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5 6m望远镜新CCD系统是在里克天文台用其控制电路组装而成的。该系统能在MPP模式与非MPP模式之间自由快速转换。我们比较了两种模式的性能差异 ,得到 :(1)增益和读出噪音不变。 (2 )在 - 10 0℃温度 ,MPP模式的暗流对短的或中等长度的露光可以忽略 ,并且暗流对CCD芯片的温度变化不太敏感 ;非MPP模式的暗流有确定的图案 ,对CCD的温度变化比MPP敏感。因此稳定的低温是必须的 ,并且使用时须减暗流。 (3)使用MPP的代价是 ,相对于非MPP模式 ,动态范围至少减小约 90 0 0adu(增益 4 .6e- /adu)。用户使用时应按照科学目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于傅立叶变换成像技术的硬X射线成像望远镜,利用双层平行光栅对天体X射线源发出的光进行调制编码,调制后的光由闪烁晶体探测器捕捉并进行光电转换,最后由电子学系统读出.调制准直器型望远镜分为空间调制和时间调制两种类型,时间调制系统要求探测器系统的扫描运动,而空间调制系统不需要运动.对光栅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准直器的基本结构设计,成功制作了空间调制方式硬X射线成像望远镜原型机所需的关键部件,包括8个碘化铯晶体的探测器模块(含光电倍增管PMT)、8通道成型放大器(其中两套为实验备份)和数据获取系统.对这些部件的设计作了介绍,并给出了电子学系统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预计2025年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pace Station Telescope, CSST),主要用于开展大规模的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工作。发射前需要利用地基望远镜对空间望远镜的光学成像系统、探测器,以及设备长时间运行稳定性进行地面测试。设计了兴隆观测基地80 cm望远镜的无缝光谱地面测试,利用A型恒星、B型恒星和沃尔夫拉叶星HD4004的强吸收和发射线特征,拟合色散方程,并发现色散方程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对HR3173的53条数据的零级谱位置信息及色散方程系数进行了二次曲面拟合,并利用该曲面对HR3173零级像位置范围内的HR718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得到的CCD上8×13 pixels范围内的平均视向速度精度为51 km/s。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1 m红外太阳望远镜多通道高分辨率成像观测系统中实现多个波段太阳图像的同步高分辨率统计重建,需要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采集系统同步。研究了如何采用CCD相机外触发工作模式、计算机PCI总线硬件中断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时间相结合实现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的同步采集,并在现有的Hα和Ti O两个成像观测通道上搭建实验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波形时序测试,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这一数据同步采集技术能满足1 m太阳望远镜多个观测通道图像的同步采集要求。  相似文献   

5.
空间太阳望远镜在轨运行中,会受到复杂的空间环境影响,光学窗口的温度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后面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热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光学窗口的各部分保持在各自正常温度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望远镜在地影结束后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完成整个周期运行.为了得到窗口在空间热载荷下整个周期内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需要对窗口稳态及地影状态中有无加热两种瞬态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两种瞬态温度分布的仿真结果,对窗口采取相应热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热控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地天体望远镜由SI600S (4k×4k) CCD升级为STA1600LN (10k×10k) CCD后,观测视场由4 deg~2增至9 deg~2,可用视场直径由望远镜原设计视场的3.14°增至4.28°,超出原设计36%,同时作为CCD密封窗的场镜增厚8.75 mm;两个因素导致10k CCD成像的轴外像差增大,视场外围的像质变差.依据望远镜原始设计光学参数,借助光学设计软件ZEMAX进行像质改善尝试,最终选择在10k CCD场镜前插入一个由两片球面透镜组成的场改正镜,使10k CCD的轴外像差得到校正.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进一步拓展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能力的设计方案,将望远镜的可用视场从目前的14.38 deg~2扩展至28.27 deg~2.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 LHAASO)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平均海拔4 410 m。激光标定系统是LHAASO的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ide Field-of-view 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 WFCTA)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于标定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接收的光子数的绝对增益。激光标定系统中的激光能量测量系统由能量探头(Energy sensor)、能量计(Energy meter)和温控系统3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精确测量发射向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视场内的脉冲激光束的能量。主要对能量探头进行了相对标定和性能研究,并设计开发了保温系统来保证能量探头在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正常工作。通过能量探头之间的相对标定,可以提高激光能量测量的准确性。能量探头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以能量探头中心为圆心、直径为8 mm的圆形区域内,其不均匀度小于1.5%。激光束的入射角对能量探头测量激光脉冲能量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垂直入射时能量探头反射的激光会损坏激光器,因此需要避免激光束垂直入射能量探头。...  相似文献   

8.
上海台1.56m望远镜新CCD照相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安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1.5 6m望远镜上的新CCD照相机系统 ,内容涉及CCD的量子效率、增益、控制器、观测程序以及滤光片等情况 ,为使用该 1.5 6m望远镜的天文学家提供了所需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天文用2K×2K高速CMOS相机的研制与测试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性能CMOS成像器件的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长期在天文观测中占统治地位的CCD器件相比,CMOS在读出速度、功耗、空间应用的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了探索CMOS成像器件在天文领域中的应用,我们以Fillfactory公司最新的高速、大面阵CMOS芯片LUPA 4000为基础,研制了一台天文相机并对其进行了测试。本文简要介绍了CMOS成像器件的概述,相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读出噪声、增益、线性和增益等若干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天文观测采用的CCD一般都要进行性能测试,然后再投入常规观测。针对云南天文台Hα全日面望远镜新引入的4K×4K大尺寸QHYl6803CCD已投入实际观测的情况,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试,检测内容包括有效尺寸、本底情况、读出噪声、增益、暗流、热像素等等。从检测结果来看,该CCD是适用于太阳全日面观测的。同时提出的检测方案是一种在非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方案,较为方便和快捷。从检测结果来看,参数的测量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时间传递链路的可靠性, 国际权度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BIPM)自\lk2020年起将Galileo时间比对正式作为UTC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计算的备份链路, 因此对接收机Ga-lileo信号时延校准是全球各守时实验室参与UTC链路的必要工作. 以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 PTB)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NTSC)已校准的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链路为参考, 将PT09接收机设为参考站, 对NTSC的NT02和NT05两台不同型号接收机的Galileo E3 (Galileo E1&E5a)总时延进行校准并验证. 结果表明: NT02和NT05 Galileo E3总时延分别为74.6ns和46.5ns, 校准不确定度均为3.5ns, 且校准时延比较稳定; NT02和NT05校准后与其他守时实验室已校准接收机的GPS P3和Galileo E3链路的共视比对结果基本一致; 以NTP3与其他实验室接收机GPS P3链路的共视比对结果为参考, 其偏差均值均小于1.5ns, 在校准不确定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1983年日食光谱资料的强度和高度定标方法和结果,并讨论了其精度.对同一波段,用两种不同的绝对定标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定标是可靠的.文中还给出了二切无缝谱色球底的位置,并计算了该区的温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包含天体的分光观测和处理资料中所涉及到的Coude摄谱仪和1024CCD系统的相关参数,以及CCD响应区Fe-Ar发射光谱的证认结果.(1)Coude系统的色散曲线几乎呈水平分布,1~3级光谱(m)的倒色散分别为8.391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The B eij lug- Ahs ona~ TaiP ei- C onnect lout Color S urvey of t he S by (Hereaft er B AT C ) ut driesthe 15 intermediate band filters to make CCD forage photometric ohs~ion. The BATCphotometric system ties its maghtude zero P~Oint to the spectro-photometric AB maghtudesystem. The AB system is a monochro~ic fi system fort introduced by Oke in 1969 with aprovisional calibration designated AB69.The AB system selects F subdwarfs around visual magnitude 9 as standa…  相似文献   

15.
CHAMP加速仪资料的快速校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星载加速仪进行校标是有效利用星载加速仪测量数据的基础,目前校标方法都是建立在星载GPS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对处理软件和计算设备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满足高层大气阻力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校标方法,即利用GFZ公布的CHAMP卫星快速轨道作为观测资料,采用有尺度因子和线性偏差的加速仪测量值代替非引力模型摄动加速度...  相似文献   

16.
探月光学有效载荷系统含CCD立体相机与干涉成像光谱仪两台光学遥感器,CCD立体相机完成的科学目标主要是与激光高度计配合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像。文章主要叙述了三线阵立体相机的工作原理,定标内容、目的以及CCD裸片像元检测和整机的相对定标和绝对定标过程。  相似文献   

17.
GPS共视比对(GPS CV)是国际原子时进行时间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在有TWSTFT(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的实验室GPS也作为时间比对的备用手段而存在,而且TWSTFT系统启用时需用GPS做校准。国际权度局(BIPM)为了减小比对误差,对一些时间实验室的GPS接收机进行不定期校准。国家授时中心(NTSC)利用BIPM给出的校准报告对NTSC时间基准实验室的GPS定时型接收机的内部时延及相关数据进行修正,使UTC(NTSC)的准确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单片机和GPS信号的校频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一种基于INTEL 80C196KC单片机的校频系统,包括系统的设计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实现。该系统通过利用GPS接收机得到的1PPS秒脉冲信号,实现对晶体振荡器频率的校准,从而获得一个短期及长期稳定度都比较优良的时间频率标准。该系统采用了量化时延原理进行短时间间隔比对,对测量数据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射电望远镜天线增益G的几种主要实测方法:包括用标准角锥嗽叭增益理论值的“过渡法”和用已知流量的射电源作校准源的“射电天文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给出了应用这些方法对云台射电望远镜天线增益的实测结果和精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用四种定标基准ΔTc=(T0-TL),(TH-T0),(T0-TANz)和(T0-THNz),并用射电源作为校准测量微波天线增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天线增益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以ΔTc=(T0-THNz)和总功率辐射计所组成的测量系统可实施增益的高精度测量。测量设备可以和接收系统兼容,不需专用测量设备,因此该技术可在工程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