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海东昆仑中段早寒武世小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强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4):428-431
首次报道青海东昆仑中段早寒武世小壳动物化石,计有Anabaritestrisulcauts,HylithellustenuisHylithellussp.,Conothecasp.。,Palaeacmaeasp,以及Latouchellaso.这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该区早古生代古生物资料,对于万宝沟群和纳赤台群的定义,层序和时代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门县杨家坪早寒武世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滇、川、黔、鄂等省,相继在震旦—寒武系界线上发现了作为划界依据的多门类小壳化石,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前年,我们在石门县杨家坪测制早寒武世地层剖面时(图1),首次在下寒武统杨家坪组之底部获得有梅树村阶的小壳化石。这一新的发现,为我省“台型”沉积区的震旦—寒武系界线的正确划分与区域对比,提供了较确切的古生物依据,为有关湖南梅树村阶古动物的研究及其地质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东昆仑东段都兰县沟里乡战红山地区开展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新填绘出一套早三叠世火山岩地层,主要为一套酸性火山岩局部夹灰岩组合,具海相喷发特点。火山岩主量元素显示为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中等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富集,高场强元素Ti、Nb、Ta等亏损,构造环境显示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通过LA-ICP-MS方法获得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244.1±1.8 Ma,认为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早三叠世。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战红山地区酸性火山岩地层是与东昆仑东段同时期大规模岛弧型花岗岩配套的弧火山岩,为早三叠世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是继东昆仑中段晚二叠世大灶火沟组的发现与建组之后,在东昆仑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存在火山活动的又一力证。  相似文献   

4.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 ± 104 ka BP与1 269 ± 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中寒武世小壳动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蒋志文  黄昭碧 《地质论评》1986,32(4):317-324
在海南岛崖县大茅峒剖面大茅群中上部含磷层中发现十分丰富的Ordian-Templetonian阶小壳化石群,与中寒武世三叶虫、古介形类、腕足类等共生,时代属中寒世早期无疑。填补了我国小壳化石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大茅群含磷层中小壳化石本文记述了17属、10种、4末定种、3相似种,其中2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6.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7.
陕西西乡河西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壳化石是继依迪卡拉软躯体动物群之后,首先在地史上出现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本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和欧美等许多国家对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我国许多单位和地质科学工作者(陈孟莪、钱逸、余汶、何廷贵、蒋志文、刘第墉、陈忆元、罗惠麟及湖北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等),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小壳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寒武系第一阶——梅树村阶,并划分出三个化石组合带。近年来,将小壳化石的出现作为震旦系—寒武系  相似文献   

8.
峡东松林坡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忆元  张树森 《地质论评》1980,26(3):190-197
湖北宜昌松林坡的胡家沟位于石牌村南西260°方向,相距约三公里。1978年10月峡东震旦系专题队和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在峡东工作,张禄易同志首先在胡家沟灯影组顶部石灰岩中采集到了精美的大型软舌螺等化石(即下述剖面中第三层化石)。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首先该露点头的岩性为含碎屑的石灰岩,未见硅磷质条带;其次单板类、腹足类的化石数量多,保存良好,个  相似文献   

9.
10.
东昆仑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方法,对东昆仑五龙沟地区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 U-Pb 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黄龙沟中部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B20-14)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7.7±2.0) Ma,黄龙沟上部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B21-2)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9.7±2.3) Ma,深水潭粗中粒二长花岗岩(B20-8)中岩浆锆石206Pb/238U 年龄平均值为(419.9±2.0) Ma,红旗沟中部的粗中粒二长花岗岩(B25-9)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9.0±2.0) Ma。它们代表了五龙沟地区所研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其形成时代均为晚志留世,记录了东昆仑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本文获得的东昆仑五龙沟地区的晚志留世花岗岩可能与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花岗岩中1861 Ma、1666 Ma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表明东昆仑造山带的基底物质为古元古代。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四平南部1:5万半拉山门、石岭街、下二台子、叶赫站幅的吉林省境内区调,首次在经过修订的下二台群黄顶子组下部条带状硅质大理岩中,采获丰富的小壳化石,初步确定为3属6种,其中4新种。属于辽北地区新确立的清河镇动物群辐射演化而来的新的动物群。从而,为这套地层的划分对片、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佐证。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格尔木河西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构成火山通道侵出相,侵入到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碎屑岩系中,其形成时代对于造山带火山作用的研究和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地层时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对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英安斑岩中25个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5.9 ± 2.6 Ma,它被解释为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说明三道湾次火山岩所代表的火山通道为早古生代造山晚期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的火山喷发中心之一,而非晚侏罗世次火山岩。野外地质关系和次火山岩年龄可以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形成于中志留世之前。   相似文献   

14.
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以一套缺乏化石的薄层白云岩沉积为特征。新近在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覃家庙群底部发现Kaotaia gedongensis Yuan & Zhao,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Chittidilla sp.等三叶虫。依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结合研究剖面与覃家庙群标准剖面和参考剖面岩石地层学对比,认为三峡地区覃家庙群为跨传统下、中寒武统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昆仑鸭子泉地区的早石炭世地层主要由深海浊流沉积组成,发育鲍玛序列的BC和DCB组合,多形成于浊积扇的中扇环境。古水流的方向表明,当时的大陆坡倾向SE。浊积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反映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当时其SE方向的火山岛弧。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东昆仑山西段是重要的砂金分布和开采区,也是特富型砂金矿区,集中分布于库木巴彦山、喀帕、阿羌南和云雾岭等地。其物质来源为海酉晚期及以后侵泣的钾长花岗岩复合岩体及其围岩接触蚀变带,其形成与机械搬运沉积及某些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分布在大起伏高山或极高山边缘的第四系砂砾石层阶地或河谷中。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东昆仑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岩浆演化序列及其岩石成因,对哈日扎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日扎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3.8±4.3 Ma,形成于晚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高硅,SiO2介于71.21%~74.46%;高铝,Al2O3含量介于13.48%~14.46%;富钾贫钠,K2O/Na2O比值为1.32~1.54;A/CNK介于1.02~1.08,显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特征;稀土显示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富集Rb、Th、K元素,亏损Ba以及Nb、Ta、Ti等,具有I到S过渡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主要为上地壳砂屑岩部分熔融,是区域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寒武纪生命扩张及澄江动物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及其演化有较长的历史。地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早期生命出现的外因。早寒武世西南地区地质、气候及富含营养的浅海水域是澄江动物群在后生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外因。“寒武纪生物的扩张”应有恰当的翻译,同时对现代生物学的“适应辐射”应有清楚的中文解释。从新近发现看,早、中寒武世的澄江动物群及布吉斯页岩动物群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具有一些联系,埃迪卡拉动物群并没有在寒武纪时完全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