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在河西走廊一带的煤田地质勘探中,本人发现了不少的小褶皱,尤其在煤系地层中更为发育。很多地方从露头上就可看出,这些小褶皱对煤层或其他矿层起着或轻或重的破坏作用。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验证,无论甚么样的小褶皱,都有它一定的生成原因。若是在野外能对这些小褶皱仔细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则对隐蔽的构造、构造线的要素、构造的追索,以及对 相似文献
4.
5.
河西走廊西端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1995年度《河西走廊西端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区 1∶5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 ,结合毗邻空白区的以往资料及红外遥感图片解释成果资料 ,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和水均衡法 ,对河西走廊西端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概算。概算出河西走廊西端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12 14 3 83万m3/a ,其中山地 2 4 4 4 94万m3/a ,走廊平原 (盆地 ) 9698 89万m3/a(已扣除重复量 )。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地壳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是一个典型的压陷盆地,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带有:龙首山南缘活动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昌马活动断裂带及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东段。河西走廊南侧是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骤变带,龙首山南缘活动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巨大的逆冲造就了走廊地区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超过3500m~4000m,其中第四系沉积物最厚超过1000m.河西走廊及邻区大地形变强烈,更是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和现今发生了许多破坏性大地震和众多中小地震。从活动断裂带角度考虑,包括与西气东输管线、兰新铁路和312国道以不同角度斜交的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上赤金-宽滩山一带)、嘉峪关断裂带、榆木山断裂带都是现今构造活动性比较强烈的断裂带,它们的活动性包括长期蠕变和瞬间变形,必将对上述工程管线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荷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4):81-83
简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内近5 0年来地表水出山迳流量、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补给量、泉水溢出量、地下水开采量的历史变化,对不同时期地下水均衡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的赋存和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勘探资料,将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划分为早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5个层状含水岩组,分别论述了不同含水层的地质构造、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埋藏特征、富水性、地热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重点研究了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自南而北将该含水层划分为山麓褶皱带、中央向斜带、单斜带三个贮水构造带.认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上游祁连山区水文切割网基准面以下的基岩裂隙水,在地形和重力作用下,通过区域深大水资源循环系统,将山区地下水输送至盆地深部,但由于水循环深度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径流十分缓慢,深部地下水的补给年龄可能大于1000a,并在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形成地热,取水温度一般可达60~70℃,预计单井出水量500~800m3/d.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河西走廊地下水系统的特点,探讨数值模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涉及含水层系统结构的概化、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潜水蒸发、泉群的处理以及由断层形成的地下水瀑布模拟等问题.以酒泉盆地为例,研究了数值模型在区域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动态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据河西走廊西段敦煌—金塔一带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反映的构造格局,通过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基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东北段存在尾端效应,产生一系列与走滑断裂伴随的裂陷盆地和挤压隆起,能量的消减和转换致使阿尔金断裂止于花海裂陷,向东并未延伸;在疏勒河两岸遥感影像和色调差异,主要反映两侧山前冲洪积扇发展不平衡,岩性含水性的差异,疏勒河隐伏断裂在地球物理场未能得到佐证;敦煌盆地地热田受NNE向张性断裂导热,NNE向压扭性断裂阻水阻热两重因素控制,热源除地壳正常增温还有壳内局部热源叠加。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河西走廊双塔灌区地下水均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确保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河西走廊双塔灌区水资源总量均衡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方鸿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9,(7)
一在甘肃省的西半部,自乌鞘岭以西至甘新边境,南迄祁连山、北迄龙首山、合黎山、马宗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叫做“河西走廊”。自解放后,河西走廊的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飞跃的发展,从而显示出一个非常美好而繁荣的远景。为了满足工矿企业、城市建设、农田灌溉、畜牧、铁路等方面的供水水源,以及扩大耕地面积而进行土壤改良都需要有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作为依据;因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降雪的预报预测水平、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科学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利用1960-2016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观测站逐日降雪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雪日的时空变化及异常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雪日及各量级雪日从西南向东北呈减少趋势,雪日天祝最多,民勤最少。除凉州外,河西走廊东部年及年代雪日呈减少趋势,天祝雪日减少尤为显著,年雪日时间序列的准周期变化为6~8 a。各地月雪日的变化比较一致,雪日主要出现在1-4月和10-12月,高峰值在3月,冬季是主要的降雪季节。各地年雪日的异常性比较一致,正常年份发生概率在68.4%~73.7%,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小雪是河西走廊东部降雪的主体,小雪日所占比率在78.6%~93.5%,随着降雪量级的增大,雪日迅速减少。0.0 mm小雪日各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总雪日的负贡献最大;≥ 0.1 mm小雪日和中雪日大多呈增多趋势,对总雪日呈正贡献;大雪及以上日大多呈弱减少趋势,对总雪日呈弱负贡献。 相似文献
20.
依据实际观测的1984-2013年地下水水位资料、2013年地下水水质化验及2011年水利普查有关成果, 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灌区地下水特征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疏勒河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农业用水为主, 1984-2013年30 a来地下水水位变化总体特征为稳中下降, 个别地方地下水位略有上升; 地下水埋深在1.30~80.00 m之间, 年内地下水水位随灌溉制度变化显著, 年调节能力强. 地下水水质均超Ⅲ类, 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氮肥, 氨氮指标最大值超Ⅲ类标准0.7倍, 是造成灌区地下水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