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应用积分法对大气折射改正公式进行了严密推导,导出了计算折射改正的严密公式,并给出了简化的实用公式。经过实测检验,该简化公式可以按测段计算折射改正,适用于水准测量,并能达到较好的改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987-2006),分别给出了水准测量中标尺温度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重力异常改正、固体潮改正和海潮负荷影响等改正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对地震形变分析计算中进行各项改正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强调:在形变分析计算中,是否进行某一项改正,新老成果必须保持一致;老成果没有进行改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井水固体潮观测的海潮负荷效应理论,讨论了井水固体潮观测资料的海潮改正问题并给出了必要的工作公式,最后利用海潮改正前后京No.14井水水位潮汐变化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对井水固体潮观测资料的海潮改正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定量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水准测量中关于地球潮汐改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潮汐改正计算的实用公式。并利用从北京至厦门3463公里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和沿线地倾斜台站的实测潮汐因子γ值,试算了潮汐改正值。从理论上论证了潮汐改正的量级最大为0.1毫米/公里和南北向水准测线的改正数较大而东西向很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以基岩GNSS连续观测站为背景,考察各土层GNSS连续观测站垂直、水平分量的变化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排除沉降干扰,严重沉降站一般需要改正,一般沉降站视研究需要决定是否改正。最后给出受沉降影响的测项的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种地形改正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大地水准面的物理学受力分析发现,传统计算地形改正方法存在误差。分析了其误差来源及大小,解释了该误差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计算地形改正的新算法,新算法可有效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分析精密单点定位观测模型中的卫星钟差改正项(包含硬件延迟偏差改正),给出采用IGS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进行卫星钟差改正时的硬件延迟偏差改正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定量分析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在静态及动态两种定位方式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密单点定位中,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对静态定位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对动态定位的影响可达到cm级,应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计算垂直应变固体潮理论值的“封闭公式”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A.T.Doodson引潮位展开,推导了垂直应变固体潮的大地系数和相位改正,可供调和分析之用。通过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和大地系数与相位改正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基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独特优越性,研究了陀螺稳定平台在航空测量系统中的作用。运用Matlab simulink仿真模块建立单轴陀螺稳定平台稳定回路系统;建立修正回路数学模型,给定仿真条件下进行系统仿真并得出仿真结果;给出航空重力测量水平误差改正模型,并得出水平误差改正值。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一种计算海潮负荷在地球内任一点产生的应力场的方法,并由此对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海潮负荷改正。结果表明,在近海地区或海域,海潮负荷对加卸载响应比有影响,离海潮负荷区越近,影响越大;而在离海潮负荷区较远的地区,可以忽略海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北京测绘院对10多个基岩点和北京市区进行了多次沉降观测,结果表明香山点近10多年来高程变化只有几毫米,其重力效应可略而不计,但测点东北和东南方有两个较大的下沉区。用线积分法计算了两个局部沉降的重力效应,在沉降区中心其影响可达0.38μms^-2,但对香山点的重力效应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得出如下结论:香山点观测到的重力变化不是地壳变形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爱黎-海斯卡宁均衡补偿假设模式为基础,利用圆模板编制了滇西北及邻区均衡重力异常图。分析了异常的基本特征与壳内构造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均衡重力异常和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全国重力台网的监测能力,介绍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对Gs 重力仪进行的集成化、数字化改进。改进后的Gs 重力仪的观测可靠性、观测资料质量及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并具备数字接口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部的热应力和重力是驱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力源,而这些构造应力往往在地壳薄弱处──断层带发生作用。本文从断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关参数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出发,讨论它们的重力效应,所得结果表明,断层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发生变化时,重力场将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有限的重力资料,首先对珠穆朗玛峰附近的重力场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异常(Δgf)均为正值且变化剧烈,它主要受地形起伏制约;布格异常(Δgb)均为负值,但比其北侧高原大,说明喜马拉雅山虽然最高,但“山根”并非最深;均衡异常(Δgi)均为正值,且比南北两侧为大,揭示了喜马拉雅山脊的下方可能存在密度较大的物质。其次,根据Δgf与高程相关性极强(关联度达0.96~0.97)的特点与4种有关的公式,有效地推估了珠峰顶上的重力值,该值为976980×10-5m·s-2,其平均误差为±6×10-5m·s-2。这一结果可为精确确定珠峰的大地水准面和正高提供必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断层错动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基本原理 ,给出了弹性半无限空间点源位错到矩形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的基本解析式 ,并将结论推广到多个断层。介绍了利用重力变化反演断层运动的基本思路。以滇西实验场作为应用实例 ,对 1996年 2月丽江 7.1级地震发生前后场区内的活动断层运动进行了演算 ,给出了断层位移解 ,并与已有资料相比较 ,结果基本一致 ,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位错模型还有待于改善。  相似文献   

18.
对鲜水河断裂带区域重力网 10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 ,在此基础上 ,构制出能展现异常变化特征的重力场空间分布图。分析认为 :鲜水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对网区重力的时间变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区域重力变化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 :东南段的变化大于西北段 ;尤其是康定一带 ,是现阶段地壳应力容易累积的危险地区。分析还表明 ,在巴塘、小金和丽江等地震前 ,重力场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不同区域地震前重力变化及其与地壳垂直形变关系差异性的可能机制,本文首先研究了地震前膨胀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四种性质不同的徽裂隙所引起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垂直位移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一些数值结果。分析了震源体处在不同力学和构造环境下,重力变化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唐山地震前重力变化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地震前重力变化与垂直位移关系的差异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震源体所处的力学和构造环境不同,造成膨胀体内微裂隙破裂方式不同所引起;唐山地震前重力变化则可能是震前在震源区内丛集了大量垂直向张性微裂隙以及深部物质迁移至微裂隙中。  相似文献   

20.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孔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壳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过程与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较合理地解释了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