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东海陆架有两大现代泥质沉积区:一是沿着闽浙沿岸分布的沿岸泥质区(以下简称沿岸泥质区);二是东海陆架东北部的济州岛西南外陆架泥质区(以下简称外陆架泥质区).这两个泥质区的现代沉积物直接覆盖在沿岸砂质沉积和陆架残留沉积物之上.陆架其余地区大部分被所谓残留砂所覆盖.关于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已有许多人进行过研究,但是多数只限于物质来源和分布特征,而很少探讨过物质沉积过程.然而,查明泥质沉积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对沉积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可能有实用意义.因此,作者利用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的海上调查资料,结合以往各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悬浮体、浮泥及表层沉积物三者的成分和分布特征同水文条件的关系,试图阐明东海陆架泥的沉积作用及其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艳华  王凯  齐继峰 《海洋科学》2017,41(7):120-128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动区域广,但有地形斜坡时,扰动区域变窄,强度变弱,地形对坡折锋起稳定性作用。通过能量分析得出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是正压和斜压的混合不稳定,其中斜压不稳定占主导地位。实验分析得出,地形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起稳定作用,斜坡增大,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均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美于1980年开始进行的“长江口—东海陆架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外业工作于1981年12月正式结束.我们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前后共有4名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再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我们有下面几点初步认识:一、长江南京河段、长江口、东海陆架的沉积物,其粘土矿物是以伊利石为主的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矿物组合为其共同特征.重矿物也具有闪石-帘石-金属矿物-榍石-柘榴石的相似组合.以及在东海陆架上发现有不同时期新老长江三角洲的叠置现象和古河道的遗迹,都充分说明,长江输出物质(4.86亿吨/年)对长江口门地段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说明,长江水下新老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和东海陆架的形成、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地讨论了潮流、风暴和环流等动力作用对东海陆架沉积作用的影响。根据作用于陆架的主要动力营力可将陆架划分为三个动力沉积区:潮流沉积区、环流沉积区和复合沉积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与现代水动力条件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中、外陆架的广阔砂带应属原地现代沉积,而不是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5.
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类型及沉积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架坡折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反映了其独特的水动力和沉积特征。根据水深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现代陆架坡折带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现代陆架坡折带呈NE-SW向展布,水深变化大,形态复杂,自西向东陆架坡折差异较大。西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00 m,宽约7 km,高差450 m,坡度平均为2°,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中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50 m,宽约10 km,高差500 m,地形平均坡度为7°,槽谷呈V型或U型,长约5~6 km,宽约3~8 km,下切深度100~300 m;东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400~1 500 m,宽约30 km,高差达1 100 m,平均坡度为10°,槽谷呈"V"型,长约13~28 km,宽约为3~4 km,下切深度最大达500 m。结合琼东南盆地构造区划和物源特征,对琼东南陆架坡折带沉积作用进行分析,划分坡折带类型。西部陆架坡折带以大量的沉积物不断加积为主,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属堆积型陆架坡折;中部属过渡型陆架坡折带,沉积物供应量小,侵蚀和堆积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制约,槽谷规模小,滑塌作用较弱;东部为侵蚀型陆架坡折,以底流冲刷侵蚀为主,槽谷及滑塌发育。总体反映了不同区段位置沉积物供给,沉积物堆积,底流侵蚀等作用的差异,是形成现今陆架坡折地貌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w---- 大 回除ti、 J魏缀辽回缀圈缀圈骡缀攒蹦缀圈缀翻圈函赐图髓缀鹦圈圃缀缀图曰回瞩回回戮髓 会 回隘溯回回口回回回回回口口回潍图回回网回羹回图囹冈圈J]缀簇汇回圈圈赐回圃缀髓缀圈瞪龌翘圈缀髓蹦翻缀凝蹋缀酚狸圈图回回埂回囵胞回 开 医翻毅泪口回囚獭回切用回冈瞩回刘曰回回回回回目回回图囫 回揪g狸回囹留蹈圈趟蝴冈圃冈同问即卿卯甲凋即同闷徽回7甲刃 甲回回回回巳 幕 医 耀婪潍翻骰@四泪口口回回囚羹髓蹬回回回回攀g镜色)回蹑艇籁缀小渔翻翘X铅。泡进。也匕袖.翎。。燃《翁磷挪/泌Z&@towe 式 回葱缀回口函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97年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生物因素是泥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中将矿物矿屑和生物骨屑结构,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一般情况大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4月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浙江省付省长汤元炳、美国国家海洋局局长伯恩参加了这次会议。由汤元炳付省长致开幕词、罗钰如局长、伯恩局长讲了话。出席这次大会的国家有七个,共计正式代表152人,其中法国1人,西德1人,日本8人,荷兰1人,挪威1人,英国5人,美国33人,中国105人,加上工作人员共200余  相似文献   

9.
东海及其他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杭州浙江宾馆举行。这次国际会议是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于一九七九年签订的中美海洋和渔业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在长江口外及邻近东海大陆架沉积作用联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旋转谱分析、调和分析和低通滤波的方法,对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南海北部东沙附近陆架坡折带处定点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定常余流、潮流和低频流的特征。各观测层次定常余流基本为西向流,垂向呈现较强的正压性。潮流以日分潮和半日分潮为主,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椭圆长轴普遍大于半日潮流,冬季K1分潮振幅在近底层明显增大,海流在中间层存在明显的惯性振荡。从能量角度分析,剩余流占海流总能量比例较大,定常余流能量主要存在于沿岸线方向,而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能量主要由潮流和剩余流构成。低频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1988年1月呈现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形态。冬季海表面风应力与次表层低频流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OFES(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模拟结果,利用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动量方程中各项对低频流的贡献以及1988年1月次表层出现北向流的动力机制。冬季低频流具有较强的地转流特征,垂向分布受海水层化影响;东北风松弛和反气旋涡的联合作用是次表层出现偏北向流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西德、挪威和日本等国的50余名海洋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毛汉礼、任美锷、业治铮、李法西、陈吉余、陈国珍、汪品先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世界海洋学界在我国举行的一次盛会.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共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海底滑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海底滑坡在陆架坡折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海底滑坡发育的因素,以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地貌分析和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滑坡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详细刻画,在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新近纪地层中识别出多处海底滑坡,明确了其分布范围并建立了滑坡发育的地质模式。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流体活动的综合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海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海底滑坡发源于海底峡谷的朔源侵蚀,向上陆坡扩展并终止于陆架坡折带。  相似文献   

14.
以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为例,探讨了浅海(水深<200m)和开阔海区(水深>200m)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多组实测CTD断面水温、盐度和声速跃层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基本可不考虑陆架坡折海域跃层的水平衔接问题;夏季和秋季陆架坡折海域温、盐、声速跃层判据可分别取0.1℃.m-1、0.02m-1和0.30s-1,来保证跃层的水平连续分布。此外,在可能的内潮存在情况下,为保证跃层水平分布的连续性,可统一取开阔海区的跃层判据。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地貌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陆架地质、地貌的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的各项分析结果,并依据形成地貌的时代和成因,可将东海陆架地貌分为现代沉积地貌和残留地貌,包括三角洲、滨岸地貌、河流地貌、海成阶地和砂波地貌。东海陆架地貌是在晚更新世海退过程中形成的,在海进过程中陆架地貌受到一些改造。全新世海进过程中,在沿岸发育了经受现代区域性水动力条件作用的现代沉积地貌。在陆架浅海底部发育了现代动力作用过程的砂波地貌。  相似文献   

16.
以往对东海的地热研究,只限于陆架以东的海槽及海沟地区。据文献报导,海槽区的地热流最高为400mw/m^2,主要出现在海槽南部;岛弧与海沟间的弧前区也可达80-100mw/m^2;海沟地区为低热流带,最低仅35mw/m^2。东海陆架区至今尚未有过热流测量结果的报告。这次对东海大衢山岛-菲律宾海地学断面研究的同时,也进行了东海地温场热模拟研究。通过热流测量及断面地温场二维热模拟,填补了陆架区的热流空白  相似文献   

17.
18.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基于1996年中法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确定了晚更亲世早期和中期长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和大致时间。中更新世晚期东海陆架为一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河流冲积平原,晚更新世以来自西北方向的大型河流的三角洲受此控制主要发育在东北部较低地区。东海陆架较大古河道多发育在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氧同位素3期)。  相似文献   

19.
依据 1994年和以往的调查 ,都发现在东海陆坡北部 30 0~ 50 0 m等深线之间 ,出现一条 NNE走向的隆脊地貌体 ,其东、西两侧下降近百米以上 ;用趋势面方法对该隆脊进行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坡北部隆脊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4年以斑的调查,都发现在东海陆坡北部300-500m等深线之间,出现一条NNE走向的隆脊地全,西两侧下降近百米以上;用趋势面方法对该隆脊进行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