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北师大,云南天文台和华北光电所共同研制的近红外光度计在云台1米望远镜上试观测的结果和一些初步分析。指出该仪器能在77K温度下连续稳定工作6小时以上。在2.2μ波段可探测到5.5等星。并对云台的近红外大气消光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2.
埃文斯目视日晕光度计(Evans Visual Sky Photometer,EVSP)是应用于日冕仪选址的重要仪器,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使用至今,它为现代日晕光度计的定标提供了参考标准。通过使用云南天文台现存的一架EVSP研究了它的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所利用的简易定标方法。给出了国际现有的多台EVSP日晕亮度定标曲线。由于EVSP内部光学元件反射率和透过率,以及中性渐变光楔的光学密度等存在未知的时间缓变特点,因此利用这种新定标手段可以高效经济地获得各自的定标曲线。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进行天体红外观测的红外光度计各主要组成部份的现状及技术上的特殊要求,并详细介绍了国内1~3μm近红外光度计的研制和初步试观测的情况,指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噪声注入定标方法作为厘米波段一种常规强度校准方式被广泛应用。通过组建K波段常温接收机及其定标平台,在室内20℃下使用传统冷热负载法标定接收机噪声温度及噪声源温度,之后在室外-7℃使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标定上述参数,并利用室内标定的噪声源进一步标定室外环境中接收机的噪声温度。测试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变化约27℃时,接收机噪声温度定标差异约为50.5%,标准噪声源定标差异约为41%。由此得知,如果将噪声注入法应用于常温接收机定标中,首先需考虑对接收机进行恒温处理,另外可采取对注入的标准噪声源进行温度补偿,使其可以更加精确地应用于二次定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采用标准增益喇叭和精确的噪声标准在35GHz频率上对太阳射电流量进行绝对测量的工作。我们用聚氨脂软泡沫塑料试制成功了一种角锥簇形的微波黑体,在8.6毫米波段上其垂直入射的反射系数达—50db,把这种黑体浸于液氮中,可作为精确、稳定的低温噪声标准源。1980年2月中旬,我们用在喇叭口面定标的方法,进行了多次的绝对测量,得到太阳流量密度的平均值为2548sfu(相应亮温度为9651°K),其系统误差为4%,偶然差为1.1%。  相似文献   

6.
北京天文台的锑化铟光度计,于1982年秋在兴隆观测站的60公分反射望远镜上投入了观测。这种光度计可以用来观测天体的宽带JHKLM光度,本文将介绍它的设计原理、构造、以及性能和特点。文末还将介绍兴隆站的近红外大气消光情况以及YYGem。的部分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使用Kurucz恒星大气模型以及黑体模型对22颗Herbig Ae/Be星的紫外数据、IRAS观测数据、地面光学及近红外测光数据资料等进行了拟合计算,用能量平衡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Herbig Ae/Be星的尘埃壳层为盘状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在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 大学的Rosemary Hill天文台研制的一个观测资料实时处理的近红外光度计的主要结构和性能。着重讨论了该仪器的数据采集系统,并对将来仪器的改进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41个RS CVn型密近双星系统的J,H和K的测光结果和经证认为IRAS点源的40个Rs CVn系统的数据。对那些子星具有光谱分类的系统,我们讨论了它们的红外色余,发现只有少数系统具有红外色余。在近红外区有UX Ari,Z Her和HR 1099;在12μm处为SZ Psc。对那些具有确切的12、25μm流量并作了K星等测量的系统,我们讨论了他们在logf_(2.2)/f_(12)和logf_(25)/f_(12)的双色图上的位置。大多数RS CVn系统都在黑体线的附近。这一些结论却和P.Biermann和D.Hall所指出的红外色余是RS CVn型密近双星的一般特性所不相符合。对一些红外辐射有差异的天体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配于国内1—3μm近红外光度计上的电子线路各部份原理及研制情况,着重讨论了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及同步积分器在红外电子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并对仪器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NVST)是我国在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对太阳进行光学和近红外观测的主力设备,主要科学目标是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磁场测量。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采用机械扫描偏振观测方式,由于光学系统的结构特性导致望远镜在跟踪太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了随时间变化的偏振效应,因此在进行偏振观测时需要进行系统定标,整个系统由定标单元、分析单元和探测器组成,其间涉及的多个运动部件均有复杂精密的运动要求。针对偏振定标过程和偏振观测过程中各光学器件的运动需求,给出了定标单元和分析单元的控制要求,实现了不同观测模式下各部件的运动要求。基于TCP/IP协议的远程控制方案,集成了采用串口通讯的各商用驱动控制器,开发了一套在.NET架构下的定标单元控制软件和相应的用户界面,并预留了观测控制系统接口。性能测试表明,系统符合观测要求,现已投入使用,为后续的偏振观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们使用Kurucz恒星大气模型以及黑体模型对22颗HerbigAe/Be星的紫外数据,IRAS观测数据,地面光学及近红外测光数据资料等进行了拟合计算,用能量平衡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HerbigAe/Be星的尘埃壳层为盘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对20颗依巴谷(Hipparcos)卫星所观测的碳星作了近红外JHK测光,由近红外观测结果估算了其在K波段的热改正BCK和视热星等mbpl以及有效温度Te,结合依巴谷卫星所得视差,得到其中一些星的绝对热星等Mbol。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对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天文台和华北光电所共同研制的1-3微米红外光度计在实验室条件下仪器系统的分光响应函数、稳定性、线性度和噪声特性的测试手段及结果。实验表明该仪器系统在J、H、K波带分光响应函数与标准系统相近,其余性能可以满足天文实测及对红外整机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35个不同类型含SiO(v=1,J=1-0)脉泽发射的AGB星的近红外观测结果(其中包括6个Ⅰ型OH星,13个Ⅱ型OH星,9个仅有SiO脉泽的星以及7个无OH脉泽但有SiO和H2O脉泽的星).得出了它们的JHK星等和流量.同时经认证找出了它们对应的IRAS观测数据.通过对它们的近红外、中远红外以及OH射电资料的同时分析,得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的色指数、谱斜率以及在近红外波段上拟合的等效黑体温度Teq.由红外及OH射电资料导出了其中心星的质量损失率M,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知的SiO脉泽源资料,找出了不同类型SiO脉泽星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iO脉泽具有普遍性,在各类脉泽星中都可出现.SiO脉泽的光度与质量损失率弱相关,并且从(Mira)SiO到(OH/IR)SiO逐渐增加.SiO脉泽的流量与近红外“色”以及等效黑体温度Teq的关系较为密切.SiO脉泽积分流量的上限与IRAS在12μm和25μm上流量分别都相关.本文对SiO脉泽在AGB演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性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性地讨论了天文学偏振光度计的不同设计原理及主要性能;其中对世界目前几种典型的红外偏振仪器给予图示说明。这对挑选某一种设计做相应的工作是有帮助的。最后,提出了在近红外开展这项工作的初步计划。  相似文献   

17.
观测表明,富星系团内存在着大量的高温热电子.它们将与微波背景光子相互作用.本文考虑了星系团集合使微波背景辐射产生的畸变.我们的理论估计表明,富星系团集合的高温热电子散射背景光子,使背景辐射谱偏离黑体辐射谱.在背景谱的维恩区,畸变小于2.74K黑体峰值强度的1%,这个结果与最近COBE卫星的探测结果是一致的.没有得到Matsumoto所探测到的在700μm附近有相当于黑体谱峰值强度10%的重大畸变.星系作为微引力透镜,对背景辐射的影响不可能探测得到.星系团内热电子的轫致辐射在微波波段更弱.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和高分辨率阶梯光栅光谱仪的广泛应用,更高精度的波长定标逐渐成为亟需解决和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兴的激光频率梳技术用于天文领域作为波长定标装置,不仅能够提供强度均匀、间隔相等且稳定的定标谱线,而且可以带来更加理想的视向速度精度(cm/s或10-10),为天体物理学中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带来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主要介绍了我国首次使用掺镱光纤激光频率梳作为波长定标装置用于高分辨率阶梯光栅光谱仪(HRS,R~50 000)的测试结果,及其在8个echelle级次上(约40.0 nm,550.0 nm~590.0 nm)范围内生成梳齿的谱线轮廓分析和定量的漂移跟踪。同时比较和讨论了国际同类定标装置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优化HRS-LFC(Laser Frequency Comb)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恒星形成时期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与赫罗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锦  唐歌实 《天文学报》1997,38(4):412-425
本文从IRAS点源星表(PSC)中选择了一批流量只F100μ≥500Jy,且属于正在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的强远红外源,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1.26m红外望远镜,对这批源进行了J、H、K波段的近红外观测,得到了12个源的第一次J、H、K测光资料.结合外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和IRAS点源星表数据,我们对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进行了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双壳层尘埃发射模型以及详细的辐射转移等模型的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等效光球温度,近红外消光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本文利用红外导出的中心星光球温度和光度,得到了与这些强远红外源成协的大质量年轻天体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和演化特征.我们发现,对质量一定的大质量年轻星,沿着向主序演化的方向,红外谱在12μ-60μ间的斜率S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对演化到同一时间线的星,随着质量的增大,S也有增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性质.并提出了利用红外资料研究赫罗图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深埋于分子云和尘埃包层的大质量年轻星早期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初始波长定标操作,对于在先验定标系数附近搜索解空间内的每一点,通过插值法生成对应定标系数下的虚拟定标灯谱,再将生成的虚拟定标灯谱与实测定标灯谱作互相关运算,使得相关系数最大时对应的定标系数即为初始定标结果,其实质是一个多参数寻优问题.粒子群优化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随机全局优化算法,具有实现简单、精度高、收敛快的特点.鉴于粒子群优化的优异性能,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LAMOST初始波长定标方法,并设计相应算法和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的LAMOST初始波长定标在收敛性、解的质量、运行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参数寻优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