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宁波市镇海区废弃矿山治理和矿地利用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镇海区废弃矿山的类型、特征和存在问题。对规划治理的21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矿地综合利用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削坡、固坡、喷播、种植绿化等多种常用矿山治理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土地利用型、生态修复型、景观开发型和资源利用型矿地开发利用思路。通过可行性研究对治理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为宁波地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复杂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所有参加建设的单位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笔者主要针对参与过的泥石流治理工程、熟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对地灾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思考,首先介绍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对施工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进行研究,然后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指出了笔者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控制的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静 《地下水》2020,(1):76-77,122
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中为修复生态系统环境,创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空间和聚集地,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河道宜居环境、人文景观的亲水性要求,提出河道底泥与水质治理、重新设计河道斜堤、发挥生态群落和水生植物吸附作用等水生态一体化技术。通过仿真试验的环境模拟,验证了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的有效合理性,试验表明:基于河道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和斜堤重新设计的水生态治理措施恢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可为太子河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宇恒 《地下水》2012,(3):130-131
平安岭小流域是本溪市明山区小流域治理成功的典型。本着"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原则,采取"瓜藤式"和"珍珠项链式"的治理模式,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结合起来,基本控制了平安岭小流域内人为产生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中含沙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展望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碳汇研究的趋势:一方面,将土壤分布格局、碳汇耦合机理研究和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推广和发展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经验; 另一方面,将遥感技术与石漠化治理碳汇研究相结合,构建更多碳汇估算模型,为二期石漠化治理碳汇定量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蒙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破损山体治理模式,对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破损山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该文详细介绍了植生穴绿化技术、植生盆绿化技术和雕刻美化治理技术在蒙阴县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破损山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日后养护中的注意事项,并探讨了治理工程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形势严峻。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外部性、产权及其治理机制,指出至少有天灾、历史遗留欠账、治理主体难以明确的共三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是需要国家财政负担。本文提出,针对这三个类型的地质灾害治理,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土地、矿产和地质资源创建产权,并与地质灾害治理捆绑出让,获得地质灾害的长效治理,最后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已变形的碎裂结构临时边坡如不及时治理,极可能出现边坡失稳,而碎裂结构边坡对支护措施适应性差,并且临时边坡抢险治理工程中更要权衡经济因素,所以此类边坡治理难度较大。以大渡河某已变形碎裂结构临时边坡为例,根据碎裂结构临时边坡的特点对边坡治理结构进行了选型,分析了边坡施工顺序对边坡抢险治理工程的影响。采用第一时间进行坡体位移监测,并通过监孔施工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治理方案,使用挂网喷混、锚索配合横梁、钢筋桩和排水工程对碎裂结构临时边坡进行了抢险治理。通过数值模拟和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治理方案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9.
陈绍清 《探矿工程》2008,35(9):63-65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跟其它工程建设一样,离不开工程机械、材料和人员的操作,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和操作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施工质量标准如何控制?如何体现行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781铀矿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程度现状分析、提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案,从而消除了铀矿渣核辐射威胁,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改善了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存、生活环境,结果表明:通过治理前后水样及矿渣堆放射性测量结果对比、治理后的矿渣堆积区的各种测试值均相对治理前大幅度降低。说明方案科学、可靠、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宗开红 《江苏地质》1999,23(3):172-175
结合长江流域江苏段进行流域地貌系统的分析介绍,运用现代流域地貌系统理论进行简要论述,提出本地长江流域地貌系统的优化决策问题,为长江流域地质灾害的治理、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邓晓雅  杨志峰  龙爱华 《冰川冻土》2013,35(6):1600-1609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已近尾声,众多山区水库及水电开发建设将大规模展开,开展流域生态调度对巩固综合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构建和谐流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流域已确定实施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和近10 a来的生态输水实践,分析了生态调度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以及流域生态调度关键问题、主要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结构,计算了流域生态调度关键控制断面阿拉尔断面生态流量,探索了源流区、干流中上游、干流下游生态调度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源流"集中同步组合"、干流"分段耗水控制"、干流下游"地下水位调控"的生态调度方案,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控制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弹性波技术在探测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是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目标。由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干燥、自然环境差, 因而试验研究一种方便快捷的的方法探测本地区地下水水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介绍了使用SWS-3型工程勘探与工程检测仪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探测地下水水位的应用效果, 并阐明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潜水位面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黄河悬河研究及其专家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阎长虹  刘建方 《地质论评》1999,45(2):218-224
本文在分析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地壳,堤坝和地基三系统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工程治理与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地质工程治理与水利工程治理相结合为治理对策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黄河下游悬浮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SSRPP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对黄河下游悬河郑州铁桥-彭楼集段等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岩土地质与施工沉降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穿越长江河口,工程施工面临诸多技术难关。分析评价了所在区域的水文与岩土地质特征,阐述了工程施工特点及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数据集是依托2015年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编制的。数据采集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低空无人机航拍、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手段获取。数据集包括滑坡数据223组、崩塌数据170组、泥石流数据44组,以及专门工程地质调查数据129组。数据集信息包括燕子河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产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孕灾的工程地质条件。通过野外数据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及校验、数据入库及审查等流程,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数据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该数据集全面提升了燕子河流域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精度,为该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及易发性、危险性、风险性区划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为该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水资源的开发与防灾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首先从地学角度阐明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泛滥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有之。所以,单靠维原有自然状态尚不跳以防止咱中及长江中下游洪灾;在上游设置具有足够调洪能力的水利工程也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措施。根据四川盆地及其周转的水资源状况、工程地质条件和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笔者认为,在盆地北部边缘山区的嘉陵江(主要是涪江和渠江)上游修建拦蓄工程,不但可消除川中旱洪灾害,同时将大大地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威胁。为此  相似文献   

18.
兰州黄河阶地演变过程对滑坡活动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特殊地质环境-河流阶地孕育滑坡的相关性, 更深入地认识这类河流岸坡的变形破坏过程, 在广泛分析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从第四系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学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了兰州市黄河河谷演化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和黄河阶地演化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及其诱发模式.研究表明: (1)黄河河谷的演化对兰州地区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在河谷演化不同阶段滑坡有着不同的发育模式和形成机理; (2)阶地型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黄河强烈下切以及阶地形成期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第三系泥岩地层间形成的软弱夹层可诱发大型黄土泥岩滑坡, 而黄土层内多发中小型崩滑.河谷演化期间, 滑坡的发生可能导致部分阶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