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对信阳市南湾水库渔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亲鱼培育、种苗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捕捞等主要生产阶段,成鱼养殖阶段服务效益最大,为21.98万元;繁殖、亲鱼培育阶段服务效益占该阶段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列第一和第二,说明这两个生产阶段气象服务尤为重要.由于对渔业气象服务还不够重视,加之还缺乏渔业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目前渔业气象服务层次较低,渔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鱼苗生产的情况如何,关键在于鱼苗孵化的好坏.但鱼苗的孵化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寒潮、强降温天气对鱼苗生产影响极大. 在催情产卵授精期间,一般要求无寒潮天气入侵,气温稳定,天气较好,这样可缩短整个鱼苗孵化的时间.从渔场提供的资料得知,沙雅县渔场往年孵化四次,要用二十多天才能完成,也就是在7月15日左右结束.而1985年孵化五次只用十八天,即7月8日左右全部完成全年孵化任务,比往年提前一星期左右. 从种鱼第一次催情产卵到最后结束,气象站经常提供中期和短期天气预报.渔场是根据气象信息去进行种鱼注射性激素催情产卵授精的,使胚胎控制在晴好天气里.如  相似文献   

3.
李国师  任大亚   《气象》1985,11(3):24-24
鲢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准确地预测并掌握鲢鱼性腺成熟期,适时进行人工催产,是提高人繁催成率、受精率、孵化率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阜阳地区界首县鱼苗场历年鲢鱼性腺成熟期资料(以第一次人工催产成功的日期为准)及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鲢鱼性成熟期即适宜催产期预测方法,从气象角度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如下: 一、鲢鱼性成熟期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统计分析 鲢鱼属温水性鱼类,其性腺成熟的早迟与水温、水质、溶氧及亲鱼培育技术有密切关系。水质、溶氧条件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可近似地视为常量。因此,在亲鱼培育技术及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鲢鱼性成熟的早迟则主要取决于环境温  相似文献   

4.
钓鱼与气象     
分析了气象要素水湿、气压、风对鱼类进食、活动的影响。总结出依据季节、天气选择合适的钓位和钓鱼时段 :春季向阳滩 ;夏季深水潭 ;秋季阴凉有草处能钓到较多的鱼。高温高湿天气、雷雨前不适宜钓鱼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永昌3个气象站1960~2010年冬季0、5、10、15、20 cm地温和1961~2011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和春季沙尘天气日数的时空特征,进而探讨了春季沙尘天气与冬季浅层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浅层地温有明显地域差异,其中高海拔的永昌最低,低海拔的民勤次之,而海拔介于民勤和永昌之间的凉州最高;春季沙尘天气日数自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逐渐减少,即民勤最多、凉州区次之、永昌最少;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天气日数与浅层地温在空间上呈一定的负相关,二者的年变化趋势明显相反,即冬季浅层地温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春季沙尘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都存在6~7 a和9~10 a的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东部春季沙尘日数与冬季浅层地温呈负相关,其中与0 cm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一、春季天气特点季内天气阶段明显,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普遍偏低。河东透雨出现较早,雨量多于常年。本季大致可分为7个天气阶段(表1)。主要天气过程是:3月21—23日,4月9—10日、12—13日、27—28日,5月12—14日、20—21日、22—25日。  相似文献   

7.
我区春季天气多变,特别是大风、强降温和大降水、冰雹等,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为了提高春季重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我们利用1961-1986年春季(3-5月)共26年的天气图和本地气象资料,进一步统计分析了阿克苏春季大风、强降温、大降水等重大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2000~2002年春季(3~5月)中国北方有12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其中11次与蒙古气旋有关.作者从干旱气候背景、环流状况、沙尘源、沙尘路径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集中对引发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春季我国北方强沙尘暴天气主要与蒙古气旋的发展移动有关,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动力因子;蒙古国南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强沙尘暴过程的主要沙尘源地;影响我国的强沙尘暴的沙尘路径至少可分为3种类型,即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南疆盆地型,以西北路径居多;我国北方春季的连续干旱、气温偏高及冷空气活跃是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春、秋季是新疆预报服务的重要季节,而春季(3-5月)尤为关键.从1958-1980年的23年春季69个月中,共有111次中强以上天气过程,即每年接近5次.按月统计表明,又以4月居多,平均1.9次(1957-1987).强冷空气活动带来大风、霜冻、暴风雪、急剧降温等大范围灾害性天  相似文献   

10.
许以平  周国良 《气象》1980,6(2):7-8
一、引言 上海中心气象台长期组、气候组和研究组曾根据大型环流转折特征、地面气压场配置以及华东天气的突变等,将一年初步划分为13个自然天气季节,即早春、春季、晚春、初夏、梅雨、盛夏、后夏、初秋、秋季、晚秋、初冬、隆冬、晚冬等13个自然天气季节。由于1966年取消了500mb厚度场的分析,原来划分季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起沙近地层动力学阈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沙尘暴探测与监测试验站2008年和2009年春季沙尘和近地层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晴天、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入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演变,并利用两层高度沙尘浓度差,区分局地起沙和非局地起沙,有效地避免了沙尘水平输送引起的起沙阈值的低估。结果表明,起沙前,摩擦速度和沙尘浓度数值都较低;临近起沙阶段,摩擦速度迅速增大而沙尘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起沙时,摩擦速度数值较高,沙尘浓度迅速增大;沙尘天气减弱阶段,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近似呈线性减小。科尔沁沙地春季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分别为0.62m.s-1和9.5m.s-1,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阈值依次略有增加。与晴天天气相比,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汉中春季人工增雨天气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汉中市春季 ( 3~ 4月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即平川 6县 (区 )产生中雨以上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统计分析 ,总结了几种有利的环流形势 ,建立了汉中市春季中雨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概述了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观测特征.与2000~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相对频繁,强度偏强.首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强,冷空气活动较频繁,这是造成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多于前几年的动力原因.此外,春季我国西北及内蒙古的沙源地区降水偏少,干旱少雨,加之春季气温偏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利用IAP 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6、2007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趋势的气候背景进行了预测,检验了系统对2006年沙尘趋势的预测能力,并对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测出2006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土壤偏干的状况,但对风场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的差距,由预测的气候距平结果推断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次数正常略偏少,与实况相反;对2007年春季的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及内蒙古沙源地区土壤湿度偏湿,冷空气活动势力偏弱,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由此预测2007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趋势与常年相比略偏弱.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及环境背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述了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观测事实及其本特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与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东亚冬季风偏弱,从而导致春季冷空气活动偏少,这是造成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动力成因.此外,2003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沙尘源区内蒙古等地地表积雪覆盖面积大,从而造成积雪融化较晚,地表冻土层解冻推迟,土壤湿度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对卫星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的分析表明,2003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异常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沙尘天气是造成我国北方春季区域性沙尘型重污染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对此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环保网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内蒙古11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的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和逐时资料,首先分析近3年该地区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年变化特征,然后对比这3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数及时段,探究颗粒物污染的年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天气之关系。统计结果表明,近3年春季内蒙古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是逐年增加的,中西部是沙尘天气频发区,与之相对应,西部颗粒物浓度的年变化高于东部,且造成内蒙古主要城市PM10浓度春季出现全年的最高值,表明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对当地粗颗粒物污染有显著的影响。对比内蒙古全年3个时间段的PM10浓度值,其排序是:春季沙尘期间>春季非沙尘期间>其他季节;即春季沙尘期间PM10浓度比非沙尘期间高69%,比其他季节高101%。有所不同的是,3个时间段平均PM2.5浓度排序则为:春季沙尘期间>其他季节>春季非沙尘期间;春季沙尘期间PM2.5的平均浓度比其他季节高16%,比春季非沙尘期间高29%;可见,春季沙尘天气对相关城市PM10浓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后对内蒙古地区典型沙尘暴和扬沙个例进行细致研究, 发现沙尘暴个例中PM10浓度的增加倍数在2.3~15.1之间,而扬沙过程PM10浓度的增加倍数在0.8~5.6之间,两者相比可看出,沙尘暴过程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显著大于扬沙过程。  相似文献   

16.
昌吉地区春季霜冻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12个气象因子,对昌吉地区1963-1996年间出现的春季霜冻进行天气、统计分析,得出昌吉地区春季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及昌吉市春季霜冻的24h预报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历史回报和试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将2003年春季我国的沙尘天气与2000~2002年以及1961年以来的同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特点.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频次、强度及影响范围是近4年来最少、最弱、最小的;沙尘多发期也是近4年来出现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的;2003年的沙尘天气仅多于1997年,是1961年以来的次低值.此外,从沙尘天气的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入手,探讨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形成原因,指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偏弱、路径偏西、气旋偏少,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主要沙尘多发区)降水明显偏多、干土层偏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持续积雪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沙尘天气显著偏少、偏弱.  相似文献   

18.
对 2 0 0 4年陕西春季沙尘天气进行统计 ,并对发生的 5次沙尘天气过程 ,从气候背景、天气成因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 :2 0 0 4年春季沙尘天气与历年同期比较仍属偏少年份 ,沙尘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 3月 ,多发期较常年提前了 1个月。 2 0 0 4年冬、春季降水偏少 ,温度异常偏高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月 5 0 0 h Pa异常的环流特征 ,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 ,是造成 2 0 0 4年春季沙尘天气集中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国681个站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得出,2004年春季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偏弱,主要表现在:(1)2004年春季681个站累计的沙尘天气日数2 080 d,相当于历史平均值的46.9%,是近四十余年中第三个偏少年份。沙尘暴的总面积约190万km2,仅为历史平均值的37.3%。(2)危害性较大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6次,不足2001年的一半。(3)4月和5月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导致整个春季显著偏少。沙尘天气出现时,PM10浓度相对增加,空气质量恶化,但与历史上较典型的强沙尘暴个例相比,PM10浓度增加的幅度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偏弱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动力条件不足,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正如许多分析研究工作所指出的:天气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同一阶段内往往重复出现相似的天气过程,天气过程的这个特点,除了与直接控制和影响天气的环流系统有关之外,往往与整个北半球环流背最的稳定维持相联系.有人从超长波逐日演变情况,分析这些天气过程的承替关系。本文讨论春季超长波的活动,根据其演变特点,提出多雨时段中期预报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