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1996,20(5):575-583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年夏季平均可降水量距平、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距平,通过高、低指数合成和高度场与同期的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环流指数的高、低差异和年际变化对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35,自引:15,他引:35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半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是同步发生的,但是,科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  相似文献   

4.
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分析了高、低西风指数年的环流特征,发现当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而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时,500 hPa呈负EAP型,鄂霍茨克海和乌拉尔山有阻高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高纬的偏北气流和低纬的偏南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梅雨锋加强,使得雨带在此维持。前期鄂霍茨克海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以及前期1—3月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夏季西风强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5.
用500hPa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EO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500hPa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关系密切,EA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500hAa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EA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EAP指数3 ̄6年,准两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中国东部1470-1999年夏季降水级别资料和1951-1999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1871-2000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华北及东北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80年振荡,华北夏季降水的80年振荡与华南同位相,与长江中下游反位相。华北夏季降水与海平面气压在120°-130°E,20°-25°N区域内呈负相关,在121°-130°E,20°-25°N区域内呈正相关,并达到 95%信度。因此,利用这两个区域平均海平面气压差定义了一个表征夏季西南风强度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当东亚夏季风强时,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同时长江中下游少雨;当东亚夏季风接近正常时,华北干旱,长江中下游多雨。最后,利用530年的华北夏季降水长序列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  相似文献   

7.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定义了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ILSTD),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陆热力差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强海陆热力差指数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淮河流域明显干旱;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长江,淮河流域降水又异常偏多。TLSTD的异常变化对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尤其是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识别。  相似文献   

8.
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上述季风指数在反映夏季环流和降水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很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同时指出,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在空间场上表现出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特征.高指数年副高偏南,长江中下游为涝;低指数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 A P)关系密切, E A 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 500 h Pa 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 E A 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 E A P指数 3~6 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 E A 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 E A 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夏季中高纬度环流与淮河流域降水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振淞  王永光  许力 《气象》2004,30(2):30-33
研究了 2 0 0 3年夏季中高纬环流特征以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和贝加尔湖三个地区阻高指数逐候的变化情况。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东亚中高纬出现“双阻”形势 ,造成淮河流域持续一个多月的集中强降水 ,但是在 7月底 ,鄂霍次克海阻高再度建立并持续 ,致使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南 ,所以雨带的位置也未能北移。因此 2 0 0 3年夏季主要雨带维持在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