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我队王志民同志为200/40型泥浆泵设计了一种手轮结合器,经试验证明,这种装置能完全代替过去的扁心柄结合器(图1),不仅使用寿命大大增长(扁心柄易摩损、价昂贵),且保证心水 相似文献
6.
在鑽探工程中使用的200/40(或200/30)泥浆泵最多。經长期使用,使某些机件磨损过重,則需要修理或換新的备件。我队修配車間在对200/40(或200/30)泥浆泵某些磨损机件的修理中,取得一些经验。现将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做一簡单介紹。 相似文献
7.
BW200/60型泥浆泵,是根据1973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德州会议决定,由衡阳探矿机械厂、成都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共同组成设计组设计的,配用于张家口探矿机械厂新设计的XU-1000型岩心钻机。为此,设计组的同志广泛征求了各方面对该泵结构和参数(泵量、泵压)的意见。根据调查和分析计算,考虑到简化泵的结构和制造方便,我们选用了 相似文献
8.
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02):63-63
正 天津探矿机械厂和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的SPC—600R型水文水井钻机于1984年11月在地矿部科技司主持下通过部级鉴定。该机是为了满足国内开发中深层地下水以及对外经援、国外承包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9.
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2)
天津探矿机械厂和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的SPC—600R型水文水井钻机于1984年11月在地矿部科技司主持下通过部级鉴定。该机是为了满足国内开发中深层地下水以及对外经援、国外承包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10.
11.
3иФ—P200/40泥浆泵的瓦拉座易经常冲坏,有时甚至将安装瓦拉座处(如图1B)的壳体冲坏。此如不及时修复任其下去,将会使壳体报废。为此,现将我们的修理方法作一介绍,供各队参考。瓦拉座壳体的镗孔是在2A125鑽床上进行。然后再用镶套的方法恢复。首先将泥浆泵壳体安装在鑽床工作台上,并大致找平。然后依照图2所示的方法最后找平和找出瓦拉座竞体孔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106勘探队祁恆昌同志提出了改进200/40型水泵三叉的新結構,克服了过去三叉不易对准缸套端部位置,使三叉失效而发生缸套串动的毛病。同时由于新三叉是用鋼板制作的,这样也減少了損坏率。新三叉(如图)是用鋼板切成直徑为200公厘,厚为15公厘之圓盤。再在爐中加热进行鍛制,以后在三等分圓周上鑽三个φ15的鑽孔,插入三个穿釘,成靜配合。另外在图示的位置上,鑽有二个φ20孔,用以手指取下和按裝方便。 相似文献
13.
XU600型钻机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新型钻机,它比国外同类型的钻机,在性能等方面有不少优越的地方。我队是在一九七一年十月底开始使用这种设备的。由于使用时间不长,加以在使用、维修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同时也感到这种钻机在设计、制造方面,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些故障。现将我们使用中的体会和建议提出来,供其他兄弟使用单位参考,并与设计制造部门商讨,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煤矿机械厂研制的TK—1型立轴式液压给进钻机和SQ型绳索取芯钻具,于1982年9月,在邯郸被正式通过鉴定。鉴定会有58个单位119名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听取了研制单位和使用单位的介绍,参观了 相似文献
15.
由镇江煤矿专用设备厂承担的中国煤田地质局《七五》重点攻关项目——《GZY-Ⅲ(600m)和 GZY-Ⅳ型(300m)车装全液压钻机》,于1989年3月18日通过鉴定。鉴定会认为这两种钻机设计合理,技术先 相似文献
16.
水泵送水量不稳定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进水管漏气或水龙头止回阀门不严密,因此进水管内水量不足,水路有相继不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BW250/50型泥浆泵和S23G管子钻塔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新产品,经过几年使用,确实具有重量轻、可拆性好、安装方便等优点,适合野外地质队经常搬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9.
20.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 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