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新疆生产原油2740万吨,比上年增长100万吨,超越山东省,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产省区。 此前,新疆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第三大原油产区。新疆石油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量209亿吨,被称作是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三大油田同时进入陆上十大油田之列。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2004,(2):58-58
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消息说,据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中石化西北石油局、焉耆、河南油田新疆勘探开发公司等几个主要石油生产企业的统计,加上其它生产企业,新疆原油日产量突破6万吨,这在50多年来尚属首次,新疆也成为继黑龙江、山东之后全国第三个日产原油超过6万吨的省区。  相似文献   

3.
信息在线     
5.68亿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石油勘探工作又获重大突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西峰油田截至2006年底该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8亿吨,三级储量合计达5.68亿吨。到今年8月份,西峰油田原油日产已达2950吨,今年生产原油将在100万吨以上。(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2004,(12):49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中国今年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超过1亿吨,原油对外依赖度将接近40%,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将产原煤19亿吨以上,发电2.15万亿千瓦时,生产原油1.74亿吨。相关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已生产原油1.3亿吨,同比增长3%;原油进口量达8580万吨,增长36.2=70;原油加工量达2.02亿吨,增长15.4%。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油气资源目前的供需情况 中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十几年来,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长。2008年2月,我国进口原油1429.39万吨,比上月增加2.56%,比去年同月增加18.16%;今年前两个月共进口原油2823,1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48%。2月份进口汽油4.69万吨,比上月增加57.44%,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2000年,我国年产原油1.62亿吨,进口原油达7,000万吨.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原油需求量为2.8亿吨,其中进口1亿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有更快的增长,以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7.
截至3月22日,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已建成世界级大型石油生产基地。目前已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其开发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注水开发技术、聚合物驱油配套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庆油田坚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  相似文献   

8.
我国石油严重紧缺。2001年,我国石油(原油和成品油);争进口量达6489.1万吨:2002年.石油净进口量超过8300万吨: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达9100万吨:2004年石油净进口量达11000万吨:预计2005年石油净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据预测和估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15亿~17亿吨.约占我国石油总消费量的50%左右:到2020年.石油进口将占我国石油总消费量的55%~60%,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石油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2000年,我国年产原油1.62亿吨,进口原油达7000万吨。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原油需求量为28亿吨,其中进口1亿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有更快的增长,以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潜力来看,石油的勘探程度较高,再发现大油田已比较困难。而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很低,存在发现大气田的众多勘探领域和机会,储旦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加快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更现实可行。我国东部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显著,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十年来空气质量恶化,污染严重,急需防止和减少由于煤炭等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很不合理,煤炭约占70%、石油占25%、天然气占二%一3%,天然气所占比例太低,是敌国东部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全世界平均能源结构为煤26%、石油40%、天然气24%。天然气是方便尿价的清洁能源,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气,改变能源结构,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空气污染,造椅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层。我国石油工业始于1930年,解放后获得巨大的发展。目前敌国 年 产 原 油1、...  相似文献   

10.
媒体广场     
《国土资源》2013,(7):56-57
我国油气输入渠道日益多元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日前公布了俄罗斯向我国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的细节。这是我国签署的对外原油贸易最大单笔合同。未来中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4610万吨/年,接近去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10。根据增供合同,俄罗斯将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东线)1500万吨/年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  相似文献   

11.
资源信息     
我国将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美国反恐怖战的展开,将抬高中国原油进口成本。中国目前每年1/3的原油依赖进口,去年的进口量是6800万吨,今年预期进口量为 7000万吨以上。作为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石油储备与长期战略问题正日益受到中国各界的关注,因为在目前情况下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中国将面对被动处境。中国将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2005年使储备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在未来几年间中国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铜资源现状及可持续供应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己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电子电气、通讯、建筑、轻工、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在我国,铜已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战略原料。我国铜矿开发以及铜工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铜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万吨提高到2001年的1523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铜消费量也有大幅度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2004年,我国石油市场呈现出突出特点:石油需求大幅增长,总需求突破3亿吨大关:石油进口大幅增长,净进口量达到1.44亿吨: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双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土资源部已经规划出西部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总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约占西部12个省(区、市)总面积的25%。 塔里木能源资源集中区 该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及北部地区,区内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丰富。截止1999年底,石油探明储量3.98亿吨,天然气2,423亿立方米。]999年原油产量528万吨,天然气产量6.2亿立方米。“十五”原油产量可实现稳步增长,天然气生产能力可规划到每年100亿立方米以上。此外,沿盆地北缘有较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 黄河中游能源资源集中区 区内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煤层气…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2005,(12):51-51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内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比2003年底增长5.4%: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7.91亿吨,增长3.4%;累计采出量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4.91亿吨,增长2.4%。中国石油资源储量仍处于增长期,尽管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2005年,我国石油市场呈现出突出特点:石油需求基本持平,为3.17亿吨;石油进口略有回落,净进口量达到1.36亿吨;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持续高位.  相似文献   

17.
各方面报道显示,近期世界石油天然气(简称油气)资源呈稳步增长态势。可采油气资源大幅增长,老油田石油储量增长潜力巨大。其中全球可采原油藏量为4138亿吨,天然气为4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凝液为444亿吨。老油田原油潜在储量达到838亿吨,天然气达9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凝液56亿吨。  相似文献   

18.
上半年国内石油进口加速增长从国内石油市场上看,2006年上半年国内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说,2006年1-6月,中国原油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5.6%,进口量达到7333万吨;进口成品油1823万吨,同比上升16.1%。上半年中国石油进口呈现量增价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矿产篇     
我国已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我国石油接替资源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今后10~15年,如果没有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突破,我国原油将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的窘境。到2015年,将有一半原油需要进口。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随着石油进口量的迅猛增加,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2005,(5):49-49
今年第一季度俄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了230.2万吨石油.预计全年通过铁路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将超过1000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