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RTK技术在GPS高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介绍了RTK技术,并就其在GPS高程测量应用中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了该技术在GPS高程测量应用的可行性,总结了应用RTK技术的条件和可能达到的精度以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3.
4.
吴国荣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10,33(1):64-66
在GPS技术出现以前,进行地形测量以及放样等工作用到的仪器主要是全站仪,因其精度高、作业稳定等特点,成为大多数作业单位的选择。但在作业过程中,全站仪需要两点通视,且不能全天候作业,因而影响了作业效率。虽然1+1模式下的GPS测量技术能够解决全站仪的大部分缺陷,但传统的RTK技术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用户需要假设本地的基准站,误差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增加等缺陷,使得其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VRS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以上难题而应运而生。详细论述VRS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简要介绍了网络RTKGPS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GPS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和RTK已是非常成熟的测量技术,在长跨度的带状测区中将二者结合,利用GPS的静态定位技术进行首级控制,用RTK技术进行断面基桩放样及施测,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鲁北段的5标段断面复测中得到很好应用,实践表明E级GPS网二维约束平差精度远优于规范要求,RTK测量成果,经用多种常规测量手段检查后,其精度较高。GPS和RTK相结合的关键技术是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差分数据的传输,坐标转换参数的未定三个方面。RTK作业距离受卫星状况、天气状况、数据传输状况等影响,应使各点与基准站电台准"电磁波通视"。 相似文献
6.
7.
在现代桥梁建设过程中,用常规控制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难以保证精度,为满足通视要求,往往还需要大量的砍伐工作,通过GPS定位技术在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控制网的建立中应用,提高了精度,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成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I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枣庄市城市控制测量项目采用现代大地测量的方法,利用D级GPS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点,选用20个点构成骨架网,按照GPS网的可靠性指标、精度指标、效率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利用Trimble DIN112电子水准仪进行GPS四等水准联测,通过一定数量和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该项目了取得的成果精度,完全符合1:500大比例尺测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总结了GPS用于工程测量所具有的特点,介绍了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及体会。简述了GPS系统的定位误差直接影响着GPS定位精度,按其产生的来源、性质及对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和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消除或削弱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GPS测量在石油物探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物探GPS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平面、高程控制,作为石油物探测量的控制依据,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提供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野外点位、成果数据及相关图件。GPS测量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统,阐述如何将GPS测量成果转换为高斯正投影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着重研究了利用极谱法测定钨钼的简便方法,如一次扫描同时读出钼钨的波高,一次性加入混合底液等,该方法使钨钼的测定变得轻松快捷。方法经国家一级标样检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本方法适用于钨含量在0.4×10-6~100×10-6钼含量在0.3×10-6~50×10-6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在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中,应用GPS定位技术解求重力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并通过MapGIS空间分析模型子系统功能对资料及时整理,使野外人员及时地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质量情况,提高了野外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Michael J. Hambrey Matthew R. Bennett† Neil F. Glasser‡ David Huddart§ 《Geology Today》2001,17(1):24-28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sedimentology to glacial depositional features indicates that the High-Arctic provides the best analogues for late glacial landforms in the British uplands. 相似文献
17.
深井、超深井钻探工程中,钻进工艺和操作技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钻井技术经济指标,目前主要依靠地面仪表显示的读数指标来指导钻进。但是,地面仪表显示的读数与井底钻进工艺参数实际数值有一定差异,而且孔越深,差异越大,据俄罗斯超深井钻井研究结果,这个差异可达20%~30%。为此俄罗斯成功研发出了井底参数测量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传感器是关键器具。本文将俄罗斯深井钻进测量系统中使用的多种传感器进行了综合整理,包括井底钻井液压力传感器、井底温度传感器、井斜顶角传感器、井斜方位角传感器、井底钻头轴载传感器,介绍了这些井底参数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分析了传感器与井底-井口联系通道的配合问题。以期对我国13000 m的特深地质井钻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矿用随钻轨迹测量系统的工具面向角和倾角通常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测量,然而由于传感器制作工艺、探管机械加工以及装配等因素使得工具面向角和倾角的测量出现误差。为了修正上述系统误差,首先介绍了随钻轨迹测量系统及其工作原理,进而分析了加速度传感器的误差产生,并建立了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误差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十六位置的加速度标定方法,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加速度误差模型在随钻轨迹测量系统中,倾角精度为0.2°,工具面向角精度为0.2°,且倾角和工具面向角之间相互影响较小,能够满足实际煤矿井下钻探工艺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9.
Knud Erik S. Klint Bertel Nilsson Lars Troldborg Peter Roll Jakobsen 《Hydrogeology Journal》2013,21(6):1247-1264
The ‘poly morphological (PM) concept’ is used to assess ge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glacial sediments and to evaluate groundwater recharge to aquifers, especially those underlying clay till. The novelty of the PM concept is that it enhances the knowledge of, especially, heterogeneity of till units in geological models by using superimposed geomorphological units with typical sediment types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landforms. The PM concept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ly morphological map for Zealand in Denmark and an aggregated map comparing clay-till-thickness distribution within individual PM types. The hydrogeological applicability of the PM concept was tested with a physical-based distributed 3D hydrological model. The aggregated PM map was compared with fracture and redox conditions at 21 field sites to evaluate the PM-type correlation to: (1) till thickness, (2) thickness of the reduced-till zone, and (3) depth to the zone with fracture spacing >1 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ll thickness is a critical parameter for the formation of fracture networks in clay till, and that fracture density decreases in till thicker than 8–10 m. However, the amount of data is still inadequate for statistically proving the PM concep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