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古海平面遗迹看晚更新世中国海的高海面高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渤海到南海分布的几十至上百米宽的不第蚀平台,与全 新世类高的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和同期滨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是确定晚更新世,尤其是距今4万至2万中国海的高每面接近现在海面的3项古海面遗迹证据。选择证据以大陆海岸,岩岸和沙坝泻湖海岸为主。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末期全球气候恶化,海面大幅度下降,为晚更新世冰期的低海面时期,造成陆架环境的显著变化.近年来,随着对中国陆架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更新世末期古环境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海退是全球气候巨变的直接反应。研究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动,对于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演变,海底扩张速度,沉积环境的变化,地壳运动的性质,侵蚀与堆积过程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纪洋面曾发生过多次升降变动,自晚更新世以来,在玉木冰期最盛时(18000a左右)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这次盛冰期中的海面最大的变化幅度随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貌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各方面的进展而不断修正[1]。对于世界洋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2-15],环…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5.
6.
7.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Z_(14-6)孔柱状样于1981年取得,该孔浮游有孔虫系统鉴定、统计及转换函数分析表明,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末次间冰期存在两次寒冷波动。氧同位素5e亚期为最温暖时期,海水冬季表层水温高出现代1.9℃;氧同位素第2期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最寒冷时期,冬季海水表层水温降至12.4℃,比现今低6.8℃。海水冬、夏表层水温差异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有关,气候越寒冷,温差越大。此外,本文还就黑潮的某些古海洋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华南沿海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华南海平面变化的几种看法.对200余个已测定14C年代的样品,进行古水深和地壳形变的订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符合前人得出的一般认识,即不仅具有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共同特征,亦有华南沿海自身的特点.总的看来,该模式比较接近于费布里奇曲线.承认近6ka来海面仍有波动,但波动的幅度略大于费氏曲线. 相似文献
9.
10.
11.
黄海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80年代在黄海多次综合性地调查资料,对采获样品进行粒度,矿物,化学成分等分析和对比。结果证明,黄海在2-3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低海面时,同今日的陆地一样,曾存在着黄土沉积,尽管全新世大规模海侵发生之后,黄土沉积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造,但它们仍大量地残留在黄海西部的海底,其中又以海州湾一带的分布面积最大,由于长期处于海底,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其基本性质和特征仍同陆上的黄土相似。 相似文献
12.
早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的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良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4)
本文根据7个岩心的粒度、矿物、化学、微体古生物、氧同位素和古地磁等分析和测试资料,探讨了南海中部早更新以来沉积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自早更新世以来,研究区主要处在一种半深海的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了一套以陆源碎屑为主要成分,并含有较丰富的生物碎屑和火山碎屑的具有多源性特征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沉积。但是在漫长的沉积过程中,受到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海底火山活动和全球性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其在不同沉积区和不同沉积历史时期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了南海深水区4个代表性柱样的微体古生物、碳酸盐含量和氧同位素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南海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周期性旋回、碳酸盐旋回和陆源沉积作用特点。南海中部自晚更新世以来除局部海区受火山作用、浊流影响外,沉积环境相对稳定。长约4m的柱样反映出冷暖气候旋回特征。根据G38柱有孔虫生物组合群转换得出的冬季表层水温值为:冰后期为24.8—25.1℃,末次冰期为20.3—22.8℃。位于CCD以上的柱样碳酸盐含量暖期高、冷期低旋回明显,但分段钙质和非钙质沉积速率计算结果通常显示出冰期的沉积速率小于冰后期的沉积速率。结合钙质超微镜下统计的溶蚀曲线,在南海深海柱样中似乎并不存在冰期溶解作用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近10年来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1)中国海域海平面变化时空差异明显,沿海海平面高值出现在8—9月,最低值出现在2—3月,季节最大差值可达20.75 cm;黄海和东海海区东南高、西北低;南海夏季西低东高,冬季东低西高;从辽宁到广西海平面上升速率差异大,范围在-2.1~10 mm/a之间;相对海平面上升较快区域主要是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050年3个地区海平面预计分别上升980、720、520 mm。(2)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地区尤为突出。(3)每年8—9月为我国一年中的海平面最高月份,此时也正是热带气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高峰时段,在季风、热带气旋等共同作用下,东南沿海高海平面将对东南沿海城市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太平洋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地震与火山活动频繁。因此,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具有其典型特征。本区在全球海面波动的影响下,陆架发生过多次海进与海退的交替,本文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大量资料表明,本区与全球海面变化有相似性,然而,泰区海平面波动被复杂的地壳构造运动所干扰。这一点对研究本区海平面的变化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决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以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海西南部近湄公河三角洲中陆坡上的MD01-2392站样品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站的沉积物主要为湄公河带来的陆源碎屑,并且其物源四十万年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分别用元素TiO2、CaO估算出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的含量及CaCO3的含量,结果显示CaCO3在间冰期时高,而在冰期时低,表现出“大西洋旋回”的特征。陆源碎屑含量与CaCO3含量相反,显示出南海CaCO3旋回属于稀释旋回。元素的Ti标准化值表明,该站沉积物源区在冰期时化学风化弱,而在间冰期时相对较强,说明间冰期时物源区存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7.
18.
相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在IPCC提供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背景值之上,给出中国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预测值。中国大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几十年相对海平面皆呈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同。因此,充分认识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导致的危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对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以下影响:(1)导致海岸侵蚀,扩大侵蚀范围;(2)风暴潮强度与频率增加:(3)沿海低地与湿地被淹没;(4)海水入侵加剧,范围扩大,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到破坏;(5)防汛工程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沙海区更新世以来的火山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汝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1):51-56
南沙海区17957和17959柱状样中含有丰富的火山灰,它们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块状玻屑、泡状玻屑和微泥球,自下而上构造8个火山灰层(NM1-NB5),记录了8次明显的火山活动,年龄从0.135Ma到1.34Ma,化学成分的分析显示这些火山灰可能来自南沙海区南面的巽他火山带,这些火山灰层具有时间标志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