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讨北太平洋高压进退活动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旱涝变化的规律,我们对近廿年(1954—1973年)北太平洋区(15—65°N;30°N以北120°E—120°W,30°N以南100°E一100°W)700毫巴月平均高度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初步发现:(1)在不同的旱涝年份,北太平洋700毫巴的月平均环流形势分别具有一定的特点。(2)北太平洋区700毫巴月平均环流分布与演变的一些特征与中国海附近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进退活动以及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互关系。(3)逐年与逐月之间,北太平洋700毫巴月平  相似文献   

2.
张宗泽 《气象》1982,8(2):17-17
我站的传真设备是1980年底开始正式收图的。目前,每天接收中央台发的08时500毫巴、700毫巴、850毫巴、地面等四层亚欧图;20时500毫巴半球图、700毫巴亚欧图;05时东亚地面图。另外在作旬报、周报时还接收日本东京发的20时500毫巴北半球长波图。08时的四层天气图是每天下午作分析预报的主要依据之一。20时的图是次日早上补充修正前一日短期预报的依据。长波图主要在作中期预报时参考。 我站规定,每个值班员都必须依据传真图进行形势分析,并把这些分析预报要点记录在登记簿上。另外还在08时收的传真图上70—120°E、20—50°N范围内标注过去24小时主要系统位置,将图面上不清晰的线条和天气系统都补绘清楚,使每一张图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体会,要使传真天气图在县站预报中充分发挥作用,还要与县站的优势相结合。比如,象暴雨这样的中尺度天气的预报,仅仅依据传真天气图还不能作出。但是可以从图上分析有无产生暴雨的形势背景。同时用本地的资料和预报工具,监视和分析这些天气系统是否会影响本地,什么时问影响,会不会产  相似文献   

3.
说明:本资料系根据 1959—1974年共16年 5、6月份我国或日本的天气图,读取500毫巴5、6月份逐日1200(世界时)天气图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位势什米线所包围的脊线在每10°经线上的所在位置(纬度°N),并加以五天滑动平均而得。脊线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偏东、西风向间的  相似文献   

4.
莫志祥 《气象》1982,8(2):4-4
我们发现,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东北低压与我区倒春寒关系较好。经统计,1952—1979年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有东北低压,则我区有倒春寒(9/15);否则无倒春寒(12/13)。若有东北低压,同时60°N以北、20—150°E最大正距平中心>9位势什米,则我区有倒春寒(9/9)否则无倒春寒(6/6)。这样,依据上述两条关系预报,历史准确率为27/28,有倒春寒的概括率为9/10,只有1964年的倒春寒报不出来。 1980年,我们根据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东北低压位于55°N、135°E,80°N、150°E有一个12位势什米的正距平中心,预报有倒春寒。1981年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无东北低压,预报无倒春寒。实况是,1980年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7,(3):12-13
一、预报思路我们利用1956—1975年(缺1967年)历史天气图,对春播期3月20日—4月20日进行晴暖时段的形势普查(主要以700毫巴为主,其次参考500毫巴)找规律、定形势。通过在一定形势下找指标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我区春播期晴暖时段天气过程的中期预报。根据贫下中农的反映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将晴暖时段的标准定为:连续≥3天无雨,且每天日照都≥5小时,为一次晴暖时段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则银  韩长春  沈铸 《气象》1984,10(1):9-9
1983年5月20日到8月10日,我们共接收北京气象中心播发的物理量预告图325张。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应用,感到它们对县站短期大—暴雨等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对16张物理量预告图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预报时效上看,36小时预告图的时效以24—36小时为宜;48小时预告图以36—48小时为宜。从预报效果来看,700毫巴36小时T-Td图;700毫巴36、48小时和850毫巴36小时水汽通量图;700、850毫巴全风速图;700毫巴36小时θ_(se)图以及700毫巴36、48小时垂直速度等9张图,在降水预报中效果较好。当然,对于某一个天气系统,只用1—2张图是很难报出来的。尤其对强降水天气过程,更应全面分析水汽输送、层结稳定度、垂直速度以及高低空急流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7.
李质钧 《气象》1982,8(12):13-14
我们在探讨造成温江地区初夏区域性洪涝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条件时,发现700毫巴图上,在105°E以西有308线所围的大低压区或气旋曲度形成,成都700毫巴偏南风>8米/秒并大于500—300毫巴各层风速,上述条件与初夏区域性洪涝密切相关。我们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洪涝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8.
副热带高压     
柯甫 《气象》1976,2(4):29-31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讲到青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密切关系。在这一讲里,我们就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性质、结构等问题作一介绍。 夏季,我们从天气图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在中纬度西风带南边的广大副热带地区,存在着一个高压带。这个高压带的闭合中心,位置比较固定,在500毫巴天气图上,大西洋和太平洋一般各有1—2个高压中心,范围较大,南北宽约10—20个纬距,东西长约60—70  相似文献   

9.
西南热低压及其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文 《气象学报》1965,37(2):126-131
在四川盆地或其附近地区生成、发展的热低压是春季影响西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系统。受热低压控制的地区,晴天少云、温度高、湿度减小、南风增大,贵州西部、云南北部常出现偏南大风。热低压填塞消失后,常常给川黔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温和降水天气。文中也指出了西南热低压与高空西南低涡的关系:在热低压发展达最盛之前,700毫巴相应的位置上有低涡出现,低涡出现后24—36小时,它随同500毫巴上的西风槽东移,地面热低压就填塞了。 本文总结了热低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天气图从贵阳气象要素的变化上得出了热低压消失与成长的一些经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4,(7):42-44
琉球地区是西太平洋台风发生发展最北最西的一个集中区。在盛夏季节,常有热带低压迅速发展成台风,影响我省。过去我们对这一类近海地区新生热带天气系统注意不够,为了做好这一类台风预报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时效,我们普查了1960年到1972年间7至9月份在琉球地区的热带低压。琉球地区的范围,我们定为122—130°E 和20—30°N 之间的海域(见图1)。选用在这个地区产生的或从外地移入的热带低压(包括外地的台风已减弱为热带低压而移入的)第一个时次的地面天气图和相对应的500毫巴等压面图,从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基本特点,对热带低压的发生发展,基本路径以及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了几条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美国海洋大气局出版的世界气候资料以及由日本气象厅出版的每日天气图资料。制作了1964—1980年6—9月中低纬度(40—160°E,25。s一50°N)南北半球总降水量和850毫巴、150毫巴月平均环流图,并以每月150毫巴层上10°N,40—110°E每  相似文献   

12.
王金宝 《气象》1984,10(1):10-11
1983年4月25日16时至26日08时,我站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春季暴雨天气,降水量为74.6毫米。其中25日出现5分钟最大雨量6毫米,1小时最大雨量32.6毫米。这样的春季暴雨是我站自19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对于这次比较特殊的天气过程,我们从县站现有条件出发,在预报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暴雨前期的天气形势 从县站简易天气图上看,24日08时500毫巴上原亚洲大槽发展加深并东移到乌里亚苏台、张掖、青海湖一线,并在兰州附近出现了一片高湿区。700毫巴上在达兰、民勒,康定一线也有一槽。14时地面图上,河套地区的倒槽发展加强且略有东移;  相似文献   

13.
周学群 《气象》1982,8(11):8-10
在卫星云图上,有时可以观测到台风的密蔽云团偏离、甚至完全脱离低层环流,暴露出低层的螺旋状积云线的现象。如在资料较密的近海,还可发现500、700毫巴气旋性辐合中心与地面台风中心的位置有明显的偏离。本文将这种台风称之为“偏心台风”。 飞机探测证实,这种现象在西北太平洋上经常出现。1979年台风季节,23个命名台风中有11个出现了700毫巴环流中心偏离地面中心的现象。这种台风在云图上的表现是暴露低层环流;中心轴线向对流云团中心倾斜;随着气旋的加强,高低层环流的中心趋向于垂直[1]。 陈联寿和丁一汇指出[2],这种现象可作为判断台风进入强垂直切变区后开始减弱的一个标志。 上述观测研究是在有连续的、可靠的飞机探测资  相似文献   

14.
徐渭康 《气象》1982,8(10):11-11
我们将500毫巴传真天气图上的指标站分型后与单站地面风等资料结合,建立了台风影响程度的单站预报方法。经试报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一、经普查资料后,我们确定影响本地台风的标准为:受台风影响过程雨量≥50毫米或瞬间最大风速≥17米/秒。确定台风入区的东警戒线为19.7°N、123.5°E,24°N、128°E,30°N、131°E之连线;南警戒线为19.7°N、123.5°E,23°N、115°E之连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23—26日南亚高压活动同我国降水天气之间的关系。发现:①主要降水区发生在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附近,有随高脊北移而增强的趋势。②小—中雨区同300毫巴等压面上的上升气流区以及100毫巴等压面上的气流辐散区配合一致,而大—暴雨区则吻合较差。但大—暴雨区多在100毫巴散度梯度很大的地方发生。说明那里由于对流层上部有十分明显的非地转效应产生,有助于低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这可能是产生大—暴雨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普查1979年5—9月的历史天气图,从100毫巴流场型式发现南亚高压中心或脊线附近出现明显辐散区,当天到次日基本上都有大—暴雨。这个定性分析的特征,可以用来作短期内大—暴雨落区预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最高气温:42.5℃,1923年8月6日在德岛的抚养测得。最低气温:-41.5℃,1931年1月27日在北海道上川的关深测得。最低海平面气压(陆地上):907.3毫巴,1977年9月9日在鹿儿岛的冲永良岛测得。最低海平面气压(海面上):875毫巴,1973年10月6日出现在菲律宾的东部海面上(15°N,128°E)。最高海平面气压(陆地上):1044毫巴,1913年11月30日在北海道的旭川测得。最大(平均)风速(平地):69.8米/秒,1965年9月10日在高知的室户岬测得。最大(平均)风速(山地):72.5米/秒,1942年4月5日在富士山顶测得。  相似文献   

17.
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于湘 《大气科学》1980,4(4):363-368
本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76年6月15日至9日12日赤道上105°E、120°E和150°E附近850毫巴的经向风分量作了分析。将这三处经向风功率谱与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05°E、150°E的功率谱和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都有明显的15天周期,而120°E克的功率谱则没有。 我们还计算了赤道上这三个经度的南风分量。风速最大的是150°E,其次在105°E。120°E的风速比前二处小1—2米/秒。 由此我们认为:夏季来自澳大利亚的气流有两个通道,一个在105°E(新加坡)附近,另一个在150°E(俾斯麦群岛)附近。  相似文献   

18.
梁永生 《气象》1982,8(12):11-11
我站于1979年底开始试用气象传真机,1980年初正式接收传真图。通过传真图的应用,扩大了我们的预报思路,增加了客观的预报依据,使我站的短期降水预报水平有了提高。现将我们接收日本的700毫巴垂直速度、500毫巴涡度实况分析图和700毫巴T—Td的24小时预告图这三个物理量场,用以制作降水预报;以及用700毫巴形势场与本站暴雨预报工具配合使用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4,(4):32-34
梅雨期暴雨是我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做好暴雨预报,我们普查了15年6—7月份历史资料,对10个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汉口700毫巴高空风及700、500毫巴露点变化与我区的大暴雨有较好的关系。通过分析,找出了用汉口高空风预报本地区大暴雨的指标,并以未参加普查的1954年资料进行了验证,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1.一般方法 A)我们的方法是利用地面和高空的观测资料(预报因子),根据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一些气象参数的加权组合,详细说明局地天气要素(=降水量y的高比率)。所选择的是那些期望与降水量有物理联系的因子。季节(日序);在500毫巴位势高度上的局地变化(各种时间尺度上的观测);850、700和500毫巴上水平风的向量(各种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水平风向量的局地变化(各种时间尺度上的观测);700毫巴上的局地温度变化(各种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850、500毫巴上的相对涡度(各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850、500毫巴上的相对涡度平流(在各种时间尺度上计算的),各观测时间内850到500毫巴上的露点差;850、700和500毫巴高度上的湿度平流、垂直速度(用ω方程求出)等等。这个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从长期的记录中推导出一些单点和季节的稳定的预报关系。在中纬度,比较小的降水几乎占降水事件的90%,而且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