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地理学报》2009,64(10):1164-1174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西方学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葛德石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西方学者.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在上海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为中国培养一定的地学人才: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中国地理考察,并纠正许多中国地理文本上的错误:他的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深化了中国地理的认识,并传播了中国地理知识.与此同时,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与国际化,而葛德石在中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14,33(3):589-600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历程的考察表明其具有一定阶段性--从科学史研究到思想史研究:①20世纪40-80年代主要是科学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经历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和彻底重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②80年代后的思想史研究阶段是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一方面建构了地理学科学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元问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给予了重新建构和评估。由此同时尝试回答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大致历程是:①公元前具有关注人文世界和注重考察、研究自然的传统;②公元前后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以关注人文世界为主,考察和研究自然的传统有所弱化;③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地理学传统与欧美地理学传统有深厚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有地理学,其传统与欧美地理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干旱区地理学研究回顾与今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干旱区地理学近40年来的主要进展,及从事干旱区地理研究科学队伍的不朽功绩,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云刚  许学强 《地理科学》2008,28(5):587-593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也蕴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是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中国地理学正在分化为以西方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外生地理学"和根植于本土实践的"内生地理学"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之间缺乏交融。中国的内生地理学需要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规范,而外生地理学也需要更扎实的本土实证来进行充实,这其中尤其需要关注建设的是区域地理学。中国需要发展基于本土实证,同时使用科学方法的地理学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所在,也是地理学学科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5.
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郑度 《地理学报》1994,49(6):481-489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所展示的宏伟规划是地理学发挥优势的舞台。地理学工作者可以在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贡献。要抓住机遇,促进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综合研究,紧密结合实践,搞好地理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为21世纪议程的实施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地理学分期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中,以往较长时间沿用的以社会历史分期来划分中国古代或传统地理学史的方法是不妥的。提出应以中国古代或传统地理学的自身历史发展阶段和特点来加以划分与命名,并把长达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地理学史划分为萌芽、累积、形成、发展和高潮五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地理学具有典型的东西文化特色,具备五大基本特点。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们是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不同研究方法和分类方法的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同时,它们又在很多研究领域,无论是自然地理方面,还是人文地理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有时甚至是“残途同归”。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精髓,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整理开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地理学历经数千年的持续发展.内容极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因而在内容上也是很庞杂的。它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内容?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恳盼指教。(一)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书籍专门研究讨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内容,但是有一些类书、史书和目录书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据笔者查阅,最早对传统地理学内容进行分类的是宋朝著名学者郑樵(1104~1162)的纪传体通史《通志》(200卷)。郑氏在《通志·艺文略》中,将史类地理划分为12个子目:地理、都城、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读、名山洞府、塔寺、朝聘、行役、蛮夷  相似文献   

9.
陆诚 《地理研究》1992,11(3):108-11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冷疏影  宋长青 《地理学报》2005,60(4):553-558
中国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研究机构格局和强大的人才队伍。但是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新经济建设与进步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地理学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的有利契机。我国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需求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培育一支强大的专门队伍。中国地理学一直准确的把握着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成果,并积极地指导了区域实践。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综合的研究思路、主要的关注问题、研究的手段方法、人才的知识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社会对地理学的作用的认识也存在着误区。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13,32(11):2170-2175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当前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诸多方向的选择。如外生地理学和内生地理学的分化,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混行,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脱节,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互为归属。这些问题悬而不决使地理学的向心力逐渐弱化,地理学者不得不面对诸多学科发展方向上的困扰,以及对学科规范和学术认同上的困惑。笔者以为,此时“搁置争议”并不是办法。为了学科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地理学家和地理学会必须做出一些选择。坚持一元还是认同分化,这即是地理学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空间思维和现代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修正地缘战略和树立地缘目标的重要性,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而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应首当其冲担当重任。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并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科定位不清晰、优秀成果不足、过度依附西方思维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s based on the rules governing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ic factors.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human factors, this study divides the whole country into two levels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omplete and organically linked human geographic units. As a fundamental, comprehensive, cutting-edge, practical and important task,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features,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ors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t is capabl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providing basic scientific support to nat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new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creating a sound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key areas. Using results from existing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ic zoning studi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ynthesis, dominant factors, the relative consistenc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ve consistenc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istency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the continu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grity of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taking as its basis the division of human geography into 10 major factors (nature, economy, population, culture, ethnicity,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urbanization, the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zoning and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In this study,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s divided into eight regions and 66 sub-regions. The eight human geography regions are (I) Northeast China, (II) North China, (III) East China, (IV) Central China, (V) South China, (VI) Northwest China, (VII) Southwest China, and (VIII) Qinghai and Tibet. This zoning proposal fills gaps in studies involving the non-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Each human geography region and sub-region has different topographical, climatic, ecologic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ettlement landscap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thno-religious attributes. This proposal on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dovetails closely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 Chinese economic zoning, and Chinese agricultural zoning. It shows that, under the dual roles of nature and humans,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at govern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4.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杜莹 《地理研究》2014,33(8):1557-1568
基于编史学视角对国外地理学史著作的中国部分以及中国地理学史著作的考察,重点论述了实证主义和思想史两类编史方法论特征。考察表明:国外实证主义地理学史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核心,是一种普遍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里并不存在实质性的中国古代地理学,而中国近代地理学则是欧美地理学的移植。在后历史的立场上,对地理学应作宽泛的理解,实证主义地理学史是建构的历史,中国学者遵循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建构了中国地理学理性的一面。中国地理学史人文的方面是通过思想史方法论建构起来的,这种方法通过中国古代原有文化体系、观念、概念、材料来认识地理学的发展史,首要的意义是与实证主义建构相反的还原。基于思想史方法论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首要的并不是西方地理学的移植,而是自主地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重构,反映的是中西学术的双向互动,并不是西方地理学的单向传播。  相似文献   

15.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geography became a mandatory subje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Norway. Geography was seen as a useful subject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but also as a subject that strengthened the national ideology. A need for bette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arose and consequently some authors of geography textbooks wrote about teaching geograph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eachers’ education, geography was taught at university level, and to develop the subject it became necessary to relate it to other subjects, especially geology.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tent of geography taught in Norwegian school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geography taught in schools today.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地理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雷 《地理学报》2013,68(4):571-576
近代地理留学在民国时期未然兴起,主要有自费,官费和中英庚款三种途径。在海外,中国地理留学生形成三大中心,即:中法里昂大学地理系,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系。地理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在地理学术研究和地理人才培养上都贡献甚大。朱家骅是民国地理留学的主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17.
孙俊  潘玉君  武友德  赫维人 《地理学报》2014,69(9):1369-1384
当前主流地理学史研究可归结为两种互补性范式。一种是科学地理学史:① 从近现代地理学形象出发,遵循“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选择性地建构切合当前地理学的历史;② 主张一元传统的科学史观,从而导致了不同传统的对立;③ 其性质是建构性的、抽象性的,造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分裂;④ 强纲领的叙事模式不仅造成了“古代思想的现代解读”,且挣扎于科学分化的大潮中。另一种是在批判科学地理学史基础上兴起的知识地理学史:① 从地理实践本身出发,遵循“自下而上”的叙事模式,从地理学知识体系的底层诠释历史;② 主张多元论传统的科学史观,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地理学传统之间的对立,为多样的地理学传统纳入叙事框架奠定了基础;③ 其历史的性质是实践论的或语境论的,旨在阐发不同地理学知识形态的意义;④ 表现为对称性原则的叙事纲领,大大扩展了地理学史研究的视野,为理解作为地理学与自然并社会统一的实践统一体提供了可能。科学地理学史和知识地理学史当前表现为一种批评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制造更多的二元论对立,相反,整体的方向应当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18.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st fieldwork continues to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eography, analysis of the present-day practice of UK universities taking students on long-distance overseas trips remains apolitical and, by and large, concerned with practicalities. If this practice is analysed by locating it within a postcolon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whiteness' it is then possible to look at the differing standpoint and positionality of those doing the viewing and those being viewed, and to also se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imperialist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and present-day overseas field trips, in particula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aking UK undergraduates to visit historic slave trading sites in The Gambi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otential of field study to contribute to the critical pedagogy of geographical fieldwork within UK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stronger poli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亮  朱竑 《地理研究》2018,37(10):2024-2038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回暖,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重焕新生,但学科所占位置相对边缘。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近年来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从文化区、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民族文化地理,文化景观与文化经济,地方和基于地方的政治,边缘群体研究五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观性的概述和批判性的反思。建立在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之上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需要开展建设性的对话并加以研究。未来的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应更加强调跨学科视角和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