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2.
地震活动处于低潮的估计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主任大竹政和于1985年11月11日在仙台市召开的地震学会上提出:在估计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静冈县、骏河湾地区,大约已有30年时间很少地震活动,很可能形成了大地震前兆的“空区”。众所周知,同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样,地震学界把地震活动的低潮看作是大地震的前兆。大竹在地震学会上提出的结论,支持了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论点。他指出:“不久的将来,在骏河湾地区可能发生一次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3.
日本西南部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和欧亚上冲板块交界处。1944年和1946年,东南海和南海分别发生一次8级大逆冲型地震,但与该板块边界相邻的东海却仍保持闭锁状态[1]。因此,东海地区有可能会发生一次大逆冲型地震。2009年,骏河湾发生6.4级地震,地震位于菲律宾海俯冲板块内,靠近东海地区。在此,我们利用断层滑动模型来研究由骏河湾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2]对东海地区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这次地震之后,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发生率有所上升。东海地区推测的强闭锁地段大都位于应力逐渐增大的地区。其中一小块闭锁地段的破裂——发生在地震应力达到临界值之后——就会引起整个东海地区的破裂,最终引发一场大逆冲型地震。  相似文献   

4.
一、对东海地震的反应地震学者已经指出了以骏河湾为震源的地震和东京地区地震的危险性以及制定地震对策的必要性,本刊也曾从各个角度刊载了有关地震对策的文章。可是,最近仍有一种错误认识在广为流传,似乎认为除东海地震之外,“现在已可以预报其他大地震,并发布警戒宣言”了。其实,纵然预报了以骏河湾为震源的8级大地震并发布了警戒宣言,家庭和单位也尽可能地采取了对策,但对以静冈县为中心的“地  相似文献   

5.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何熙平 《华南地震》1998,18(2):84-87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76年以来,日本地震学界预测关东的静冈县骏河湾近期将发生8级地震.为此,日本国会于1978年通过《大规模地震特别措置法》,将静冈县及邻近地区列为“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但出人意料的是,地震“声东击西”,关东地区至今未发生8级大震,而地处关西对地震缺乏准备的兵库县南部却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7.2级地震(即“阪神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神户市郊,给神户及其邻近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兵库县、神户市在抗震救灾的同时,亡羊补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0年8月15日报道,日本科技厅1980年度地震方面特定研究实施计划是菲律宾板块北端有关大地构造的综合研究,目的是搞清楚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机制。第一期以三年时间根据伊豆半岛、相模湾及骏河湾地区地壳构造、构造运动及地壳活动等的调查,结合已有知识,综合地阐明该地区地震机制,同时研究开发用于该地区海域的观测系统等地震预报方面的必要技术。关于地壳构造,为了搞清楚板块潜入状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台站之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相关性,研究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90°E~110°E,2009~2018年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现象与M_S≥6.0地震关系。统计发现,我国每月平均出现约2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且10天左右内有原地重复出现现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重叠异常,原地重现的集中分布感应电流日期间隔一般在10天左右以内,原地重现日期一般不连续,重现次数一般仅有2次。研究发现,我国南北带2009~2018年共出现重叠异常23次,20次重叠异常出现后18个月内重叠段发生M_S≥6.0地震,对应率高达87%,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端部250km以内,重叠段发生2次M_S≥6.0地震的比例较低,约35%;重叠段2个端部均发生M_S≥6.0地震的比例极小,仅约9%。部分重叠段走向与已经发现的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埋深走向基本一致,推测重叠异常发生在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附近,是来自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附近的地震异常信息。目前已知,中国大陆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区一带及其壳内高导层发育地区,深部电性测深结果表明,大震易于发生在电导率急剧变化的梯度带,但这些地区何时发生地震还未得知,本文发现的重叠异常解释了这些地区1~2年内是否发生地震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震和海啸     
众所周知的解释地震成因的假说的论据是:在地球岩层的温度和物质密度不均匀性的影响下岩体发生相对位移,伴随位移而产生的巨大能量促使地壳岩层升高和弯曲。在地壳中应力逐渐积累起来,进而导致发生断裂和平移,由此产生的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当到达地面时就会引起地震。发生上述各种现象是可能的,但是要用这些现象充分解释地震是困难的。要知道,每个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地测量学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一门地学基础学科,它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促进了一门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是击破地震预报两个“瓶颈”--“时空信息不足”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有力武器。它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自组织临界状态”而是“自组织”,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它开创了“时空图像动力学预报的新途径,发现了几种可望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在论述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给出学科初步定义,评估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该文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1993年5月17日指出,作为日本东海地震预报重要指标的静冈县御前崎附近的地壳沉降已有减弱,认为“需要充分注意”。地壳沉降停止,已在御前崎附近的滨冈町水准点的测量中得到了证实。日本国土地理  相似文献   

12.
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及其邻区1980~2004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进行首都圈的地震构造成因分析表明: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与区域构造更为密切的“井”字形活动分布,地震震源分布证实了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断的深大断裂的存在;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多发生于地壳的中、上部,可能存在局域构造块体运动变形和深部构造动力作用的二种不同地震构造成因;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相交的脆-韧性转换带中,并揭示了首都圈地区潜在的地震空区和陡倾角的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13.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波走时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该地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后被命名“莫霍界面”,简称Moho界面。1927年,莫霍洛维奇又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S^*震相,证实了在地壳内部还会存在另一个康拉德(Conrad)间断面。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纪念莫霍洛维奇诞生150周年,莫霍界面发现100周年,特发此文,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磁测量来预报地震,是从19世纪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地壳的构造运动表现为许多形式,板块的沉降、断层的错动、火山爆发、滑坡、地震、泥石流等都是典型的构造运动。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地壳的温度、应力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前苏联卡拉尼柯夫和卡皮查作了几个成功的岩石磁性压缩实验,获得了岩石磁性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发展了压缩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1983年3月20日发生在辽宁熊岳西海域的4.8级地震的基本概况,研究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某些力学特征,并对这次地震发生的意义做了讨论,认为这次地震证实了该部位为地壳水平扩张的构造活动形式,应把这次地震作为产生海城大震的地壳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感应电流的走向与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顶面界埋深走向一致,认为其机理可能是深部热流体的上涌导致壳幔高阻体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拆离滑动,深部上涌的热流体和高导层内热流体侵入高导层内电阻相对较高的地区,高导层出现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当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扫描经过高导电流通道时,感应电流会呈线状集中分布于此,并基于趋肤效应分布于其顶面附近。由于重现异常是发生在震源下方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地震异常,且该异常不同于震源附近及其震源至地表的地震异常,因此对推进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研究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地震虽然主要位于重叠段的端部,但更有可能位于中-下地壳重叠段的端部,这一发现对日常震情跟踪中应用该异常确定未来地震位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华北北部断块构造及中下地壳的构造滑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浅表断裂构造、结晶基底、地震活动以及地震转换波测深等资料,对华北北部地壳浅部和深部的层-块构造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划分了浅部和中上地壳断块构造,并初步确认了中下地壳之间存在普遍的、定向的构造滑脱现象,进而揭示了地壳构造变动具有层-块滑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诱发前震”的物理机制和前兆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地震的发生是一种地壳突发性运动,局部地壳的突然卸载对区域应力场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透视地壳应力场状况的良好机会。大地震A的突发性应变扰动使另一个孕震断层B趋于不稳定状态,使B附近原来较平静的背景上迅速地发生小地震F,后者可以指示未来大地震B的位置,称之为“诱发前震”。利用这种现象进行预报的方法称为“A—F—B”图象。我国大陆的华北、西南、新疆及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地震带都发现有这种图象。经统计检验表明,一个地区出现诱发前震时,该地发生强震的概率比背景概率要大十几倍。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且强度大,分布广。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在地震孕育期间,孕震体介质必然产生形变。而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地壳应力场异常活动导致地壳介质形变的结果。目前可将InSAR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地震的同震及震  相似文献   

20.
大陆地震     
1.引言从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地震与地壳不同深度岩层中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脉冲式地释放有关。新的全球构造学现在已成为地震成因广泛流传的学说:地震发生在巨大岩石层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缘。碰撞产生了地震,其震源位于地球深部。但是也有不少破坏性地震根本没有发生在板块边缘,而是在它们的后方部位,其震源并不深。从板块构造的角度来说,这类地震有些不合理。然而,这真的是不合理吗?大陆内部的震源并非与板块的漂移有关,而是与大陆地壳所特有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