发育不正常;低于0℃或者高至30℃时,幼海胆难以生存,生长适温在16-22℃;成海胆,0℃时活力显著减弱但短期内无死亡,30℃则大量死亡,生长  相似文献   

20.
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别分离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可溶性全蛋白,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了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蛋白质的表达图谱。实验采用细胞超声破碎—丙酮沉淀及除盐—50mmol/LTris-HCl (pH 6.8)复溶的方法分别提取光棘球海胆雄性、雌性性腺的可溶性全蛋白,采用载体两性电解质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分别在pH5-8和pH4-6范围内对性腺组织可溶性全蛋白进行分离。利用PDQuest8.0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发现pH5-8范围内,雄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双向电泳图谱检出的蛋白质斑点为321个,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检出蛋白质斑点402个。在pH4-6范围内,雄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双向电泳图谱检出的蛋白质斑点数为239个,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检出197个蛋白质斑点。图像分析软件比对结果显示,在pH4-6范围内,雄性、雌性光棘球海胆性腺匹配的蛋白质斑点为31个,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斑点数为208个。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光棘球海胆的性腺蛋白质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利用质谱鉴定技术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鉴定,可为未来寻找不同性别光棘球海胆间决定性腺品质性状的特异性蛋白;建立不同性别海胆性腺蛋白质组表达谱与性腺品质性状的对应关系;提高和改良海胆性腺品质性状等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