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自行设计安装的磁力浮沉子法密度装置测量溶液密度具有±3×10~(-3)kgm~(-3)的灵敏度,±3.5×10~(-3)kgm~(-3)的精密度。25℃时测定Nacl溶液的密度与Millero测量值平均偏差为2.6×10~(-3)kgm~(-3),求得NaCl的φ_v~0值为16.61(cm)~3mol~(-1)。 对12批中国标准海水及24个稀释中国标准海水的密度测量值(温度在15~25℃之间)与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计算值之间平均偏差为3.4×10~(-3)kgm~(-3)。实验结果表明中国标准海水及其稀释海水的密度与盐度及温度的关系遵从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为中国标准海水作为溶液密度测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1985年12月—1986年4月在北太平洋(北纬7°—13°,西经178°—165°)锰结核调查区所进行的细菌研究工作。采用落射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分别对19个表层沉积样品和12个锰结核样品进行了总菌计数。结果表明,其范围在10~4—10~7个/克;细菌种群密度结核样普遍高于泥样。对现场分离得到的异养细菌及锰氧化细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分类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发现锰氧化细菌在沉积物细菌区系中占相当比例(12%),其中革兰氏阴性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50%。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海水的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核对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应用于中国近岸海水的可靠性,高精度的磁力浮沉子密度计在15—25℃,盐度5—35,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测量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人工稀释海水的相对密度。结果表明,海水密度直接测量值系统地偏高于状态方程计算值,二者之间的偏差随水样盐度值降低而增大,且与海水[Ca~(2+))/s比值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经计算机拟合,导出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稀释海水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为±3.9×10~(-3)kg/m~3。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测定海水和沉积物中腐植质(HS)含量的方法,并对长江口和东海海水、沉积物中的HS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1981—1983年的调查资料,结果表明:124°E以西的长江口海区,表层海水中HS的浓度为150—435μg/L,与盐度S有负相关关系;124°E以东海域,其浓度为100—150μg/L,变化幅度较小。上述海区沉积物中的HS含量为0.416—3.371mg/g,其含量的变化与该海区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2018年1月在广东环雷州半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海底表层沉积物、鲬鱼(Platycephalus indicus)进行汞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鲬鱼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和鲬鱼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雷州半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范围为0.005×10-6~0.359×10-6,平均值为0.081×10-6,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汞含量高于南部和西部海域。鲬鱼的鳃中汞含量范围为0.032×10-6~0.034×10-6,平均值为0.033×10-6;肌肉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065×10-6~0.080×10-6,平均值为0.073×10-6;肝脏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228×10-6~0.270×10-6,平均值为0.249×10-6。鲬鱼样品的汞含量都呈现出肝脏>肌肉>鳃。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雷州半岛海域鲬鱼受到汞的轻微污染,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存在汞污染生态风险,而其南部、西部海域尚未受到汞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1985年5、8月中法联合调查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其样品采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盐的分布总趋势是河口附近浓度高,外海浓度低,河口与外海浓度之比达数百倍。在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梯度与盐度的分布一致。在河口控制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在119°30′~50′E,37°25′~38°5′N,PO_4—P,SiO_3—Si出现低值区。在此范围附近恰恰浮游植物的总量比较高。对8月份的02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其结果是底层营养盐与盐度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而表层的相关性较差 黄河具有很高的氮磷比值,这很可能是农业上用氮肥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海水中Ca和Mg的分布变化不仅能定性地鉴别水系的类别,而且还能半定量地划出它们的流经范围。在夏季,位于32°N、126°E东海海区周围Ca和Mg分布异常,含量较其它海区都高。这与海底分布着的一块孤立的软泥位置十分吻合。在该海区,由于涌升流存在,将海底沉积物中溶解态Ca和Mg带至上层。可见,Ca和Mg的分布异常区与水系、上升流及海底沉积物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磁力浮沉子密度测量装置,在15 ~25 ℃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杭州湾30 个水样的密度。结果表明,测定值皆高于相应条件下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在海水盐度范围5.56~26 .4 ,密度平均偏差值为28 .2 ~120 .5 ×10- 3kg/m3 。测定密度和计算密度的偏差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大,与盐度的变化成直线相关;与(Ca2 + )/S和比碱度之间皆呈指数曲线相关。杭州湾海水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的(Ca2 + )/Cl 比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28 .8% 和20 .6% ;杭州湾海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比碱度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60 .3 % 和302 % ;(Mg2 + )/Cl 比、枯水期水样SO2 -4 /Cl 比及Sr2 + /Cl 比与大洋水平均值相同或相近,丰水期水样SO2 -4 /Cl 高出大洋水平均值7 .1 % ;结合主要离子在湾内平面分布图,得出杭州湾海水高的Ca2 + /Cl 比、比碱度和SO2 -4 /Cl 比,除了受江水输入影响以外,主要还是受湾北岸工业区废水排放的影响。并首次给出了杭州湾海水的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过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根据 1 999年 6月中旬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水域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的监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赤潮生消动态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Chl.a及水文化学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高峰持续时间为 3天 ,面积约为 1 5 km2 ,赤潮原因种为浮动弯角藻 ,密度变化范围为 5 2× 1 0 6— 1 0 2 8× 1 0 6个 /m3 ,Chl.a变化范围为 1 .5 3—3 2 .2 8mg/m3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 4.0× 1 0 6— 7.7× 1 0 8个 /m3 ,赤潮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 ;水文化学等要素亦有较大变化 ,海水呈棕褐色 ,透明度范围为 0 .1— 0 .3 m,温度范围为 2 0 .4— 2 4 .8℃ ,盐度范围为 2 9.4— 3 2 .9,DO、COD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 ,营养盐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铵态氮、磷酸盐、硅酸盐降幅明显 ,成为后期限制赤潮种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导致赤潮逐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自29°N~67°S,1989~1990年中国南大洋考察和1990年中日黑潮调查部分站位海水样碘的不同化学形式,并讨论了碘与营养盐及生物生产力等的制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平洋赤道以南的总溶解无机碘较北侧为高.赤道南北热带、亚热带的碘离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南极辐合带附近表层海水碘离子含量极低,一般仅占总无机碘含量的10%.海水溶解有机碘约占总无机碘的10%左右,无论平面或剖面都没有显著的变化.碘的含量分布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体系中居于保守和生物制约性之间,从大尺度范围看I/S值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个别地域里其分布值又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此外,实验证据表明表层海水有机颗粒的清除及真光层底部有机质的再矿化作用强化了碘在海水中类似于营养盐的剖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