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卫星和行星际飞船简表(续1)天文卫星和行星际飞船简表(续1)...  相似文献   

2.
天文卫星和行星际飞船简表。此表系艾国祥先生调研整理,系本期《空间天文学——现代科学前沿》一文的附表(此表未完待续)天文卫星和行星际飞船简表...  相似文献   

3.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介绍历史上的紫外天文卫星。这里所谓的早期紫外天文,指的是从紫外天文诞生到“国际紫外探测者”(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简称IUE)发射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紫外天文学始于对太阳的研究,而对恒星等目标的紫外观测出现的较晚。本系列文章不涉及观测太阳和以日地空间关系为目的望远镜,也不涉及行星际探测器。  相似文献   

4.
萧仪 《天文爱好者》2008,(12):28-31
2008年10月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L-1011“观星者”(Stargazer)飞机从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用机载飞马座-XL(Pegasus—XL)火箭,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上空发射了世界第一个专门探测太阳系边界地带的天文卫星——“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虽然要研究的太阳系边界距地球非常遥远,但火箭把它送入高约209千米的近地椭圆轨道后,“星际边界探测器”无需飞到靠近那里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近50多年来,磁重联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空间物理领域中,用以解释地球磁层、太阳大气以及行星际空间等环境下发生的爆发性物理现象。从观测方面对当前行星际磁重联研究的现状做了概述。首先介绍了磁重联的理论模型,接着回顾了行星际磁重联观测研究的历史,随后介绍了当前行星际磁重联的证认方法及磁云边界层磁重联在观测上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介绍了近些年来,单飞船及多飞船联合观测的结果,最后总结了行星际磁重联现象的特点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LISA,ASTRODI和ASTROD之类用于探讨引力波天文、天文动力学和相对论测试的深空激光探测计划中,暴露在空间粒子环境中的无拖曳测试质量将会受各种带电粒子的影响而带电,引起库伦力和洛伦兹力干扰,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精度.在先前的工作中,已用GEANT4工具包模拟了银河宇宙射线中质子和氦核以及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对测试质量的充电过程.文章里,参数化了行星际电子和主要种类的重核,并模拟了由测试质量块在行星际电子和C,H,O等重核环境中的充电速率.行星际电子源主要是木星和银河,而重核主要来自于银河宇宙射线.经过模拟计算,ASTRODI测试质量由行星际电子引起的充电速率大约是行星际质子在太阳活动最小值时的9%,在太阳活动最大值时的28%.行星际重核相对于行星际质子在太阳活动最小值和最大值时的贡献分别约是0.83%和1.64%.  相似文献   

7.
重访欧洲见闻(续)林元章(三)从苏黎世到西西里岛9月28日晚由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瓦飞抵瑞士的苏黎世,访问这里的天文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现属瑞士联邦工业大学(ETH),就是爱因斯坦曾经求学和任教的学校。研究所前身是以发布太阳黑子相对数著称的苏黎世天文...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望远镜浪潮中的美洲之行(续)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沙漠中的复眼巨人美国国立天文台有两个,一个是国立射电天文台(NRAO),由大学天文合作组织(AUI)管理,一个是国立光学天文台,由大学天文联盟(AURA)管理。国立射电天文台总部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13日11时30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座-XL火箭从太平洋夸贾林环礁发射发射新一代高能天文卫星——“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以此搜寻黑洞和近距离观察超新星爆炸过程。今年,俄罗斯、印度也将发射各自的高能天文卫星。  相似文献   

10.
先进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卫星(Advanced Satellite for Cosmologyand Astrophysics,简称ASCA,图1),也被翻译为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高新卫星,是日本成功发射的第四颗X射线天文卫星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探讨圆周运动天体轨道半径的相对论效应,并应用于行星际飞船与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形。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情形中,均存在着可观测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诸多天文项目均遵循虚拟天文台(Virtual Observatory,VO)标准协议开发各天文数据检索发布系统,对外公开发布数据,并对数据资源进行VO注册,从而使用户通过虚拟天文台门户网站即可访问获取不同天文项目的数据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项目也将虚拟天文台技术引入HXMT卫星数据检索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既满足HXMT卫星数据发布需求,又将HXMT卫星数据融入虚拟天文台环境,实现国际天文数据的共享共用.系统提出了符合虚拟天文台规范的体系架构,并选取SCS锥形检索、VOTable数据格式等虚拟天文台标准协议加以实现,采用MVC模式、SSH框架以及各种J2EE技术进行软件研发,提供检索访问、浏览下载和可视化功能.实践和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在解决天文数据资源互操作、共享发布、检索访问及异构应用集成方面均具有可操作性,对我国空间天文卫星数据检索发布系统的研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LISA,ASTROD I和ASTROD之类用于探讨引力波天文、天文动力学和相对论测试的深空激光探测计划中,暴露在空间粒子环境中的无拖曳测试质量将会受各种带电粒子的影响而带电,引起库伦力和洛伦兹力干扰,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精度.在先前的工作中,已用GEANT4工具包模拟了银河宇宙射线中质子和氦核以及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对测试质量的充电过程.文章里,参数化了行星际电子和主要种类的重核,并模拟了由测试质量块在行星际电子和C,H,O等重核环境中的充电速率.行星际电子源主要是木星和银河,而重核主要来自于银河宇宙射线.经过模拟计算, ASTROD Ⅰ测试质量由行星际电子引起的充电速率大约是行星际质子在太阳活动最小值时的9%,在太阳活动最大值时的28%.行星际重核相对于行星际质子在太阳活动最小值和最大值时的贡献分别约是0.83%和1.64%.  相似文献   

14.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9,(11):50-53
为了纪念物理学家普朗克和天文学家赫歇尔,同时也给2009国际天文年增添喜气,欧洲空间局于2009年5月14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了两颗天文卫星(载有空间望远镜),它们分别以“普朗克”和“赫歇尔”命名。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XO)成功之后,欧洲发射了“牛顿卫星”(X-ray Multi—Mirror Mission——Newton,简称XMM—Newton,题图)。这二者常被称为二十世纪末高能天文卫星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16.
玉山顶上看星星(续)李启斌新竹“登临”沈君山台湾清华大学设在新竹市。清华大学虽然没设天文系或天文研究所,但该校的天文工作却是第一把手挂帅。校长沈君山先生就是一位天文学家,早年在美国研究相对论天体物理,现今虽然公务繁忙,社会活动频繁,但仍教授广义相对论...  相似文献   

17.
上一期我们讲了红外天文卫星(IRAS)和它巨大的科学成就。这一期我们将要介绍的是IRAS之后另一个重要的红外空间项目——欧洲空间局(ESA)的红外空间天文台(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简称ISO).  相似文献   

18.
SVOM数据档案库软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法天文卫星(Space multi-band Variable Object Monitor,SVOM)中方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法天文卫星数据档案库承担了中方科学数据产品本地存储和管理的任务,提供统一的数据产品管理平台,实现中法天文卫星科学数据产品的归档、检索、检出、维护与管理等功能。作为中法天文卫星科学中心预研的一部分,对中法天文卫星数据档案库原型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能够运行的原型系统,以演示中法天文卫星数据档案库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档案库原型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低耦合的特点,能够适应中法天文卫星中方数据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在项目早期即可投入试用并不断完善,满足中法天文卫星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Wind卫星观测到的行星际磁通量绳。根据拟合所得磁通量绳的直径,分析了行星际磁通量绳在这段时间内的发生率随磁通量绳直径D变化的关系,发现磁通量绳的发生率P(D)随直径D的变化可近似以幂律形式表示为:P(D)≈64D-0.768。行星际磁通量绳的发生率相对其直径的幂律分布表明所有行星际磁通量绳很可能是同一类现象且有共同的源,即它们都是太阳上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对应物,只不过小尺度的磁通量绳对应较小的日冕物质抛射。最后,对行星际磁通量绳、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的可能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行星际空烁为主,综述了通过电波传播的观测来研究太阳风的方法及近30年的观测结果。概述了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基本假设和基础理论,讨论了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太阳风电子密度谱,太阳风三维结构以及与太阳活动周的关系,特别是肯定了闪烁测量在研究太阳风加速区问题中的作用。并且结合当前的国际日地物理计划指出了90年代的研究重点。最后,简述了北京天文台密云站射电天文设备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可能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