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沿岸的海底堆积物中累积有关过去断层活动的痕迹,通过声波探测和活塞式岩芯取样已能精密地再现这些断层的位移量和年代,并确认了笔者提出的地震发生时间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海底活断层调查,能够对地震的长期危险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1985年6月19日,使用新型潜水艇探查海底“地震之巢”的日法联合“海沟计划”勘查团,在其停泊地静冈县清水市,发表了第一次航海调查结果,提出了远州滩近海南海海槽附近很少发现断层的海底,“很可能就是东海大地震的震源”的判断。这个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俯冲到日本列岛之下的地方,它位于天龙川河口延长线上的天龙海底谷的东侧,水深3,400米。这里是在数十年以前的地震破碎岩石上,覆盖了一层薄泥层,情况与同一海  相似文献   

3.
在医学领域,现已利用 CT 技术和超声波回声图像检查技术精密诊断疾病并进行治疗。用可控振源法进行地下结构调查,就是这一技术在地震火山活动调查方面的应用。最近,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日本首次把可控振源法用于对伊东市以东海域地下结构的调查,成功地了解到地震发生场所(地震巢)的详细状态。  相似文献   

4.
日本西南部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和欧亚上冲板块交界处。1944年和1946年,东南海和南海分别发生一次8级大逆冲型地震,但与该板块边界相邻的东海却仍保持闭锁状态[1]。因此,东海地区有可能会发生一次大逆冲型地震。2009年,骏河湾发生6.4级地震,地震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内,靠近东海地区。在此,我们利用断层滑动模型来研究由骏河湾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2]对东海地区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这次地震之后,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发生率有所上升。东海地区推测的强闭锁地段大都位于应力逐渐增大的地区。其中一小块闭锁地段的破裂——发生在地震应力达到临界值之后——就会引起整个东海地区的破裂,最终引发一场大逆冲型地震。  相似文献   

5.
1969年7月的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km,从地壳厚度分布来看,震中区地壳厚度为29km。所以渤海地震很可能是一次地幔地震。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宏观特征分析开始,结合地壳厚度、居里等温面起伏以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和岩石实验材料,对这次地震的深部构造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1.最早的地震观测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地震台,1943年6月8日出了第一张地震观测记录图。当时仪器的放大倍数(?)_0=152倍,周期I:4.5秒,重锤重达100(?)g。地震学界的老前辈李善帮等就是该台的创建人。 2.最早的地震记截是公元前26年(前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戍)的犍为郡(今宜宾)5(1/2)  相似文献   

7.
1.世界上记载最早的一次地震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的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0多年.2.第一台地震仪是公元132年(后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当时他已54岁,系采用水平摆的基本原理来记录地震的,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与张衡的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3.全世界地震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全国平均每天约发生4次地震,有“地震国”之称.4.最强烈的一次海中地震是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域的8.6级地震.其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动的振幅达10米之多,震时释放出的能  相似文献   

8.
9.
10.
超剪切破裂的地震由于比同震级的亚剪切地震造成更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可是,自然界中超剪切破裂的地震数量极其稀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是发现了十几个超剪切破裂的震例.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超剪切破裂地震是如此之少?这个科学问题,至今未见前人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此,本文利用有限单元的计算方法,对触发产生超剪切破裂的几种常见力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有限元模拟结果显示,地表作为触发产生超剪切破裂效率最高的因素,但当地表附近具有沉积层、未固结的断层泥等松软介质时,地表附近断层介质是由速度强化的摩擦本构关系所控制,此时亚剪切破裂无法转换为超剪切破裂,近地表的这层薄薄的摩擦速度强化层会有效抑制超剪切破裂的发生.此外,模拟结果还表明,断层上的障碍体、反凹凸体、断层阶区虽然可以促使亚剪切破裂转换为超剪切破裂,但在转化过程中,由于破裂出现时间上的停顿,这样整个断层上的破裂速度就被平均为亚剪切破裂,即远场地震台站接收的地震信息很可能无法辨别局部超剪切破裂的发生.若要产生一个目前可以识别的超剪切破裂地震事件,其条件十分苛刻,通常需要断层的长度足够长,断层几何要足够平直,初始应力水平要足够高,地表的摩擦速度强化层厚度要足够薄,近场要有足够多的地震台站,等.由此可见,上述这些因素导致了自然界中可以辨别的超剪切破裂地震非常稀少.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剪切破裂发生的力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1.
我是地震测报员,毛主席教导记心间。一颗红心忠于党,立足本职作贡献。我是地震测报员,大胆预报多实践。为了革命攀高峰,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朝日新闻》1978年6月2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用立体图探索地震巢》的报道,摘译如下:宫城县近海地震发生在太平洋岸的"地震巢"。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地震巢",这对外行来说容易理解,但在学术问题上必须给以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刘忠佩 《山西地震》1989,(3):6-9,35
简述了城市大震对策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城市震害的特点;从减轻人员伤亡、强化地震部门职能、矿山震害及其它次生灾害等几个方面,对大同市地震对策作了探讨,以期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1057年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在分析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和破坏情况的基础上,对这次地震的震中参数提出了新的认识:1057年在河北—北京一带发生了二次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3月26日,震级为534级;第二次地震发生在1057年5月24日,震级为612级;二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现固安—霸县一带,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9.25,东经116.3。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之龙门山断裂带中的北川-映秀断层,造成约250km地表破裂,断层面往西倾角约30°,以逆冲机制为主、伴有右移分量的错动,最大位移量约9m。龙门山构造机制为印度板块往北挤压欧亚大陆板块造成青藏高原向北及向东位移,但受阻于四川地块,而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所以其构造为由西向东发展,该区域包含典型的逆冲断层与活跃的右移构造。  相似文献   

17.
18.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