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人们通常采用李善邦提出的公式M=0.58Io+1.5以及付承义和刘正荣提出的公式M=0.68Io+1.39logh-1.40。这两个经验关系式在中国地区一般是适合的。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对于一次大地震之后的余震包括晚期余震,这个关系又有可以察觉到的系统的差别。本文研究了近十年来中国华北地区几次大地震的余震资料,提出了余震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新的关系式,并给出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采用Evernden的线源模型推导出了用震中烈度I_o,极震区面积S和震源深度H计算震级的公式。将全国分成八个区,采用1900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163次M_s≥4.7地震,回归出全国和分区的公式。对结果分析表明,分区结果明显优于全国统一的结果,更优于只用震中烈度计算震级的结果。但震源深度项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位错模型研究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位错模型导出了震级不仅与震中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极震区面积有关。震中烈度通过应力降和震级联系起来,而极震区面积则通过位错面的面积或震源体积和震级联系起来,使震级与烈度的物理联系更加明确。 用我国的61个浅源地震资料,用逐步回归方法计算出震级M与震中烈度I0、极震区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A0的关系为: M=3.53+0.039I02+0.0178(Ig A03,还分别计算出震级与6-8度区面积A6、A7、A8的关系为: M=3.63+0.72 Ig A6, M=5.34+0.718(Ig A7)·(IgIg A7), M=5.92+0.104(Ig A82。并外推出震级与5度区面积A5的关系为: M=3.03+0.72 Ig A5。 利用这些关系式来确定历史地震震级比仅考虑震中烈度来确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3,23(3):137-138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MS 为面波震级、ML 为近震震级、MW 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3年 1~ 3月 ,M ≥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    λ/ (°) 深度/km震 级 M…  相似文献   

5.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 3 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 ,ML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 2 0 0 2年 1~ 3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λ/(°) 深度/km震 级  …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震和余震属于同一发震构造形成的震源区之原则,提出了历史地震余震参数的复核方法:首先在核实资料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属于余震;考虑主震震源区范围,综合确定余震震中位置,当资料不够充分时,也可直接以主震震中代替;按有感半径和区域烈度衰减关系来估算震级值.进而运用以上方法以1604年福建泉州海外7(1/2)级地震、1605年海南琼山7(1/2)级地震和1668年山东郯城-莒县8(1/2)级地震的13次余震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普适性.结果表明13次余震中有12次地震震中位置和6次地震的震级值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余震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判定了主震和余震是属于同一发震构造.这些结果为在相关地区合理识别发震构造创造了条件,也可为今后修编历史地震目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2,22(1):115-116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 3 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 ,ML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1年 7~ 9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λ/(°) 深度/km震 级  M…  相似文献   

8.
以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基础,并以新的思路,把震源应力降参数引入预测公式,得出了新的地震动加速度预测方程:lg(rap^qr)= Ca+1/6lgMo+5/6lg△σ,与传统的衰减关系不同,表明地震动加速度不仅与震源强度Mo有关,还与震源应力背景有关。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库诱发地震震中烈度Io。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诱发地震动加速度、烈度与震级关系,并且从理论上讨论了水库诱发地震烈度与构造地震烈度的差异性以及力学原因,给出了水库诱发地震与震源参数间的几个统计关系:M=1.05Io-2.45;lgαo=-2.1+1/4M+5/6lg△σ;M=-3.6+1.2Io-3.33lg△σ;lgα=0.3Io-3.0;震源破裂长度-震级关系:lgL=1/2M-1.87。这些关系式对了解水库诱发地震的破裂过程及灾害预测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源深度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表1 世界地震目录(2003年4~6月,M≥7.0)编号发震时间 月 日 时:分:秒 震中位置 φ/(°)    λ/(°) 深度/km震 级 MS   MW 地  区105 26 1…  相似文献   

10.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 3 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 ,ML 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 1 999年 1 0~ 1 2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    λ/ (°) 深度/ km…  相似文献   

11.
滇西地区震级与地震矩标度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本文使用云南省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端1982—1984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到的77个地震的记录图,用美国加州的技术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_0,伍—安地方震震级M_L。对于1(1/2)≤M_L≤3(1/2),得到logM_0与M_L的关系为logM_0=16.97+(1.17±0.05)M_L。与美国中加州的logM_0与K_L的关系一致。将得到的M_L与云南省使用的震级M(持续时间震级),M(振幅震级)比较,发现对这些地震,云南省的震级一般都比M_L大,对于1.7≤M≤5.3,M_L=0.49+(0.67±0.04M),logM_0=17.30+(0.86±0.04),对于2.0≤M≤5.4,M_L=0.24+(0.76±0.05)M,logM_0=17.06+(0.95±0.05)M。  相似文献   

12.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1,21(2):109-111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 ,ML 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0年 1 0~ 1 2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    λ/ (°) 深度/ km…  相似文献   

13.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1,21(1):111-112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 ,ML 为近震震级 ,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0年 7~ 9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 月 -日 -时 :分 :秒 震中位置 φ/(°)    λ/(°) 深度/km震 级…  相似文献   

14.
1631年湖南省常德地震的再考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为震中,根据梅世蓉-萨瓦连斯基有关震中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谢毓寿的统计结果,得到的震源深度为15~18km。最后文中还讨论了历史资料考证、判别的问题和不同地基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1,21(4):153-154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1年 4~ 6月 ,M≥ 7.0 )编号发震时间月 -日 -时 :分 :秒震中位置φ/(°)λ/(°)深度/km震  级MS MW地  区1 0…  相似文献   

16.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0年 4~ 6月 ,M≥ 7.0 )编号 发震时间月 -日 -时 :分 :秒震中位置φ/(°) λ/(°)深度/km震  级MS MW地  区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滇西地区 PDR-2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和相应的处理程序,对滇西地震试验场洱源、漾濞一带22个地震定位,分别计算了 P 波和 S 波的波谱、对震级1.8≤M_L≤3.0,地震矩19.2≤log M_o≤20.6的地震,给出了该地区有关震源参数的一般估计,得到 log M_o与 M_L 的关系为 log M_o=(1.19±0.06)M_L+(16.91±0.14)与美国地震频度较高的中加州地区的 log M_o 和 M_L 的关系基本一致。而与地震活动频度较低的滇中禄劝地区的结果稍有不同。P 波拐角频率一般都大于 S 波的拐角频率,平均拐角频率比 f_o(p)/f_o(s)≈1.5,应力降为零点几巴到数巴,平均震源破裂半径为200多米,平均震源深度接近7公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1970年~1985年)红山地震台所记录的台站周围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较大地震前的小震大多呈现一种异常波形。我们对这种波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统计的角度探索了它作为强余震前兆信息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异常小震的震中与未来较大余震的震中相近;异常地震与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数分钟至几天之间,异常小震的震级与未来较大地震的震级无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对产生这种波形的可能机制从震源区介质。应力场方面作了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冯浩  孟玉梅 《地震》2001,21(3):109-110
应广大读者要求 ,我们定期公布全球 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 4级以上中强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 :发震时间为北京时 (BJT)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 ,以供查阅时参考 ;震源深度 33N表示该地震为通常意义上的浅源地震 ;震级 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 (取自美国 PDE报告 )。表 1 世界地震目录 (2 0 0 1年 1~ 3月 ,M≥ 7.0 )编号发震时间月 -日 -时 :分 :秒震中位置φ/ (°)λ/ (°)深度/ km震  级MS MW地  区…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8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7.0级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但无明显地表破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震构造的确定和后续地震危险性判定.本文基于截止至2017年8月14日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M7.0主震与13次ML ≥ 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进而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九寨沟M7.0地震的矩震级MW6.4,震源矩心深度5 km,表明主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与2003年伊朗巴姆(Bam)MW6.5地震特征极为相似;12次ML ≥ 4.0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6~12 km,显示这些余震发生在主震下部,仅1次例外.重新定位后的余震震中呈NW-SE向窄带展布,位于近NS向的岷江断裂与近EW向的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塔藏断裂所夹持的区域,余震带长轴长约38 km,主震位于余震带中部.根据余震震中分布、主震及余震震源机制解等,推测本次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的主发震构造为位于岷江断裂与塔藏断裂之间的树正断裂.震源机制解揭示,树正断裂呈左旋走滑,走向约152°,近SE,倾向SW,倾角约70°,该断裂应属于东昆仑断裂东端的分支断裂之一,或与东南侧的虎牙断裂构成统一断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