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使得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食物消费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人地、草畜矛盾非常严峻。因此,探究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而提高食物消费可持续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12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消费模式的划分及其变化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受消费习惯、食物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哈萨克斯坦存在三种食物消费模式,分别为以奶、谷物消费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肉类、蔬果消费为主的模式,三种消费模式特征差异明显,分别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北、中、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食物消费有向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变化的趋势。面对不同的食7品消费模式及其变化趋势,政府可通过转变食物生产观念、加大国内外区域间交流合作来增加当地居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关年度数据,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详细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并探究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但农村居民仍旧停留在以"吃穿用"为主的传统消费阶段,这使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CO2排放存在巨大差异。据测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CO2排放的影响几乎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其影响的10倍。鉴于此,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仅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更需要转变居民消费理念、调整消费结构、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使居民消费行为由高能耗消费向低能耗消费转变。  相似文献   

3.
转变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事实数据,阐述了现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认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探讨了什么是可持续消费,指出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盲目仿效发达国家高额物质消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最后,提出了实现消费模式转变的4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及测度和评估模型,并采集1998—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对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进行综合测度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第一,休闲消费环境对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相对较大,其中文化与休闲活动参与尤为关键;第二,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总体保持梯度上升态势,潜力等级已跃升至中高水平;第三,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支出指数和休闲消费环境指数显著提升,子系统指数等级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第四,耦合度分析认为,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子系统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协调度分析进一步发现,台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始终处于协调阶段且协调等级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5.
城乡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7—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收入、消费的基尼系数纳入研究框架,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水平和结构两个层面考察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恶化均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非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和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倒"U"型,并处于其下行区域,即城乡收入不平等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差距的作用是递减的;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处于"U"型曲线的上行区,即城乡收入差距的上升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来越大;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的角度看,现阶段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不同类别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消费差距存在显著的棘轮效应。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魏强  佟连军 《地理学报》2013,68(12):1678-1688
在吉林省经济能源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指数分解法和线性对数函数分析了吉林省2000-2011 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因果关系,每增加1 亿元GDP就要消费1.758 万t 标准煤,表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能源依赖型;②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1979-2011 年吉林省累计的5390.05 万t 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实际增长中,单纯经济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增加量为6518.135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量为1895.739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减少量为3023.82万t 标准煤;③ 2000-2011 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相对指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以2000 年作为基年,2011 年的能源强度为2000 年的88%,效率指数和结构指数分别为2000 年的72%和121%。④ 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来看,总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煤炭消费强度对工业结构变化最为敏感;石油消费强度的结构因素多于煤炭;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⑤ 就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有助于综合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的降低。农业比重变化对综合能源消费强度和电力消费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这两者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对于煤炭消费强度、天然气消费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强的产业是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工业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10,(14):63-64
日前,在上海首发的2010年《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经济衰退拖累2009年能源消费走低,去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下降了1.1%,这是1982年来的首次下降。2009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及核能消费均出现下降,而煤炭消费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4,(6):45-45
有关权威人士近日透露,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增长之中。”如何看待这“三分之一对外依存度”?  相似文献   

9.
高铁建设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间的时间可达性,但其高票价导致的旅行费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高铁的消费预期。从费用可达性和居民对高铁的消费能力两个方面,基于省会城市间2008和2015年的铁路最短旅行时间及相应的票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数据,采用平均旅行费用、高铁消费能力指数和高铁消费预期指数等指标对省际费用可达性及居民对高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①高铁不同程度上抬升了省会城市间的旅行费用,费用可达性空间格局从以郑州、济南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转变为以呼和浩特、太原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②大多数城市的居民高铁消费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高铁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都呈现出东中部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不均衡分布特征。本文可对优化高铁供给格局进而对提升高铁的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实中消费现象和消费研究日益显著现象,小文从传统消费地理研究思维定势和方法着手,疏理西方消费空间研究关注点的转变趋势:①包罗万象的消费研究对象和内容;②传统与现代新型多种消费空间类型的探讨;③对消费空间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注;④跨尺度空间与商品移动轨迹的新视角;⑤消费内涵的延伸。西方地理学家对消费的研究方法体现为传统地学区域和空间研究视角优势的发挥,以及批判性地继承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西方地理学家对社会科学做出的贡献主要如下:①揭示消费空间不平衡关系和社会意义;②强调消费、消费者与消费空间的非均一、异质、流动特征,指出以消费者类型开展研究的弊端,质疑历史分析研究和消费阶段划分方法;③采用情景方法对主体与空间关系研究,揭示出多种消费空间存在的社会政治意义;④继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和消费空间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阶级视角对消费者多种差异性的忽视;⑤基于商品链、供给系统、商品循环和行动者网络等方法和学说的差异性视角及其政治立场,强调学说,尤其道德因素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