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县发生了MW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宽幅数据和ALOS2精细数据获得了同震形变场,干涉形变场沿木吉断裂展布,显示本次地震破裂长度可达70 km,在地表形成两个形变中心,且震中东部形变场条纹密集而西部稀疏、影响范围广,跨断层剖面显示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可达12 cm.利用一种结合先验知识的多视角最小二乘迭代分解法求解出地表的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东部形变中心垂向向下运动最大可达20 cm,木吉断裂南侧西向运动可达10 cm,断层表现为右旋走滑兼具正断作用.采用前向模拟的方法确定二段式分段断层模型能够较好地恢复观测形变场,进而以InSAR观测数据为约束,基于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采用两段非均匀断层滑动模型来反演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值.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可能为两次地震事件,发生在断层西段的第一次事件以右旋走滑为主,走向103°,倾角76°,滑动角-167°,震源深度10.1 km,累计地震矩为7.2×1018N·M;东段的第二次事件为右旋走滑兼具正断作用,走向109°,倾角略缓约55°,滑动角-160°,震源深度5.3 km,累计地震矩7.76×1018N·M.本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的拉张环境下的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乾宁断裂地震的地表破裂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沿断裂展布的地表形变带特征。结果表明:地震的地表形变带主要呈分段、右阶斜列展布的线性坡中槽或垄岗,总长32.5公里。新破裂面具正断兼扭动特点,整体为左旋斜滑的张扭性质。空间特征上,坡中槽一侧或垄岗在主裂面旁侧的上升运动,沿走向分布也是分段、轮换交替出现的。这种现象,可能是地震断层运动屈曲作用(Fault buckling)导致地表变形的反应,也是该带南东段断裂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表明:本次地震的重破坏区位于玉门惠回堡至赤金堡之间,集中在火烧沟一带,其震级可达63/4级,震中烈度Ⅸ度左右。在构造上震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内,其内发育了新民堡、阴洼山和玉门等多条全新世活动断层,性质以逆断为主。其中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的位置和走向与1785年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最为接近,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认为1785年惠回堡地震应与该区的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断层的最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结果,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90km。现存的地表破裂形迹有地震断层、地震裂缝、地震沟槽、地堑、地震陷坑、冲沟及山脊位错、崩塌滑坡等。最大左旋水平位错5.7m,垂直位错3.8m,形变带严格沿则木河断裂展布。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则木河断裂,震级M≥7.5级。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2018年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提取北天山地区的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率和灰色关联度指标,结合2009—2017年GPS速度场数据,分析呼图壁M_S6.2与精河M_S6.6地震前的地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呼图壁地震位于GPS压性变化最高值区边缘,断层形变趋势累积量较大的测线相对集中在震区附近;精河地震位于压应变较高值区和增强区,震区附近也出现巴音沟、伊宁等跨断层高逆断趋势累积背景异常。②2次地震中,震级较大的精河地震前跨断层灰色关联度指标异常较为显著,震中周边半径200,300,500 km范围内均出现"逆断加速"中短期-短期异常;且距震中越近,异常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昭苏盆地地震地质概况和活动断裂的展布,规模及特征。对发现的一次大地震遗迹,包括长约70公里,左旋水平位移达8米的地震断层及沿地震断裂带两侧分布的巨大滑坡,崩塌等地震形变现象进行了描述。确定这次约相当于8.0级的大地震可能是1716年发生在准噶尔西部地区的那一次大地震,并初步确定了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7.
胡军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1,5(1):76-78
乌鲁木齐拥有130余万人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褶皱带与准噶尔盆地间的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带上,是构造复杂、断裂纵横、活断层发育、有感地震较多并有破坏性地震伴随的构造部位。近几年来,在市郊多处不仅发现活断层断错第四系、断错冲洪积扇、断错山脊、断错水系,还发现地震地表断层、地裂缝、滑坡、塌陷及沙土液化等古地震遗迹。据历史地震资料,1934年8月7日东道海子6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88km;人们记忆犹新的1965年11月13日博格达山6.5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45km,近30余年来,中小地震活动频繁。 导致强震发生的活断层在乌鲁木齐市区展布状况怎样?由于第四系和城市各种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8.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叙述了1967年至2002年间国内有关研究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进展情况。综合叙述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破坏、地震断层、地震形变遗迹、地震发生的新构造与深部构造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台形变和流体前兆观测对附近及华北因区域地壳应力场调整引起的中小地震有一定的显示,说明该台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显示能力;随着观测资料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在该区域发生更大地震前,有望捕捉到更显著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伴随强震的发生,震区常出现断层运动直接诱导的地表形变带(地震地裂缝)。它们的力学性质和展布格局为断层运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本文根据道孚地震地裂缝的力学性质、组合规律和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道孚地震的地表形变带是鲜水河断裂突然左旋运动并突然终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毕福志 《中国地震》1991,7(1):73-79
莆田海岸距今2855±273年发生了7.6级地震,发震断层为北东55°—65°的右旋走滑断层,水平断距3.9米。这次地震与海岸一次大幅度沉降开始的时间一致。断层错动时上盘被北西向断层面阻挡,形成挤压构造和崩塌的巨砾倒石堆,断层中的擦痕和微错动也是明显的。 闽粤琼海岸带,特别是大震区有许多次近代大幅度升降等古地震遗迹。近850多年来海岸带有两个地震周期序列,近5000多年海岸升降周期为500年左右,表明地震周期序列也为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
正断层在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使用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 SAR影像数据获得了2020至2021年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3次正断型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和形变场信息反演了断层几何参数和断层面滑动分布,精确地确定了发震断层位置.研究结果显示高原内部的这些正断型地震均以正断层活动方式为主,但还兼有一定的走滑运动;发震断层主要为倾角<60°的次级隐伏断层,且均为浅源地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12 km以上.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我们分析认为正断型地震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弥散型地块内,不局限于半地堑构造相关地区,并且正断型地震的发生更依赖于伸展环境中的重力势能.伴随正断层活动的走滑运动也反映了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黑河断裂从西向东可分为沧源-木戛、木戛-南代和南代-勐往3条次级断裂段,长约168km,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分量。通过较详细的野外追踪考察,发现该断裂西段即沧源-木戛段存在从雪林大寨以西至木戛长12km以上、北西向断续展布的古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基岩裂缝、田埂和山坡等右旋扭动显示的右旋断错,断错量0.5—2m,同时还形成了高0.5—1m的断层陡坎。陡坎的垂直位错是断层倾滑运动分量引起的,而地形效应和重力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从这些地表形变带的断错地层、陡坎形态等分析,认为是同1次地震活动的结果,经调查访问其不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而是时代相对较新的未知年代的古地震形变带。经探槽开挖和样品年代测试,确认其时间介于(1400±30)a.B.P.—(1714±49)a.B.P.之间。根据走滑型地震的震级与同震位错的经验统计关系,估算该次地震的矩震级≥7级,这与该断裂中段即木戛-南代段发生的1988年澜沧MS7.6级地震相当。  相似文献   

14.
1786年康定地震形变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断裂地震的形变带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形变带主要由发育于地形斜坡上的线性坡中槽或垄岗组成。形变带具分段特点,单条长850—1500米,呈右阶“斜列式”展布,中段(极震区)一带为现状型。其中的破裂面具正断兼扭动特点。空间特征上,坡中槽一侧的交替上升变化是依次、轮换出现的,它是地震断层运动屈曲作用(Fault buckling)导致地表变形的反映。这种形变现象与该带北西段(炉霍段)走滑型地震的形变带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也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南东两段的地震破裂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它为同一走滑带不同地段运动特征的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30日河北省易县相继发生ML3.8、3.3地震,震中距离易县地震台仅7 km,震中附近主要以形变观测台站为主.虽然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是12个形变测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这在中小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根据河北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速报震中和重新定位震中分别计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断层初步断定为NEE向断层,断层表现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相似文献   

16.
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及最大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考察和地貌变形测量等手段,研究了尼勒克1812年8级地震的地震断层的平面分组特点、活动性质、分段特征,讨论了地震滑塌构造、地震断层与重力滑坡的区别,分析了线性滑坡后壁与地震断层的潜在关系。在正确区分地震断层和滑坡后壁的基础上,确定了地震断层的最大位移。该形变带从吉仁台延伸到乔尔马以东,东西总长124 km,南北最宽处约28 km,地震断层断续展布97 km,最大垂直错距为15 m,水平位移为4 m。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了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与断层形为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尔勒市北山山前断裂(简称北山断裂)展布于库尔勒北博洛霍坦山(即北山)南麓,也称博洛霍坦山前断裂,历来被视为库尔勒—辛格尔深大断裂的一支,属于北轮台——秋里塔格断裂的一段。 北山断裂系一条新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兼逆冲。该断裂穿过库尔勒市区北侧,并遗留有断层陡坎、新断错地貌以及丰富的喷水冒砂等古地震事件遗迹。多处断层露头显示出  相似文献   

19.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2,6(2):206-216
地震构造系潜在震源区的蕴震及发震构造,也是地震所产生的断层和形变带,受活断层及活动褶皱控制。 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后陆,多在碰撞期后形成。这些碰撞期后构造就是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分布于羌塘板块、冈底斯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碰撞地段,即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及东北缘、伊犁盆地两侧、塔什库尔干谷地、布伦口各地以及鲸鱼湖盆地南缘。 从新疆历史地震断层或形变带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来看,其活动顺序为:1716年特克斯活断层→1812年喀什河活断层→1842年巴里坤洛包泉活断层→1895年塔什库尔干活断层→1902年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活断层→1906年准噶尔盆地南缘活断层→1914年鄯善碱泉子活断层→1924年阿尔金活断层→1931年可可托海—二台活断层→1985年卡兹克阿尔特活断层,反映了地震构造活动的新生性及迁移性。7—8级地震迁移距离为120—1340km,平均为640km。这些地震构造一般都发生过多次古地震,其平均复现期为千年左右。由布伦口活断层、策勒活断层、木孜塔格—鲸鱼湖活断层及霍尔果斯—吐谷里活断层上古地震断层的发现,拜城、库尔勒、吐鲁番和木垒古地震遗迹的展布,以及地震迁移规律等表明,今后十年北天山、南天山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的微观依据,我们以郯庐断裂带宿迁北马窑开挖探槽断层新活动断错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遗迹,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断错物质,进行显微构造分析.发现一系列丰富复杂的微观变形组构和组合.镜下多处可见张压显微变形共处、变形带被切割等二次变形现象,显示该段至少有过2次活动,早期表现为拉张,晚期显示为挤压.宏、微观构造分析结合年代分析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段先行引张,然后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均可能伴随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最新活动处晚更新世末期,年代分别为距今约为1.5万年和1.2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