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新疆及周边国家、地区超大型矿床成矿特征和远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储量特别巨大的超大规模矿床在各国和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类矿床的勘查和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在对新疆及周边国家、地区超大型矿床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超大型矿床类型及其选择性,分析了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并论证了超大型矿床资源潜力,中亚超大型矿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亚区域多戈壁或浅覆盖,为遥感地质找矿提供了更多机会;中亚成矿域发现较多大型超大型金铜铁多金属矿床,它们的遥感地质特征受人关注。本研究采用美国陆地卫星7号ETM+数据对乌兹别克斯坦Muruntau巨型金矿床、哈萨克斯坦Kounrad和Aktogai超大型铜矿床、蒙古国Oyu Tolgoi超大型铜金矿床、中国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大型铁矿床等中亚代表性金属矿床进行了遥感地质分析,表明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造山型金矿和火山岩型铁矿均与直径几km至几十km的环形遥感影像关系密切,矿床往往产在环形遥感影像边部。新疆西天山赛里木湖东南部库松木切克发现清晰的环形遥感影像,面积约2.9×2.3 km2,“十字形”地质剖面实测证实它是构造岩浆热穹隆的表现:穹隆核部是蓟县系白云岩和大理岩,翼部为泥盆系复成分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核部与翼部之间多发育外倾正断层,沿断层硅化和黄铁矿化显著。库松木切克发现的环形遥感影像与航磁异常和Co - Ni - W - Mo - Cu - Zn - Pb - Sb - Ag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相重合,可能是斑岩夕卡岩型,或卡林/类卡林型,或MVT等铜、金、铁、铅锌大型矿床找矿重要靶区。我国新疆北部相关大型矿床找矿中值得高度重视环形遥感影像的示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找矿与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不少矿床学家已提供很多有益的探讨和意见。本文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一般成矿条件,与中小型矿床的成矿条件是基本类似的;而在基本类似的成矿条件下能否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其特殊条件是成矿区必需有过量的矿源供给。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55-59
近年来,四川阿坝可尔因地区近年来的探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相续发现了李家沟和党坝两处超大型锂辉石矿床、业隆沟大型锂辉石等矿床[3],查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超过150万吨[3],资源潜力巨大。热达门地区,具有极好的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热达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成矿模型与区内典型矿床分析对比研究,对该矿床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带一路"范围内中国境外21个主要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运用板块构造理论阐述了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与金矿化的时空联系,这些矿床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亚-蒙古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中-东段和环太平洋成矿域西环三大成矿域;形成时间上,中亚-蒙古成矿域金成矿作用高峰期为泥盆纪和石炭纪;特提斯成矿域成矿作用高峰期为白垩纪末—古新世初;环太平洋西环成矿域金成矿作用高峰期北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部为新近纪;从产出环境看,成矿作用主要与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所形成的造山带和岛弧带密切相关。"一带一路"地区具有丰富的金矿资源,良好的成矿条件,找矿勘查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55-59
近年来,四川阿坝可尔因地区近年来的探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相续发现了李家沟和党坝两处超大型锂辉石矿床、业隆沟大型锂辉石等矿床[3],查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超过150万吨[3],资源潜力巨大。热达门地区,具有极好的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热达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成矿模型与区内典型矿床分析对比研究,对该矿床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初议中亚成矿域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光炽 《地质科学》1999,34(4):397-404
给出了中亚成矿域的地质含义与地理范围。此巨型成矿域以发育中、晚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为其特点。以超大型矿床为重点,并主要围绕金、铜讨论了中亚成矿域6种类型矿床的时空展布。近年取得的进展说明,中亚成矿域在矿产资源优势与潜力方面并不亚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  相似文献   

8.
超大型金矿床的基本特征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超大型矿床是当前地球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对超大型矿床的概念及划分仍无统一的认识。超大型金矿床在国外分布广泛,类型众多,成矿时代广,矿床规模大,控矿构造特殊。对超大型金矿床的找矿重点是研究全球成矿背景及成矿理论,对现有大型矿床进行进一步评价以及采用先进手段进行新区预测。目前中国虽肯定的超大型金矿床不多,但从中国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现有矿床勘探程度较低等情况来看,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孙钧 《矿产与地质》1994,8(3):161-168
近年来朝鲜北部在金属矿产勘查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金、铜、铅锌矿床,本文介绍了朝鲜北部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产地质特征以及典型矿床实例,并对比我国相邻地区成矿地质构造条件,提出了找矿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等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与中亚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含矿砂体的规模和延伸稳定性不如中亚地区,因而单个矿床规模难以构成超大型,但山间盆地可以发育多个由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控制的矿床,从而在总体规模上可形成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铀矿矿集区。最后,指出了天山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亚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最近十几年来在新疆阿尔泰、东天山等发现越来越多的三叠纪矿床,包括3个超大型矿床。在古生代造山带中为什么三叠纪能够成矿和成大矿,不同类型矿产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确定新疆中亚造山带19个三叠纪矿床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斑岩型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钨矿床。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分布于阿尔泰,斑岩型钼矿床、矽卡岩型钨矿床和钨(钼)矿床分布于东天山。19个矿床的成矿年龄变化于193~248 Ma,峰值为215 Ma。不同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略有差别,形成时间相对较早的有矽卡岩型,其次是斑岩型,伟晶岩型形成时间跨度最大,多数形成于晚三叠世,少数延续到早侏罗世。东天山沙东-小白石头一带钨矿和阿尔泰稀有金属矿最具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找寻与预测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天山是我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之一,并且具有良好的进一步找矿潜力。本文在对东天山成矿地质背景和古生代大量内生金属矿床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划分出7种内生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类型,阐明了该区晚古生代地壳经历了拉张、挤压、碰撞、碰撞后弛张、剪切走滑和局部伸展的发展阶段,金、铜等内生金属矿床属于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非洲中南部地区的铜资源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刚果(金)和南非等12个国家,笔者根据非洲陆壳的形成、后期新元古代泛非运动及古生代—新生代的沉积作用等影响,将除非洲大陆西北缘,从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以外的非洲大陆划分为Ⅰ级构造单元;以新元古代泛非运动作为标志将非洲陆块划分为西非克拉通、东北非克拉通、中非克拉通、南非克拉通和泛非构造带5个Ⅱ级构造单元;将中南部非洲地区划分为28个Ⅲ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非洲大陆划分为Ⅰ级成矿域,中南部非洲划分为南非克拉通金-铁-锰-铬-镍-铀-金刚石成矿省、中非克拉通金-铜-铁-钨-锡-铌-钽-金刚石成矿省和泛非构造带成矿省3个Ⅱ级成矿省及32个Ⅲ级成矿区(带),其中12个成矿区(带)与铜矿床有关。从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方面对主要成矿区(带)中代表性的沉积变质-改造型铜钴矿床、与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有关的铜镍矿床、与绿岩带有关的铜矿床、与碳酸岩体有关的铜矿床和与灰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缺乏重点地区物化探资料的条件下,笔者根据非洲中南部铜资源分布的国家、构造单元的划分、成矿区(带)的划分及代表性矿床特征,将非洲中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5个铜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区,并进行了初步的找矿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亚成矿域核心地区地质演化与成矿规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亚成矿域地质演化的重要特征是:古生代地壳生长和演化的多阶段性、多旋回物质的活化-再活化、成矿环境的长期性和周期性,这些特征导致域内成矿物质的多次迁移和聚集。中亚成矿域由若干个成矿省组成,其核心部分由阿尔泰成矿省、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和中-南天山成矿省构成。成矿省由多个成矿带构成,每个成矿带由若干个矿集区组成,每一个矿集区包含至少1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古亚洲洋关闭后,中亚成矿域核心地区普遍发育的印支期成矿作用主要受韧性剪切带和小型壳源岩浆活动控制。中亚成矿域核心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古南天山俯冲带流体-岩浆演化过程对成矿作用的制约、巨型斑岩铜矿带的形成环境、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巨型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对金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蒙古国南部及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金属矿床产出的围岩岩性组合和成矿作用特征, 可将蒙古国南部及邻区分布的各类金属矿床(点)划分为6种类型, 即(1)斑岩型铜(金)和铜(钼)矿床(点); (2)矽卡岩型锌和银多金属矿床(点); (3)热液脉型钨、锡、稀有(土)金属和银多金属矿床(点); (4)火山岩型铜(锌)和铀矿床(点); (5)沉积岩型铜多金属和铀矿床(点); (6)砂金和铂矿床(点)。在较详细剖析各类金属矿床(点)基本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划分了10处矿化集中区, 并且讨论了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研究区范围内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可从新元古代一直持续到新生代, 但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分别与海西期和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是地壳特定演化阶段综合性地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最近新疆西昆仑地区锰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伴随大型优质锰矿的发现和勘查,锰已成为新疆区域优势金属矿种之一。通过系统收集资料,总结新疆锰矿成矿类型及区域时空规律。指出寒武纪、二叠纪、石炭纪是新疆锰矿成矿的3个重要时代,西昆仑-昆盖山裂谷带、塔里木陆块北部边缘活动带是新疆锰矿成矿的重要构造单元,以海相沉积型锰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同时,对比中国南方重要锰矿成矿特征,指出新疆奥尔托喀讷什、穆呼锰矿与广西下雷超大型锰矿在地质构造背景、成矿时代、含矿建造、矿石类型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在成矿空间上具某种“亲缘性”。新疆西昆仑穆呼-玛尔坎苏锰矿带具超大型锰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勘查与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复新  肖丽  齐亚林 《中国地质》2004,31(4):407-412
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发现超大型卡林金矿及1000余千米的成矿带,引起世界各国重视,70年代卡林金矿找矿理论传入中国,经历了找矿实践和初步研究的认识时期,中国陕西与贵州同时发现卡林型金矿线索;80年代中后期中国找矿有重大突破,勘查确定了包含40多例大、中型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分布于环扬子地台的“西北金三角”和“西南金三角”,典型矿床研究取得较大进展;90年代找矿勘探又上一新台阶,除继续发现一批矿床外,成功勘查出数例特大型该类矿床,对矿床成因、成矿机理、矿床类型与成矿动力学进行综合性研究;跨入新世纪仍有金矿床的不断发现,显示出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寻找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镍矿成矿规律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涛  王登红  钱壮志  付勇  陈郑辉  娄德波 《地质学报》2014,88(12):2227-2251
我国镍矿可分为岩浆型、海相沉积型和风化壳型3种预测类型.矿床形成时代较为连续,最早形成于中—新元古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其中中—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是形成矿床的两个高峰期;中—新元古代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周缘,晚古生代镍矿主要分布在中亚造山带、峨眉山和塔里木大火成岩省范围内.岩浆型镍矿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解、造山带后碰撞伸展以及地幔柱3种构造背景,根据不同构造背景并结合主要岩浆作用特点,将与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铜-钴-铂族元素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划分出与大陆裂解边缘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镍-铜-钴-铂族元素矿床成矿亚类型、与地幔柱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镍-铜-钴-铂族元素矿床成矿亚类型、与造山带俯冲作用下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铜-钴-铂族元素矿床成矿亚类型、与造山带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幔源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镍-铜-钴-铂族元素矿床成矿亚类型等4种亚类型.分别对中—新元古代与大陆边缘裂解有关的镍铜(铂)矿床、寒武纪与黑色页岩有关的海相沉积型镍钼钒矿床、早二叠世与造山带伸展背景有关的镍铜矿床、晚二叠世与大火成岩省有关的镍铜(铂)矿床、新生代与风化壳有关的镍金矿床及其对应的典型矿床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了叙述;认为大陆裂解边缘、地幔柱、造山带后碰撞伸展是我国镍矿形成的有利成矿地质背景,与邻近深大断裂、镁铁—超镁铁岩体、高MgO的原生岩浆(高镁玄武质岩浆)、深部岩浆作用、硫饱和与硫化物熔离共同组成岩浆型镍矿的6个重要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The nickel deposi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19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are 339 ore deposits/occurrences, including 4 super large-scale deposits, 14 large-scale deposits, 26 middle-scale deposits, 75 small-scale deposits, and 220 mineralized occurrences. The prediction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s of nickel deposits are magmatic type, marine sedimentary type and regolith type. The formation age is from the Neoarchean to the Cenozoic with two peaks in the Neoproterozoic and the late Paleozoic. The nickel deposits formed in the Neoproterozoic are located on the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Yangtze Block, and those form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Emeishan and the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Magmatic nickel deposits are mainly related with broken-up continental margin,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of the orogenic belt and mantle plum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ctonic background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sm, the Ni-Cu-Co-PGE metallogenic series types of ore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4 subtypes: (1) the Ni-Cu-Co-PGE metallogenic series subtype of ore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in the broken-up continental margin, (2) the Ni-Cu-Co-PGE metallogenic series subtype of ore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in mantle plume magmatism, (3) the Ni-Cu-Co-PGE metallogenic series subtype of ore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in the subduction of the orogenic belt, and (4) the Ni-Cu-Co-PGE metallogenic series subtype of ore deposits related with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rocks in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of the orogenic belt. We hav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odels for Neoproterozoic Ni-Cu-(PGE) deposits related with broken-up continental margin, Cambrian marine sedimentary Ni-Mo-V deposits related with black shale, early Permian Ni-Cu deposits related with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of the orogenic belt, late Permian Ni-Cu-(PGE) deposits related with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and Cenozoic Ni-Au deposits related with regolith. The broken-up continental margin, mantle plume and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of the orogenic belt are important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s, and the discordogenic fault,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high MgO primitive magma (high-MgO basaltic magma), deep magmatism, sulfur saturation and sulfide segregation are 6 importa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magmatic nickel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