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融水地区上泥盆统融县组,在广西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广泛发育,其层型剖面由于年代远久部分层段未能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对该套地层的岩性特征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对两条剖面岩性组合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广西上泥盆统融县组岩性特征总体由下往上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含鲕粒灰岩—鲕粒灰岩—鸟眼灰岩及生物屑灰岩,颜色由浅变深,表明其属于晚泥盆世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2.
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相当塘丁组)的陆棚台内洼槽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一套砾状灰岩。根据其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分析,认为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大量的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致使强度降低),最后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不能用作为包括斜坡在内的一些沉积环境(作用)的判别依据,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旋回和层序的有机结合,使地层学领域充满了理性,它摒弃了机械的体系域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更注重从不完整的地层记录中识别出更多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层序病"的发生。在 20世纪 90年代,旋回和层序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进展如下: 1.旋回层序为异成因机制下的自旋回产物,其与地内外及宇宙各因素密切相关; 2.强迫性海退及强迫性海退楔体系域的提出对传统 EXXon层序模式进行了修正; 3.以淹没不整合为底界的Ⅲ型层序的建立; 4.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米级旋回层序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气资源潜力,选择4条典型泥盆系剖面(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页岩样品进行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富有机质页岩为陆棚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黏土矿物。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TOC质量分数多数大于1.0%,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23%~2.31%,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Ⅱ_1型—Ⅱ_2型。V/(V+Ni)、V/Cr及U/Th指示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形成于缺氧—厌氧环境沉积。在宁蒗地区4个剖面控制区域中,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一线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一线勘探潜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 ,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 ,生物分带明显 ,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 ,是较理想的地层分界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地层学、沉积学、煤地质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菏泽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进行了基准面旋回划分,通过分析该地区基准面旋回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成煤作用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菏泽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可以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2个中期和30多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整个菏泽含煤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总结出基准面旋回与成煤作用关系,发现LSC1中的17煤层、18煤层主要形成于障壁海岸环境之中,主要发育于基准面由快速上升转变为缓慢下降,为典型的水退成煤。LSC2中的16煤层是形成于潮坪环境之中,发育于基准面快速上升时期,为海侵事件成煤。LSC3旋回中的3煤层形成于陆表海浅水三角洲环境之中,发育于基准面由海平面快速上升到减缓上升然后转为缓慢下降,为典型的三角洲海退成煤。  相似文献   

7.
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观点 ,首次对陕甘宁盆地灵盐定地区侏罗系层序及沉积体系进行了划分、对比 ,认为本区可以湖相泥岩的底界及广泛发育的稳定煤层作为准层序的边界 ,并讨论了准层序组内各沉积体系的特征及纵向演化。从而认为本区延安组内部由低位体系域向湖侵体系域演化 ,最终经高位体系域后 ,导致湖泊填积、消亡。最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形成于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8.
中侏罗统在鄂东盆地零星散布,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陆相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露头、薄片、古生物等资料,分析沉积相、物源、构造背景等.结果表明:中侏罗统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而整个中侏罗统大致相当于1个二级层序;成因层序的形成受控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与中扬子前陆盆地强构造运...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恭城县西岭乡挖沟村晚泥盆世法门期地层为例,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进行高频(米级) 旋回地层研究, 将其详细地划分出五级旋回94 个, 四级旋回36 个, 初步总结了各级旋回地层的空间叠复关系, 强调指出高频旋回地层出现的原因很可能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东半岛南部中晚寒武系张夏组、炒米店组高频旋回层序及复合海平面变化的划分、研究,以及对高频旋回层序的类型、各种级别旋回层序形成时限及其控制因素的讨论,探讨高频旋回沉积速率的变化规律,认为沉积速率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非渐变的由底部向顶部加大的变化趋势,各种级别旋回层序的沉积速率变化情况相似,由小级别旋回到大级别旋回的逐级叠加,形成一非渐变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1.
秦岭泥盆系成矿带内很多矿床中都产硅质岩,这些硅质岩是泥盆纪沉积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硅(δ30Si为-0.05%~-0.01%)、氧(δ18O为1.86%~2.09%)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其海底热液沉积成因方式;微晶石英沉淀的介质温度(82.1~94.8℃)高于正常海水温度;随热液沉积演化,硅、氧同位素均向重同位素方向产生动力学分馏;硅质岩层底盘硅化体是热液沉积时的同生蚀变产物,两者硅质同源,硅质岩中的石英脉或团块则是沉积期后硅质岩本身SiO2活化产物。  相似文献   

12.
广西泥盆纪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滨岸碎屑岩相、碳酸盐台地相和陆间海槽相等三个相区。其中最早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始于早埃姆斯阶晚期,同时伴生小型生物丘和在台地边缘发育的小点礁。本文讨论了广西具代表性的德保钦甲点礁,为一点礁—泥丘组合。  相似文献   

13.
桂西南锰矿赋存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中段,产锰矿三层,大多由锰质豆鲕粒组成。笔者研究了下雷锰矿床的锰质豆鲕粒,按其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份划分为16种类型,并据①其沉积环境属断陷深水台沟相;②富集于几个矿段;③其碳酸锰矿物δC~(13)值为-6.23~-7.78‰,说明碳源于深部岩浆;④豆鲕粒由菱锰矿,蔷薇辉石、黑云母、锰铁叶蛇纹石、绿泥石、柘榴石等热液矿物组成。因此认为,锰质豆鲕粒形成于海底热气液喷溢口及其附近热水流动带,而低温滞水带不易形成豆鲕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综合地层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了多门类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和火山地层学、生态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及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等手段,对鲁北区、鲁西南区、鲁中区和鲁东区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即把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为中、下侏罗统,三台组归为中侏罗统,分水岭组归为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西洼组归为下白垩统,“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把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主要归为下白垩统中、下部,青山组归为下白垩统上部,王氏组归为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古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了2个Ⅰ型不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出了1个Ⅰ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上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层格架的顶、底界面均为Ⅰ型不整合界面,与年代地层界面相一致。格架内部各个层序之间的界面均为Ⅱ型不整合界面。只有少数Ⅱ型界面位于岩石地层单位分“组”界线附近或与其一致,大多数Ⅱ型界面位于“组”内。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综述了研究区内中上元古界超层序、内部各类层序的顶底界面特征、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西早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的碳酸盐台地区发育有两个不同的四射珊瑚群落,此二群落都有其各具特点的珊瑚组合系列。其中,在开阔台地相区的四射珊瑚可划分为9个组合带,而在台地边缘相区则可划分为8个组合带。在早泥盆世早、中期,因岩相分异不明显,四射珊瑚仅可划分为3个组合带。因此证明,四射珊瑚的发展演化与沉积相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汝州地区上寒武统底部新发现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铁质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下伏地层缺失及生物化石带不连续等。它是中寒武世晚期 ,由于海平面下降、地表暴露、沉积相朝盆地方向迁移产生剥蚀截断而形成的。依据岩石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 ,作者对汝州地区的上寒武统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 ,并认为晚寒武世地层为一较完整的具Ⅱ型界面的Ⅲ级层序。  相似文献   

18.
综合考虑陆源碎屑物供给、内源碳酸盐岩沉积、沉积物侵蚀与再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及构造升降和水平位移等诸多地质因素 ,建立了一个能够模拟各型盆地的综合数学物理方程式。实际可容空间变化往往由多因素复合作用所致 ,尤其湖平面变化与基底构造沉降的叠合。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实际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了下第三系核三上段沉积时期湖平面变化及基底构造沉降曲线理论模型 ,并求取了其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曲线。据此 ,采用自行研制的定量层序地层模拟系统 ,模拟了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沉积时期可容空间变化过程与陆相层序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