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地面泣面的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在计算方案中考虑了大气水汽、二氧化碳气体、臭氧和尘埃等的吸收作用,同时计算了北太平洋上空整层大气的大阳辐射增温率,给出了上述各结果的分布特征图,描述了北太平洋地区洋面太阳辐射收支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地表太阳总辐射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利用1961—2016年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的地表太阳总辐射资料,在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个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趋势,同时结合云量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资料,探讨了两个地区总辐射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1—2016年青藏高原和华北地区总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8年后青藏高原西部和东部地区总辐射变化趋势相反,而华北地区站点总辐射均呈上升趋势。(2)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总辐射的下降主要受到云量变化的影响,而东部地区低云量和气溶胶的下降是总辐射上升的重要原因。(3)在2006—2016年,华北地区总辐射的变化受气溶胶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柳艳香 《高原气象》1998,17(3):258-265
利用ERBE资料分的了1985~1988年期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分布特征与几次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ElNino期间,高原东南部地区(Ⅲ区即90°E以东,35°N以南)加热场强度比高原西部地区(I区即90°E以西)及高原东北部地区(Ⅱ区即90°E以东,35°N以北)要大,LaNina期间,高原I区的热源强度比Ⅱ,Ⅲ区大,高原热源强度大,西南季风弱,反之,西南季风强。  相似文献   

4.
江灏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7,16(3):250-257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可丽  钟强 《气象学报》1995,53(1):101-107
地表净辐射为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大气层净辐射之差。对大气层净辐射作不同的假定,可将地表净辐射与大气顶辐射收支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不同的形式。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及同期NOAA-7辐射收支资料,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兰州西固地区冬季太阳辐射与大气浑浊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田文寿  黄建国 《高原气象》1995,14(4):459-466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季国良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2):126-132
1.历史的回顾青藏高原不仅在大地形的动力方面影响着我国和亚州的大气环流,而且在高原地面加热场和地一气系统的能量收支方面对我国、亚州甚至北半球的天气气候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几十年来一直为国内外气象学家们所关注。为了揭示高原地区地面热状况及其对天气气候影响的本质,我国气象工作者从50年代开始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如此辽阔的高原地区,至今仍仅有很少的日射观测台站,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能量收支观测实验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5,他引:26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9,18(3):333-340
通过对1993年9月-197年3月在五道梁所取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简述了在青藏高原地区能量收支观测中所取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大气电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张义军  孟青 《高原气象》1998,17(2):135-141
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气电热特征的分析发现:晴天大气电场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04:00 ̄05:00左右,谷值出现在17:00 ̄18:00左右;雷暴电荷结构主要为偶极性,雷暴持续时间短,大约有73.3%的雷暴持续时间小于0.5h,闪电较少。不同降水过程的雷暴,地面电场特征不同。负地闪比正地闪多,正负地闪的比例约为1:8。77.8%的负地闪为单次回击,正地闪均为单次回击。正地闪比负地闪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6,15(3):269-275
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实验资料,分析了云量,云状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计算了与云对地表净辐射强迫作用有关的参数。研究表明:地表净辐射是云量的线性函罢 2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春季和夏季,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非常强烈,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在秋季和冬季,云对地表净辐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百增大。  相似文献   

11.
五道梁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6,15(2):141-146
该文利用1993年9月-1994年8月五道梁站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太阳紫外辐射年平均日总量为0.73MJ/m^2,小于拉萨地区、而大于高原东北侧的河南走廊地区;紫外辐射的瞬时极大值较大,7月份可达56W/m^2,大于河区而略小于拉萨地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野外考察期间的Nimbus7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行星反照率、大气顶的射出长波辐射和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同时配合同期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讨论了卫星资料与地面实测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探索卫星资料的应用等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冬季降雪对地面净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志宝 《高原气象》1996,15(4):397-403
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净辐射场是一个由地理因子决定的基本场叠加上一个降雪后地面积雪区造成的扰动场组成,为定量研究冬季青藏高原降对地面净辐射的扰动幅度,利用作者已经建立的冬季青藏高原后地面反射率与降雪降雪面无(有)积雪时计算地面净辐射的公式,计算了不同强度降雪后地面净辐射日总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雪盖与冬季地表净辐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曹梅盛 《高原气象》1998,17(4):373-380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SMMR遥感监测雪深分布图。雪面反照率随雪深变化规律以及1982-1983年高原地表辐射平衡观测总结的有关辐射平衡分量气候学计算方法,以旬及0.5*0.5°。  相似文献   

16.
17.
青藏高原地区OLR与地面有效辐射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1,10(4):380-390
青藏高原;;OLR;;地面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OLR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藏高原OLR明显偏低。季节变化特点是1月到5月不断增值,3-5月增值迅速。5-8月高原北部继续增值,但南部云量增多,出现了低值区。低值区5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越过喜马拉雅山,7月低值轴线到达31°N附件;8月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撒;9月退到喜马拉雅山南侧;10月开始下降,西北部下降迅速,东南部下降缓慢。年变化曲线特点是:高原北部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8月;南部为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0月,低值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