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钾盐矿床的成矿条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钾盐是钾肥的主要原料。钾盐矿床一直是我国地质找矿的重点。世界钾盐矿床研究表明,钾盐矿床比其它盐类矿床需要更为“苛刻”的成矿条件,表现在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物化学沉积条件、物源条件、干盐湖条件等。研究并总结世界钾盐矿床成矿条件,对在中国进一步找寻钾盐矿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硫酸盐型液体钾盐矿床,对于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大量盐泉、地下潜水及地表水的化学实测数据,从水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区富钾卤水钠氯系数为0.76~1.24,钾氯系数为38.58~60.49,主体表现为溶滤型卤水特征,指示有其他来源卤水混合参与成矿;首次在罗布泊...  相似文献   

3.
成矿系统理论将矿床视为动态演化的自然系统,矿床从发生、形成到发展的整体演变过程及其控制机制是该理论的研究核心,“源、运、储、变、保”是该理论剖析矿床成因的五个基本着眼点。东南亚呵叻高原超大型钾盐矿床作为我国海外钾肥生产基地的标志性成功案例,其成矿系统研究不仅关乎该矿床成因认识的深度及其开发利用的广度,同时对中国东特提斯域内找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拟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成矿系统理论,运用动态的整体思维对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因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时间维度下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源、运、储、变、保”成矿要素的表现特征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初步提出固体可溶性钾盐矿床成矿系统的研究思路构架,以期为全球钾盐矿床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呵叻高原蕴含着丰富的古钾盐资源,沙空那空盆地龙湖矿区是其中重要的成矿区域,更是研究海相成因钾盐矿床的良好载体。自呵叻高原发现钾盐矿床以来,地质勘探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相继展开。基于该区的成矿特征,Hite(1979)和Warren(1999)提出的不均匀成矿模式和截顶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有关钾盐矿床的研究工作,就当前世界范围来说,主要集中在欧美和苏联。前者,着重于探讨钾盐矿床的成矿理论,而对其分类的研究甚少;后者,除了研究钾盐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外,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分类的研究。其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伊万诺夫、菲维格等人。而其他学者,如我国的袁见齐教授也在阐述盐类矿床分类的同时,对  相似文献   

6.
商朋强  祁才吉  焦森  熊先孝  关炳庭  张杨 《地质通报》2019,38(10):1758-1767
为摸清全国钾盐矿资源家底,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产业政策,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和成果,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钾盐矿成矿特征研究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钾盐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以第四纪盐湖型钾盐矿为主,成矿时代以第四纪为主。钾盐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大型新生代陆相成盐盆地,在空间上可划分为12个Ⅲ级成矿区带。在典型矿床、区域成矿要素和预测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第四纪盐湖型、深藏地下卤水型、碎屑岩型、碳酸盐岩型4类钾盐矿的预测评价模型特征。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共圈定钾盐矿最小预测区320个,归并圈定了42个3级预测区,并对各预测区进行了定量预测评价,6000m以浅钾盐矿预测资源量计32.63×10~8t(KCl),其中500m以浅钾盐矿预测资源量计15.10×10~8t。分析结果显示,全国以柴达木盆地及北缘钾盐成矿带和塔里木盆地钾盐矿成矿带预测资源量较大,预测资源量主要为第四纪盐湖型和深藏地下卤水型。潜力预测工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的钾盐矿床地质和勘查信息资料水平,对指导钾盐矿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布泊盐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自古以来,一直引起国内外探险家的极大兴趣,近代开展探险考察,现代进入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阶段。自1995年在罗布泊罗北凹地发现超大型钾盐矿床以来,罗布泊盐湖地质科学研究与资源调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钾盐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罗北凹地获得2.5亿吨卤水氯化钾资源/储量,达超大型规模;首次发现卤水钾矿床储藏于钙芒硝岩中,属一种新类型钾盐矿床,而且是一个优质整装的硫酸盐型钾盐矿床;继而,在罗北凹地外围又发现四个中型钾盐矿床,累计氯化钾资源量数千万吨。钾盐成矿理论方面,提出和完善了“高山深盆迁移论”,“两段式成钾论”和“含水墙成钾”模式等,这些成矿认识,指导了罗布泊盐湖钾盐大规模勘查和扩大找矿。钾盐开发方面,2000年,成立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先后完成中试,建成年产4万吨硫酸钾示范厂,2006年4月25日,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可望在我国西部欧亚大陆桥沿线建成第二个钾肥生产基地,对缓解我国钾盐紧缺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时期,罗布泊盐湖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巨量钙芒硝沉积及其晶间富钾卤水的大规模聚集成矿。故此,罗布泊盐湖环境演化与钾盐矿床的成因一直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罗北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从1995年发现至今已有20余年,其钾盐地质科学研究、勘查开发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文章详细回顾、总结罗布泊超大型卤水钾矿发现以来的盐湖沉积演化、成钾条件、成钾理论研究及找矿勘查方面的重要成果,探索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罗布泊钾盐成矿研究基本演变是:(1)基于盆地分隔、矿随盆移的概念,发展从"高山深盆"模式到"高山深盆-迁移成矿"模式,取得罗北凹地找矿突破;(2)基于巨量钙芒硝的发现,突破盐湖石盐阶段成钾的"三阶段"模式,提出"二阶段"模式,推动罗北及外围大规模勘查;(3)基于地堑式断陷带的发现,提出"含水墙"成藏模式,使找矿从"水平状"到"直立状"储藏模式转变,取得深部找矿突破等。总之,罗布泊盐湖成钾理论的每次创新认识,相应地带来找矿突破进展;继续深入加强盐湖钾盐矿床形成规律研究,可能还会带来钾盐成矿的新认识,开拓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钾盐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料,虽然已经有诸多关于钾盐矿成因的研究,但关于大地构造运动与钾盐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成矿模式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本文首先从钾元素的初始成因出发,梳理出钾盐的物质来源.然后分别从钾盐矿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进一步分析在稳定克拉通环境、陆块汇聚环境和陆块裂解环境下的钾盐矿成矿过程,说明包括构造、物质来源和...  相似文献   

10.
克拉通古陆表海盆中的固体钾盐矿床占居全球钾盐资源总量的90%以上,其中最典型的2个巨型钾盐矿床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和俄罗斯涅帕。为探究华北奥陶纪古陆表海盆的成钾可能性,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同类型盆地的成钾条件,结果表明:萨斯喀彻温泥盆纪钾盐矿床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巨量海水在稳定克拉通预备盆地的持续蒸发浓缩,进而迁移至相对活动的亚稳定构造区汇聚成钾盐矿床,其上覆盖着红层沉积,其成钾模式概括为"泪滴式";俄罗斯涅帕寒武纪钾盐矿床的形成过程总体表现为半封闭巨型蒸发台盆接受巨量海水的多次补给并持续蒸发浓缩,富钾卤水最终汇聚于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深坳中,形成巨型钾盐矿床,钾盐层系上覆为膏岩或灰岩等淡化沉积层,其钾盐成矿模式概括为"牛眼式"。华北奥陶纪古陆表海盆与形成上述2大典型钾盐矿床的盆地具有十分相似的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条件,且在华北西部的陕北盐盆已钻获厚1.22 m的钾石盐矿层和厚达64.7 m的钾石盐高矿化段,根据盆地特殊地质条件,建立了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复底锅"成钾模型。笔者认为,华北奥陶纪古陆表海盆完全可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海相固体钾盐矿床,并对其中最有希望的陕北盐盆的钾盐资源潜力和找钾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相似文献   

12.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2,19(1):52-59
为了简化地质构造力学分析,本文探讨了用内力线来描绘应力场的方法,仿照用磁力线描绘磁场的做法,约定以从外力作用点,支承点等处发出的一族主应力迹线为代表内力传递路径的“内力线”,根据弹性理论绘制了部分简单应力场的内力线图,阐述了以简单应力场内力线图为基础绘制复杂应力场内力线图并对之进行分析的方法,同时,文中还对这一方法在山字型构造体系和断裂等板内构造应力场分析,隐伏或未知构及地质的推测,地震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Increased interest in paleoenvironmental studies is a result of climatic changes occurring at present and predicted for the future. Such studies could be done using t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s (δ2H and δ18O) of kaolins, which provide knowledge on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during the time of kaolinisation. In this study,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lay-size fraction of kaolins occurring in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Formations of the Douala Sub-Basin in Cameroon are presented, with the aim of reconstructing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Sub-Basin. To achieve this, the clay-size fraction (< 2 μm fraction) of 8 kaolinite-rich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their δ2H and δ18O compositions, and results were reported as part per mil (‰) relative to the SMOW standard. The δ18O values of kaolins found in the Cretaceous–Tertiary Formations of the Douala Sub-Basin varied between +18.2 and +21.0‰, whereas the δ2H values varied between –69 and –53‰. Nine of the eleven samples plotted on the right of the supergene–hypogene line. Five of these nine samples plotted very close to the kaolinite line, which represents the composition of kaolinite in equilibrium with meteoric water at 20 °C; suggesting a supergene weathering origin of these kaolin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of kaolinisation yielded mean formation temperatures of 22 ± 2 °C and 27 ± 6 °C for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kaolins, respectively. Excluding the two samples falling in the hypogene field, averages of kaolinisation temperatures were 20 and 25 °C during the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se temperatures are slightly below the presen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 Douala (27 °C), thereby suggesting that the climate was becoming warmer from the Cretaceous to the Present. Therefore, Douala had a cooler and rainy climate during the Cretaceous, and the climate is gradually becoming hotter and more humid, favouring the refinement of existing kaolins and the kaolinisation of kaolin-forming minerals in the Sub-Basin.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落实“双保”工作,济南市国土资源局槐荫分局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积极服务于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了国土资源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挤扩多盘桩桩周土体极限破坏机理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证明盘下土体的破坏形式为滑移破坏。据此,应用Coulumb-Mohr定律建立了应力函数表达式,并运用滑移线理论,通过简单破坏区域,选择适合盘下土体的破坏形式Prandtl区域应力场,建立极坐标应力方程,从而推导出挤扩多盘桩盘下土体应力的计算模式,以便进一步确定土体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唐万春 《地质与勘探》2011,47(4):699-704
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约45%的线路为可溶岩地段,沿线岩溶较发育,且多为覆盖型岩溶,线路对路基变形稳定问题要求很高。通过对其中英德段沿线覆盖型岩溶分布区内1943个勘探钻孔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沿线覆盖型岩溶的结构特征,以及地下岩溶集中在埋深为0~30m、30~60m、60~1lOm的三个垂向分层上,具有明显的成...  相似文献   

17.
郭原  于飞 《地球学报》2017,38(2):299-303
本文阐述了地学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结合经济学原理重点从办公OA系统、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展陈方式的多样化、科普资源的共享和定制化几个方面探讨了公益性地学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管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公众接受度和满意度,克服地学知识相对专业的特点,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张兴国 《吉林地质》1992,11(2):71-78
本文阐述了环境同位素在地下水研究中的作用和饮马河流域水文地质概况。运用稳定同位素D和~(18)O千分偏差值分析了地下水成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14)C和地下水动力学等方法计算了地下水年龄。通过分析和讨论,对地下水成因和地下水循环周期有了新认识。因此利用环境同位素示踪地下水,对选择供水水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明章 《吉林地质》1993,12(3):46-52
本文运用稳定同位素δD、δ~(13)O阐述了公主岭一带地下水成因,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14)C计算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平均滞留年龄。通过分析,对天然状态下和长期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周期也提出了新认识。因此,公主岭一带地下水同位素年龄的研究,对山前高平原各城镇开辟供水水源地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无扩展BASIC时,用BASIC语言编写的行号删除程序。它既简易又能提高效率,特别是在消除较长程序时,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