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选用一株高产低温蛋白酶的南极细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 AN64,从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态氮、pH值5个方面研究了南极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蛋白质的散失,水体中蛋白质的含量在第7天达到高峰,溶解氧下降,化学需氧量持续上升,在第11天达最大值9.88 mg/L,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缺氧条件下,有害物质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第9天和第11天分别达最大值0.65 mg/L和0.352 mg/L,而pH值持续下降,在第9天达最低值5.95。当水体中加入高产蛋白酶的南极菌株AN64后,蛋白质含量在第5天即达高峰,溶解氧无明显变化,化学需氧量在第7天达最高峰,比对照组提前4天,但含量仅约为后者的一半。同时,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仅为对照的47.7 %和26.5 %,而pH值有小幅下降,维持在6.85到7.5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南极菌株产生的低温蛋白酶可以有效分解海水中的蛋白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害物质,维持pH值的稳定性,为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填料的化学性质及其配比对净化效果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使用不同填料的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的氮污染物、磷污染物和化学需氧量的净化效果,以矿质纤维、石英砂和硅酸盐水泥为主要原料,添加黄铁矿石粉末或锰砂粉末,利用硅酸盐水泥的黏合特性造粒,分别制成人工湿地的含锰填料和含铁填料。以1∶2、1∶1和2∶1的体积比,分别在人工湿地中添加含锰填料和含铁填料,对比不同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人工湿地中含锰填料与含铁填料的填充比例为1∶1时,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的硝态氮和总氮的净化效果最好,装置运行期间硝态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6%和65.7%,出水中的硝态氮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34 mg/L和5.15 mg/L;当含锰填料与含铁填料的填充比例为2∶1时,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只以矿质纤维、石英砂和硅酸盐水泥为填料的对照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最高;在实验前10 d,4组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中的总磷去除效果都很好,实验第11天至第45天,含锰填料与含铁填料的填充比例为2∶1的人工湿地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于2015年4月30日,在鸣翠湖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其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样品,测定其总磷、总氮、铵态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鸣翠湖沉积物中全磷、全氮和铵态氮的质量比最高,分别为660 mg/kg、1 595.55 mg/kg和59.77 mg/kg;其次为间隙水中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含量,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15 mg/L、3.83 mg/L和2.23 mg/L;上覆水中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07 mg/L、2.17 mg/L和0.24 mg/L。鸣翠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严重,沉积物营养盐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鸣翠湖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在控制外源污染物进入鸣翠湖的同时,要注意沉积物中营养盐向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和木块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添加不同缓释碳源对人工湿地运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个人工湿地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能力,对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4.3%、90.0%、94.8%和87.9%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125.9mg/L时,所有人工湿地都能去除氨氮和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87.4%和93.1%以上;当总氮含量进一步提高,为179.2 mg/L时,所有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都减小,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能保持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6%和92.1%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为179.2 mg/L时,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小,但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还能达到81.1%。以玉米秸秆为缓释碳源、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治理以硝态氮为主要污染物的污水,可以对该类污水进行高效净化。  相似文献   

5.
于2019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幼苗培养实验。在实验中,配制了总氮质量浓度为160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40 mg/L和盐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的实验用水。实验结束时,采集红海榄植株的根、茎和叶样品,测定根、茎和叶样品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分析灌溉水盐度与根、茎和叶样品中各种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被灌溉了9个月的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不断增大,根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富集速度和含量都大于茎和叶;在盐胁迫下,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选择性吸收钠离子而抑制钾离子的吸收;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红海榄植株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呈单峰型变化,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其钙离子含量都达到最大值,根中的钙离子含量则波动减小,茎和根中的镁离子含量逐渐小幅增大,叶中的镁离子含量则在大幅减小;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红海榄植株茎的全氮含量最大,叶的全磷含量最大,当灌溉水盐度为20‰时,叶的全氮含量最大;灌溉水的盐度越大,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越大,钾离子含量越小;灌溉水的盐度与红海榄植株根中的5种离子含量和全氮、全磷含量都显著相关,根、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与镁离子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 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 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 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 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 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和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 mg/L和22.20~66.71 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 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的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 cm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7.
于2015年11月25日,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集中生长区,采集0~10 cm深度土壤和植物样品。于2015年12月15日~2016年3月21日,在河南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及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处理下,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初始平均质量比为1403.7 mg/kg,实验结束时,在未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13.3 mg/kg、1358.0 mg/kg、1325.0 mg/kg、1414.7 mg/kg和1446.0 mg/kg;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12.3 mg/kg、1329.3 mg/kg和1395.7 mg/kg。与实验初始相比,添加灰化薹草的恒湿和干湿交替处理下,0~2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减小了10.9%,恒湿处理下,0~2 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最大。在灰化薹草分解过程中,2~5 cm深度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都增大,但是,在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各处理下,0~2 cm深度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小于未添加处理,灰化薹草分解提供了丰富的碳源,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以炉渣、木块、砾石和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 d、3 d和5 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和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 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 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和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 mg/L和18~19 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 mg/L和0.4~2.8 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和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和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9.
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对闽江河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对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2-4、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2-4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10.
昆明翠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翠湖是昆明非常重要的景观水体。通过对翠湖有代表性位点水样及相应底泥样品的采集,翠湖水样及底泥的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翠湖水体(总磷含量0.38mg/L,总氮5.06mg/L,氨氮2.37mg/L)已属富营养化水体;翠湖水体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动态变化,高锰酸盐指数和pH值等含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底泥总磷含量3.02g/kg,速效磷163.29mg/kg,碱解氮493.41mg/kg,水体营养盐和底泥营养盐含量有明显相关性,底泥中营养盐总磷、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水体富营养程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两组基质分别为砾石、木块、炉渣和砾石、炉渣、木块配置方式的水平折流潜流人工湿地(HBSFs),探讨不同回流比(0%、50%和150%)对两组人工湿地系统(HB1和HB2)脱氮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时,出水回流对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提高效果显著,当回流比为150%时,氨氮平均去除率可达约60%,高于不回流时的氨氮去除率(45%),总氮的平均去除率(64%)也高于不回流时总氮的去除率(53%);同时,出水回流在一定程度抑制硝态氮的去除,对总磷的去除效果略有提高,但不明显;硝氮去除率从不回流时的95.4%~96.6%降至回流时的72.7%~87.2%。可见,与不回流相比,回流条件下对水中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湿地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和普通人工湿地对废水中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水中溶解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都在第1天减小,之后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且都高于普通人工湿地。当水体停留时间为6 d时,铁碳微电解强化人工湿地对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为96.00%、97.44%、97.46%和86.12%,分别比普通人工湿地高5.21%、3.35%、13.59%和22.96%,添加铁碳微电解材料可以提高人工湿地对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反硝化聚磷微生物对湿地受氮、磷污染水体的净化功能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基于从大庆龙凤湿地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并鉴定到的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将其命名为DQ1.结果表明,菌株DQ1在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在30℃的条件下静止培养30h,能将培养液中91.64%的总氮去除,去除速率达到11.33 mg/(L·h);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h,上清液总磷质量浓度上升27 mg/L,菌株DQ1表现出明显的有氧反硝化聚磷的特性;静止培养28h,聚磷量则可达到94.72 mg/L,磷去除率为99.6%.在高碳磷比和低碳磷比的污染体系中,菌株DQ1都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DQ1固定化技术在湿地水体修复方面有很强的应用潜力,经过6h,水体中的氮和磷都能被有效去除,氨氮质量浓度由5.38 mg/L降至检测限以下,而硝态氮去除率可达98.48%,磷去除率达到97.46%.  相似文献   

14.
滹沱河流域本底状态地表水氮、磷非点源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滹沱河流域各支流源头区地表水中氮、磷浓度监测分析,得出本底状态下总氮浓度为0.223~5.631 mg/L,氨氮浓度范围为未检出~0.634 mg/L,可溶态氮浓度为0.190~5.532 mg/L,总磷浓度为0.024~0.683 mg/L,可溶态磷浓度为0.026~0.220 mg/L.本底状态下各水文期氮的非点源污染形态都以可溶态氮为主;磷的非点源污染形态枯水期以可溶态磷居多,丰水期以颗粒态磷为主.滹沱河流域本底状态下氮、磷非点源污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9年对鲤鱼湖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鲤鱼湖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鲤鱼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9 g/L、3.02 mmol/L和2.01 mmol/L,Na^(+)浓度与K^(+)浓度比值、1/2Ca^(2+)浓度与1/2Mg^(2+)浓度比值、(Na^(+)+K^(+))浓度与(1/2Mg^(2+)+1/2Ca^(2+))浓度比值、碱度与硬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5、0.36、0.77和1.50;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58 mg/L和8.50 mg/L,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823 mg/L和0.105 mg/L,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126 mg/L、0.024 mg/L、5.2×10^(-3) mg/L和0.033 mg/L,氮磷比的平均值为12.66;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和挥发性酚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07 mg/L、0.97μg/L、0.88μg/L和1.62μg/L,铬、镍、砷、铅、铜、镉、锌和汞元素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45μg/L、0.243μg/L、4.92μg/L、0.598μg/L、0.265μg/L、0.038μg/L、0.626μg/L和1.455×10^(-2)μg/L;鲤鱼湖中有3目5科17属17种鱼类,由6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与达里湖和岗更湖中的鱼类关系密切;鲤鱼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鲤鱼湖为淡水湖泊,水体中度污染且重度富营养化,COD_(Mn)、挥发性酚和氨氮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COD_(Mn)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鲤鱼湖的水质对鱼类多样性尚无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13日~10月2日,在大兴安岭冻土区,采集0~30 cm深度的土壤,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3种温度和添加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根系条件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条件下,培养50 d后,未添加根系的土壤样品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为249~312μg/g、2 442~3 150μg/g、98.43~216μg/g、15.58~17.07μg/g、22.37~54.63 mg/(g·24 h)和1.94~2.32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在10℃且未添加根系的培养条件下,其分别为396~425μg/g、1 831~2 686μg/g、107~342μg/g、18.33~20.05μg/g、23.96~50.34 mg/(g·24 h)和1.52~2.01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增强。在15℃且未添加根系的培养条件下,其分别为344~397μg/g、2 510~2 751μg/g、292~577μg/g、21.08~24.78μg/g、25.55~46.29mg/(g·24 h)和1.28~2.23 mg/(g·24 h);在添加根系条件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含量都增大,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于2016年8月31~9月1日和2017年8月8~9日,在宁夏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河滩堰中,采集水样,选取p H、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含量、六价铬Cr(Ⅵ)、总溶解固体含量等评价指标,对堰塞湖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堰塞湖水体符合Ⅴ类水域标准,属重度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p H、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决定堰塞湖水质的关键因子;各堰塞湖水体p H差异显著(n=137,p0.05),苏堡堰水体p H最小,为8.23~8.83,党家岔堰和堡玉堰水体p H分别为8.45~8.90和8.86~9.89,河滩堰水体p H最大,为9.22~9.97;各堰塞湖水体总氮含量差异显著(n=137,p0.05),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和河滩堰水中的总氮质量浓度依次为1.274~3.684 mg/L、2.006~3.567 mg/L、3.214~4.838 mg/L和7.681~9.983 mg/L;苏堡堰水中的总碳、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最大,其次为党家岔堰和堡玉堰的,河滩堰的最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滇池草海蓝藻衰亡过程中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以玻璃缸为模拟实验容器,在玻璃缸中加入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50μg/L的蓝藻藻浆(此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蓝藻衰亡的遮光模拟实验,研究蓝藻衰亡下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遮光环境会促使蓝藻大量死亡,当实验进行5 d后,加了蓝藻藻浆玻璃缸中的蓝藻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在实验的第5天至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减少,到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仅为0.53μg/L,减少了约95%;上覆水中蓝藻衰亡影响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结束时,在加了蓝藻藻浆的玻璃缸中,沉积物中的全磷质量比为1 305.09 mg/kg,减小了3.9%,铁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含量分别减少了25.72%、16.87%和3.9%,有机磷含量增大11.02%;随着蓝藻的衰亡,玻璃缸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减少,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含量增加,钙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减少。蓝藻衰亡后的残体会使沉积物中的有机磷的含量增加。因此,蓝藻衰亡是引起沉积物中营养物质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系统不同流段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8月13~19日,通过模拟实验,在植物生长期,设置不同初始进水总氮浓度,研究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设置2组由表面流段—垂直流段—水平流段组成的模拟装置,其有效长度为3.6 m,宽度为0.5 m,深度为0.85 m,炉渣基质填充高度为0.65 m,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采集3个流段15~20 cm、30~35 cm和45~50 cm(以距离基质表层以下深度)深度以及表面流段上覆水的水样,分析测定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初始进水浓度影响铵态氮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而由于充足的碳源,初始进水浓度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水中有机碳源充足且易分解,可以有效提高湿地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和脱氮效果。在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延长水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铵态氮的去除。因此,延长停留时间和拥有充足且易分解的碳源,有利于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在低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85.4 mg/L)条件下,表面流段对铵态氮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垂直流段,水平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率最低。在高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148.3mg/L)条件下,3个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湿地植物吸收及其代谢、微生物代谢、基质物理化学作用,以及进水负荷等共同引起水中p H的变化;进水方式和湿地植物代谢是引起湿地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岸缓冲带去除径流水中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5月7日、7月13日和9月10日,以太湖流域构建的平缓坡度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宽度(5 m、15 m、30 m和40 m)、不同植物类型(杨树林、中山杉林和杨树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植物密度(400株/hm2、1 000株/hm2和1 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总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对径流水中各形态氮的去除率增大。15 m宽的河岸缓冲带已经能很好地去除各种形态的氮。在同一宽度和植物类型条件下,缓冲带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较大,对2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的总氮的去除率较大。种植混交林的缓冲带对总氮的去除率较高,种植杨树林的缓冲带对铵态氮的去除率较高。不同植物密度的缓冲带对各形态氮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